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轮胎噪声是汽车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发动机噪声日益降低,车速不断提高的现代汽车中尤为突出,特别是汽车滑行时或下坡时,轮胎噪声已成为车外噪声最主要的来源。那么车主应当选择怎样的轮胎才能避免轮胎噪音过大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轮胎振动噪声产生机理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胎噪声是汽车行驶车外噪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轿车辐式车轮轮胎为例,从轮胎的振动特性和轮胎噪声的辐射特性等方面。对轮胎振动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阐述,同时还提出了抑制胎冠振动的方法,此方法可有效降低1000Hz频率附近的轮胎振动辐射噪声。  相似文献   

3.
轮胎噪声是汽车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发动机噪声日益降低,车速不断提高的现代汽车中尤为突出,特别是汽车滑行时或下坡时,轮胎噪声已成为车外噪声最主要的来源。那么车主应当选择怎样的轮胎才能避免轮胎噪音过大呢?  相似文献   

4.
朱俊 《汽车运用》2014,(8):28-29
隔音降噪的原理 汽车降噪包括减振、隔音、密封、吸音等4个环节。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的振动支持.汽车车身都是由金属薄板制成,发动机、轮胎、门板所产生的振动会使这些金属板壳体发生剧烈的振动.辐射出较强的噪声,这些噪声会通过车身钣金和框架的振动传递到驾驶室里,并且这些噪音在传递过程中会带动车身金属板振动,产生二次噪音,使得噪声更为严重。汽车噪音主要是结构噪音。降低汽车结构噪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阻尼减振.即在该传播途径上增加弹性阻尼材料,隔绝或衰减振动的传播.就可以实现减振降噪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发动机噪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摩托车发动机的噪声控制研究中,运用声功率、声强等高线图及频谱分析方法,对表面辐射噪声进行了声源识别和研究,进、排气噪声对测量面的声贡献较大;运用分别运行法进行噪声分离试验,将燃烧噪声、活塞敲击噪声、配气机构噪声、初级齿轮副啮合噪声分离,进一步分析了2种转速下该发动机的噪声组成和不同噪声的频谱特征,为降低该型发动机的表面辐射噪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重发科技》2009,(4):28-29
一、柴油发电机组噪声源分析 柴油发动机组噪声是由多种声源构成的复杂声源。按照噪声辐射方式,它可分为空气动力噪声、表面辐射噪声和电磁噪声。按照产生的原因,柴油机表面辐射噪声又可分为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其中空气动力噪声为主要噪声源。  相似文献   

7.
除了在燃烧激振力和机械激振力的产生根源上采取措施之外,在此类激振力的传递途径上表面辐射噪声的效率方面采取措施,同样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发动机噪声的目的。基于此种想法,对发动机气门室罩进行建模并做有限元分析,并且与发动机试验相结合,最终得出影响系统总体响应的位置因素,从而为改进该位置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双重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文  刘越  刘征 《汽车与运动》2009,(10):138-138
在汽车的行驶噪声中,除机械部件工作的噪声外,胎噪和风噪也是两大来源。要想降噪,从轮胎下手应该是最容易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车用发动机表面辐射噪声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本文以一台车用六缸柴油机为例,研究了发动机的表面振动和发动机的表面辐射噪声。首先阐明了发动机表面辐射噪声和表面振动之间的关系并对辐射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而后通过实验研究了发动机各部件的表面振动特性,并通过表面振动预测了该发动机各部件表面辐射噪声声功率和发动机总的表面噪声声功率。总声功率预测结果和该发动机实际声功率吻合较好,说明通过发动机表面振动可以较好地进行发动机表面辐射噪声声功率的预测和表面辐射噪声源的识别。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地控制汽车噪声,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影响汽车综合噪声的因素,确定了发动机噪声和轮胎噪声为目前车辆的主要噪声源。在分析了国内外主要汽车噪声测试方法后,认为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为考核汽车整车噪声的主要指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汽车噪声试验中的加速车外噪声、车内噪声及车辆定置状态噪声等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探讨了我国目前在汽车噪声试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长,汽车成为一种重要噪声源。文中阐述了汽车噪声对人和环境的污染及危害,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特别是柴油机燃烧噪声的成因与特点,说明了控制发动机燃烧噪声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一、汽车发动机检修注意事项汽车发动机是一个能量转换系统,其主要作用是把燃料所释放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让燃料在封闭的汽缸内燃烧,之后气缸内的气压会急剧增加而膨胀,从而加快活塞运动,让汽车产生行驶驱动力。因此可以说,发动机对于汽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核心部件,它是汽车行驶动力的唯一来源,如果汽车发动机出现故障,将会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行驶。因为汽车发动机故障自身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要求检  相似文献   

