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福铁路、皖赣铁路、杭黄铁路、黄池城际、黄衢铁路等铁路引入绩溪黄山地区,形成区域型交通枢纽。为了确定绩溪黄山地区的车站布置方案,通过对工程投资分析、速度目标值的分析、占用土地的分析、工程实施难易程度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方案比选,对绩溪黄山地区的车站提出了客货共线和客货分线2种方案,最终推荐客货分线方案。  相似文献   

2.
根据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布局,结合合肥铁路枢纽既有格局正在形成环形枢纽的特点,研究了今后枢纽建设、发展的总图构想方案,通过对枢纽客流特点、客车合理开行方案、跨线及折角车流径路的研究,对京福铁路、商阜杭铁路引入合肥枢纽方案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合肥枢纽客运系统仍维持两站格局,南北向两条客运专线合蚌和合杭引入合肥站、阜合和合福引入合肥南站的方案作为推荐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布局,结合合肥铁路枢纽既有格局正在形成环型枢纽的特点,研究了今后枢纽建设、发展的总图构想方案.通过对枢纽客流特点、客车合理开行方案、跨线及折角车流径路的研究,对京福铁路、商阜杭铁路引入合肥枢纽方案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合肥枢纽客运系统仍维持两站格局,南北向两条客运专线合蚌和合杭引入合肥站、阜合和合福引入合肥南站的方案作为推荐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9月11日,经过建设者4年奋战,全长265 km的杭(州)黄(山)铁路正式开始联调联试。杭黄铁路东起浙江省杭州市,西至安徽省黄山市,全线共设10个车站,其中新建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三阳5个客运车站,利用既有杭州东、杭州南站,与合福高铁共建绩溪北、歙县北和黄山北站,设计时速250 km。据浙江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杭黄铁路开通运营后,  相似文献   

5.
沪汉蓉通道、京广客运专线引入武汉枢纽后将形成快速客运系统,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工程投资、疏解布置等方面研究郑武客专、合武铁路的合理线位、站位,并结合未来其他在建和拟建线路对枢纽格局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湛江枢纽是衔接黎湛线、湛海线、河茂线、茂湛线4条铁路的地区性枢纽,考虑合湛铁路、湛海高铁、张桂玉海高铁和广湛城际引入,在分析城市规划、运输组织、远期发展条件、工程实施难度等基础上,对枢纽客运系统方案进行多方面比较,确定采用湛江西站、湛江站两站并重,维持既有湛江站不动,各高速线均引入湛江西客车场的客运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7.
1 工程概况 合蚌高铁位于安徽省中部,北连京沪高铁,南接合肥枢纽与合宁、合武铁路相衔接,是京沪高铁与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间的快速连通线,也是京福铁路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蚌高铁线路起于京沪高铁蚌埠南站,沿途经过凤阳县、淮南市和长丰县至合肥站,同步新建蚌南联络线(蚌埠—蚌埠南站)、蚌福联络线(合肥北城—合肥南站).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铁路枢纽衔接京包客专、京包线、唐呼线、呼准鄂铁路、呼准线5条铁路干线,规划年度呼鄂城际、呼包高铁及呼太高铁将引入枢纽.目前,枢纽内既有呼和浩特站、呼和浩特东站为主要客运站,均位于城市北部.考虑呼和浩特城市向南发展的规划方向以及和林格尔新区、新机场的建设,结合呼鄂城际、呼包高铁、呼太高铁的引入,对呼和浩特枢纽客运...  相似文献   

9.
合肥枢纽衔接既有合蚌、合福、商合杭及规划沿江高速铁路等多条线路,形成大型放射状枢纽.受合肥北城站型影响,商合杭铁路开通后需在合肥北城站转线至合福铁路,绕行经合肥南站、巢湖东站后回归商合杭本线,引起运输时分和距离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合肥枢纽客站分工和点线能力,详细分析商合杭铁路绕行原因,从提升通道能力、增设联...  相似文献   

10.
研究年度上饶地区同时有沪昆客专与合福客专引入,两条客专引入上饶站主要有平面并站和上下层立交骑站两个方案,从旅客乘降、城市规划、工程投资、列车进路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推荐沪昆客专场与普速场分场并站、合福客专场正交骑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据合肥在线报道,合福铁路客运专线首根接触网支柱已经在安徽架立起来,这标志着通信、信号、电力和电气化等关键工程正式建设,合福铁路客运专线站后工程全面开始。合福铁路安徽段总投资476亿元,全长343km,北起合肥,途经铜陵、芜湖、宣城3市,最后由黄山出安徽,  相似文献   

