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铁路实名制进站核验系统,解决人证一致性自动检验的问题。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集群技术、负载均衡技术,结合客票系统架构,实现旅客进站票证人一致性的核验,已经应用于多个车站。对旅客进站记录及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表明,人脸识别率达97%,旅客可以在5 s内完成进站核验,满足铁路旅客实名制进站核验业务的效率要求。结果表明,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实名制进站核验系统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为铁路未来实施全面刷脸进站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按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实名制乘车要求,结合新一代中铁银通卡应用和业务现状,针对在进站实名制验证验票窗口和列车实名制核验等实际业务场景不支持新一代中铁银通卡—铁路e卡通(简称:e卡通)应用等问题,通过分析业务、应用需求,提出实名制核验流程,进行技术架构和功能设计;借助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采用身份认证技术,设计数据完整性保障机制,构建e卡通在进站、列车全场景实名制核验应用。该应用已在部分铁路局集团公司试验,结果表明其可在2 s内完成一次进站实名制核验动作或列车实名制核验动作,实现了基于铁路e卡通的快速进站和进站人员管控目标。  相似文献   

3.
简讯     
正人脸识别技术——"刷脸"进站便捷高效为保证春运期间旅客平安、有序进入候车区域,今年春运,南昌西站增设4台自动实名制验证检票机,旅客可自助"刷脸"完成票、证、人核验,进站通道更加便捷、顺畅。南昌西站增设的自动实名制验证检票机是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并设计的,通过视频动态抓取,高效判断人脸的姿态,选取最佳人脸检测角度进行比对。人脸检测和比对时间小于1s,单  相似文献   

4.
正郑州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实名制自助验证验票系统于2017年8月通过了郑州铁路局技术评审,该系统采用"基于人脸特征点的识别算法",通过摄像头采集旅客实时面部特征,并将面部特征转换为特征值,结合系统验票方式,读取身份证图像信息,并将图像信息转换为特征值,与采集的面部特征值进行比对,实现旅客进站人、票、证的一致,并对敏感人员  相似文献   

5.
分析铁路实名制核验闸机(简称:核验闸机)的使用场景及温度对核验闸机的影响。采用热设计技术,利用FloEFD软件进行温度场仿真,通过在核验闸机的不同部位添加散热装置,设计出室内温度高达50℃时核验闸机能够稳定工作的优化方案;现场应用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殳月根 《上海铁道科技》2013,(1):105-106,113
随着车票实名制的全面铺开,旅客必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购票、进站、乘车、出站。实名制验证检票延长旅客进站乘车的出行时间,同时也给车站工作人员在售票、检票等环节带来了一定工作量。通过对2012年春运上海站实名制验证检票作业的深入研究,提出优化验证检票作业流程上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铁路自助实名制核验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研究并设计一种基于多红外传感器的人体识别闸机。采用多对对射式红外光管和光幕,在对闸机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红外传感器的布局、并对旅客单人正常通行、旅客无票闯闸、旅客反向闯闸、无票旅客尾随和携带行李的旅客5种闸机常见通行事件进行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系统能够有效识别闸机通行事件,实时性好,可以满足行业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铁路安检方法由于设备性能以及安检人员技能的局限性,安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漏判和错判的情况。此外,目前铁路实名制验证和安检设备一般分离设置,导致现有安检和实名制验证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铁路车站内旅客及社会人员快速流动的需要。为此,利用太赫兹的高穿透性、指纹谱性等特点,并结合最新的人脸识别自助实名制验证模式,设计了基于太赫兹技术的新型铁路安检验证设备。该设备能够实现安检与实名制验证的一体化运行,可以为旅客提供高效精准的安检服务,从而进一步保证我国铁路安全高效的运营。  相似文献   

9.
最近铁道部发出新消息,今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在广铁集团和成都铁路局部分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实名制火车票的预售期为10天,可凭20种证件购票,自1月21日7时起开始发售,实名制车票票面增印旅客身份信息,进站需核对。  相似文献   