13.
天林 《摩托车》2006,(1):23-25
发动机为使用某种燃料产生动力的机械装置,即将燃料经化学能变成热能,最后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发动机按燃烧方式分为内燃机和外燃机(本文只讨论内燃机),内燃机包括活塞式和燃气涡轮式;按照活塞运动方式,分为往复式和旋转式;按照用途,又可分为汽车用、工程机械用、船用、农用和摩托车用等。摩托车发动机属于内燃机范畴,通常采用往复活塞式结构。  相似文献   

14.
北岛 《汽车与配件》2003,(32):25-25
汽车用什么油,主要取决于压缩比。而我们常说的汽油87、89、91是代表汽油的抗爆性能的一个指标。高压缩比的汽车必须用高标号汽油,否则就会因汽油的燃烧过程与汽车发动机气缸活塞的行程不同步而造成做功浪费。燃烧不完全造成积炭、污染等等恶劣后果。所以,车主在用油方面好需要注意以下几  相似文献   

15.
目前 ,我国汽车用机油添加剂可分为清净剂、分散剂、抗磨剂、抗氧抗磨剂、粘度改进剂、防锈剂和抗泡沫剂等多种 ,按功能可分为 2大类 ,一类是降低机械噪声的养护型机油添加剂 ,对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和差速器等进行抗磨、防护以及防腐 ,以期降低各摩擦表面的摩擦系数 ,减少磨损 ,提高整车的动力性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 ,降低油耗 ,延长大修间隔里程 ,延长汽车发动机使用寿命 ;另一类是对发动机进行所谓修复的广谱修复性添加剂 ,主要用于发动机内部各摩擦表面 ,以提高气缸压力、增强动力性 ,节约燃料。为使这些机油添加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  相似文献   

16.
柴油机结构振动和辐射噪声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多体动力学方法、有限元方法、声学边界元方法于一体,对某柴油机结构振动和结构辐射噪声特性系统地开展了数值预测和分析工作。通过模态试验数据修正了发动机各部件及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确保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由计算所得发动机结构表面的振动速度值和试验值变化趋势一致,在部分频率段吻合较好。基于表面振动速度法通过Matlab编程获得了各部件的声功率级及其排序,能够有效地指导低噪声设计工作。通过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分别对不同激励工况下发动机结构振动响应和声学响应进行了预测,通过分析可知,在低频段范围内活塞激励和燃烧激励相对阀系激励对整机辐射噪声的影响大,高频段辐射噪声主要集中在1 700Hz左右频段,其中,阀系激励对该频段范围内辐射噪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一、驾驶室的噪声 驾驶室噪声的主要来源是发动机,此外还有传动系、消声器、轮胎、车身以及喇叭等。它通过车窗、驾驶室底板和侧壁传入驾驶室。汽车驾驶员长时间在噪声下工作,除听觉机能受到影响外,还会引起活动反应的潜在期延长,视力和薄暮视觉降低,加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驾驶员在噪声非常强的环境中行车,会产生不稳定情绪,出  相似文献   

18.
现在,乘用车柴油机需要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如低噪声、低燃油耗、低排放,以及高输出功率。改善噪声的关键是降低燃烧噪声,也就是降低柴油机敲缸噪声。降低柴油机敲缸的传统方法是减少由燃油预喷射引起的燃烧激振力、附加发动机机体加强筋或利用隔声罩改善噪声传递特性。然而,这些方法都有负面影响,如燃油经济性恶化、成本/质量增加。因此,需要依靠改进发动机结构来降低噪声。通过发动机试验分析了从活塞、连杆、曲轴到发动机机体的噪声传递路径和振动特性,认定活塞共振是噪声源。为了吸收活塞垂直运动产生的共振能量,设计了带有动态阻尼器的新型活塞销结构,它能产生与活塞反向的共振。验证了采用这一新技术降低柴油机敲缸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苏杭 《汽车运用》2003,(11):44-44
拉缸是指活塞与缸套表面产生严重的拉伤、拉毛及局部挤压损伤.发动机拉缸时,排气管冒黑烟,曲轴箱内有喘气声并从加机油口处窜出蓝白色油烟,发动机运转无力,功率下降,严重时活塞被卡死,发动机熄火.  相似文献   

20.
1概述 发动机噪声是车辆噪声的主要贡献源之一,降低发动机噪声是降低整车噪声的主要措施之一.要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的整机噪声,必须找到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即找出主要噪声源的位置或部件,然后采取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目前,常用的噪声源识别和定位技术有近场测量法、铅覆盖法、选择运行法、表面振速法、声强测量法、近场声全息法(NAH)、波束成形法(Beamforming)等.按照噪声辐射的方式来分,可将发动机的噪声源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向大气辐射的空气动力噪声,二是通过发动机表面向外辐射的噪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