12.
介绍合杭高铁新建正线、联络线及公铁两用大桥与既有线交叉并线的工程概况,提出合杭高铁的设计重点和难点.选取合杭高铁与既有宣杭铁路、既有合福高速铁路以及接入芜湖枢纽长江公铁两用大桥3处典型的并线区段,对GSM-R系统方案设计与优化过程中,遇到频点规划难、建设工期不一致、无线干扰引起质差的相关情景,给出具体的无线设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沪昆客运专线(简称沪昆客专)途径怀化市在怀化城南设怀化南客运站,怀邵衡铁路从枢纽东南侧引入在怀化南客运站与沪昆客专分场共站。根据客流预测,沪昆客专与怀邵衡铁路之间需设置跨线客车径路。首先研究了在怀化南客运站东端疏解与西端疏解方案,推荐采用怀化南客运站东端疏解方案。在确定东端疏解后,进而研究了两场间设渡线及设联络线方案。综合行车安全、运输组织及工程投资等因素,推荐采用沪昆客专与怀邵衡铁路在怀化南客运站东端设置联络线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铁路局新建高速铁路客专中心的组网情况和高速铁路车站网接入CTC(调度集中控制)客专中心网的方式。针对合福(合肥—福州)高铁既有的CTC网络接入方案,介绍了3种车站网接入客专CTC中心网的组网方案。对比分析了各组网方案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合福高铁CTC系统接入路局客专CTC中心的组网方案,可为后续新建线路的接入方案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银川车站改造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银川站既有现状的分析和近远期铁路运量预测,为解决该站接轨专用线众多、作业复杂和客货运作业交叉干扰严重以及客运整备能力不足的问题,依据银川枢纽总图规划和运输组织,结合太中银铁路和西银客运专线引入银川枢纽需求,提出银川车站"客货分开、客内货外"的改造方案以及由银川站客货分设改造方案引起的银川枢纽客、货运系统的整合改造方案,改造银川站为客运站,新建银川南物流中心并对银川站货场和在银川站接轨的多条专用线进行外迁整合。  相似文献   

16.
新建客运专线引入既有铁路枢纽方案是项目建设重点研究内容,选择合理的车站空间位置、确定完善的车站布置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旅客运输需求,提升服务质量。文章通过统筹考虑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铁路总图规划,重点分析枢纽内客、货流特点,对新建通辽京沈连接线引入通辽枢纽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引入既有通辽站和开发区新建客站2个方案。并在引入既有站方案中,考虑不同的引入方式、高速铁路车场与普通客运站房的相对关系等,分别研究了东侧引入、西侧引入站房同侧和西侧引入站房对侧3个方案。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推荐采用西侧引入既有通辽站站房同侧方案。通过研究有效解决了枢纽内各方向客、货流运输组织,为其他线路引入枢纽方案研究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沈阳铁路枢纽概况,结合枢纽总图规划、枢纽在建、拟建工程情况以及枢纽客运作业量,提出京沈客运专线引入沈阳铁路枢纽方案。通过重点研究京沈客运专线引入沈阳站和沈阳北站2个方案,经综合比较,推荐京沈客运专线采用沿既有沈山线北侧贯通引入沈阳站的方案引入沈阳铁路枢纽。通过在大成站西端疏解区修建京沈客运专线与既有秦沈客运专线之间相互转线的联络线,解决了京沈客运专线经沈阳北站开往哈尔滨方向的旅客列车对数、秦沈客运专线通过沈阳站和沈阳南站开往大连和丹东方向的旅客列车对数。京沈客运专线引入沈阳枢纽,方便了旅客的乘降,增强了运输组织的灵活性,有效完善了路网[4-6],为服务地方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昌景黄铁路景德镇至黄山段自景德镇站引出,途径高岭—瑶里国家级风景区至安徽省,经祁门、黟县引入黄山北站,景德镇至黄山段承接了皖赣铁路客运功能。线路在景德镇至黄山段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且多为中低山区,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是一条典型的复杂山区铁路。通过结合工程投资、客流量分析、城市规划、环境敏感点等控制因素,对景德镇至黄山段重大线路方案进行方案比选,确定重大线路推荐方案;针对景德镇至黄山段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局部方案进行比选,提出局部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9.
昌赣客运专线引入南昌枢纽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昌铁路枢纽衔接京九、沪昆、昌九城际、昌福、沪昆高铁等5条铁路干线,昌赣客运专线自南侧引入南昌枢纽,结合南昌枢纽的总体布局、运输能力、工程投资、与既有设施和城镇规划的协调等方面对昌赣客运专线引入枢纽方案进行分析,推荐经清丰河东引入横岗站方案,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沈阳至丹东铁路客运专线地处辽宁省东南部沈阳市、本溪市和丹东市境内,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具有典型的山区客运专线的特点。通过对该项目枢纽和区间线路方案的研究,对山区客运专线选线积累经验。研究结论:通过对沈丹客专引入沈阳枢纽和丹东地区的接轨方案研究及沈阳至本溪区间石桥子开发区方案、沿既有沈丹高速公路方案;本溪至通远堡段引入既有本溪站方案和本溪东经卧龙取直方案研究,提出了客运专线选线应在充分分析客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地方政府的规划,并尽量引入既有市中心,最大程度地方便旅客乘降,提高客运专线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