10.
最近铁道部发出新消息,今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在广铁集团和成都铁路局部分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实名制火车票的预售期为10天,可凭20种证件购票,自1月21日7时起开始发售,实名制车票票面增印旅客身份信息,进站需核对。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铁路实名制验证技术发展现状,包括概述、应用场景及架构、实名制验证快速闸机通道设备;结合"互联网+"和社会发展需求,对实名制验证快速闸机通道在铁路行业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实名制验证和安检是高铁旅客进站耗时最长的两个环节。以广州南站广珠城际旅客进站为例,根据调研数据建立"先到先服务"的泊松分布排队模型,并由此来测算排队旅客人数。以"零排队通行"为目标,利用AnyLogic软件,针对增加安检设备数量和提高设备服务效率对进站旅客排队情况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为满足旅客"零排队通行"需求,广州南站一层广珠城际进站口高峰期至少需要增加4台安检机,此时广珠城际旅客进站服务极限是1 800人/h;与增加安检设备数量相比,提高安检效率对进站旅客排队情况的改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如何通过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提升运营指标综合分析及辅助决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地铁线网中心运营指挥系统的运营指标分析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与传统的数据仓库进行对比,得出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数据统计及数据挖掘可以更深程度地揭示数据之间的关联,为后续运营指标分析提供基础。以车站进站量及车站内温度这一对运营指标为例,通过确定数据分析的一些规则及使用数据挖掘算法——Apriori算法,得出进站量与站内温度之间相互变化的关系,并通过关联对温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后期预调温度进行能效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智慧出行”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必然产物。为满足乘客不同的服务需求,提升乘客出行体验,丰富乘客服务手段,文章提出一种由智能客服中心、移动票务终端、智能客服机器人、自助票务处理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组成的地铁智慧客服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5.
0引言为实现售票公平、公正、公开,遏制炒票、倒票行为,2010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春节前在广州地区,春节后在长沙和成都地区试行车票实名制。公安部门"打炒"数据表明实名制对遏制"黄牛"问题成效显著,且车站治安秩序有了很大改观,铁路旅客满意度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旅客使用铁路e卡通(简称:e卡通)先乘坐后付款的应用中存在进/出站记录不完整,致使票款收入无法及时收缴的问题,通过分析业务场景,提出基于e卡通的异常行程处理机制,设计业务流程和功能;借助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采用行程数据核验、数据加密和数据库存储过程等技术,构建旅客自助、人工和强制的多场景异常行程处理应用。该应用目前已在大部分铁路局集团公司试点,结果表明,异常行程可按各铁路局集团公司收入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授权交易,保障铁路运输收入资金风险管控目标。  相似文献   

17.
阈值范围的合理设定,对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实时进站客流量数据的有效性检测至关重要。采用改进的小数据量法计算历史进站客流数据时间序列的Lyapunov指数,验证该序列的混沌特性;利用C_C方法确定混沌时间序列的时间延迟和最佳嵌入维数,对原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确定模型训练测试样本集;采用大范围网格搜索方法优化混沌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参数,利用优化后的模型预测各时段的进站客流量;利用训练样本集中各时段进站客流量预测残差序列的分布特性,确定在某一置信度下各时段进站客流量预测残差的置信区间,从而确定未来时段的进站客流量异常检测的阈值上限和阈值下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增强了系统对于AFC系统实时进站客流量数据有效性检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1月31日,铁路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健康防疫核验系统”首次试用。该系统针对没有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电子健康码的群体,通过出示居民身份证查询实时健康防疫状态,用于替代电子健康码(绿码)核验后进站。据了解,该系统具备4大亮点:无需手机扫码,只需刷身份证就能通行;通行效率从以前的“分钟级”压缩到“秒级”(仅需2 s);人、证、码“三合一”查验,有效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具有良好示范意义,未来可在全国推广,方便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旅客出行。  相似文献   

19.
文章阐述了自助服务的特征,梳理了铁路自助服务和电子客票的运用现状,从售票、验票、检票等环节入手,深入分析旅客自助办理客运业务时的各类需求,设计了基于铁路电子客票的客运自助服务体系方案和主要业务流程,对客运自助服务技术的优化进行研究。该体系的建立可提升铁路旅客出行体验、客运作业效率和客站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上海轨道交通线路从开通走向成熟运营过程中,客流量不断攀升,多条线路车辆满载率超过100%已成为常态,满载率最严重时达到139%,部分车站点只能采取进站限流措施,以缓解进站客流压力。在综合研究和案例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可应用高运能极限值和3项运能提升技术的灵活组合策略来提升运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