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为探析及定量化揭示高速巴士与普通铁路列车竞争下旅客出行选择行为机理,从购票、到站、中转换乘、出行和离站全过程视角科学地设计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实验,获取旅客出行活动的RP数据,解析旅客购票与出行特征、交通枢纽集散特征及运输方式服务质量感知水平;以普通铁路与高速巴士作为旅客乘车方式选择肢,设置影响旅客乘车选择的特性变量,将高速巴士作为参考方式建立旅客乘车选择模型,研究普通铁路列车与高速巴士竞争下多维影响因素对旅客出行选择行为的作用机理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拥有小汽车、网络购票、到站时间、出行距离、舒适性和准时性对普通铁路列车和高速巴士竞争下旅客出行选择行为有较大影响,其中富有弹性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准时性、舒适性和出行距离,弹性值相应为1.86,1.66和1.58。研究成果对于充实完善区域交通选择行为理论、揭示区域交通方式竞争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公众低碳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在质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公众低碳出行行为决策的理论假设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收集的量表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数据和模型均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出行动机、低碳心理意识、个体出行成本、制度技术情境和社会参照规范均对低碳出行行为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根据各影响因素对低碳出行行为的作用效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随机效用理论对城市一体化运输体系内公交、高铁、地铁、长途客运和出租车等交通方式的换乘分担率进行研究,选择时间、费用、出行目的和收入4个衡量指标,构建各交通方式两两交叉换乘的分担率模型,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和NR法求解模型,以西安北站为例分析模型的可用性。换乘分担率模型不但可以有效地计算出一种交通方式换乘另一种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还能计算出一体化运输体系内各交通方式的换乘分担率,为我国大中型城市的一体化运输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4.
现有路网中是否建设新的地铁线路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问题。本文研究弹性需求下多方式交通网络中地铁线路的投资决策问题。假定路网中的出行者可选择小汽车方式、步行换地铁方式或小汽车换地铁方式出行。将交通系统中交通规划管理者和用户的相互作用描述为离散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中交通规划管理者决定是否新建地铁线路以使得总社会福利最大,下层模型描述网络用户的旅行选择行为,包括出行路径,停车(换乘)设施和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设计了基于分枝定界法的算法求解该模型。最后,以一个算例说明模型和算法的应用。结果表明,不同的投资方案将明显影响出行者的旅行选择行为和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出行者选择行为的预测准确度,分别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转移预测的NL模型(Nested Logit model)及ML模型(Mixed Logit model),并综合考虑交通信息、出行选择习惯及交通环境等因素对客流转移的影响,从拟合优度比和信息准则2个方面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考虑出行者异质性的ML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客流向城市轨道交通转移行为,在自变量相同的情况下,ML模型比NL模型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ML模型能够反映出个体选择喜好的随机特性;交通信息、交通环境及居民出行选择习惯等因素显著影响出行者向城市轨道交通转移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老年人的公交出行决策行为,设计包含个人属性、出行属性、环境属性及心理潜变量4方面的天津市老年人出行数据调查量表。基于此出行调查数据,构建SEM-BL模型,量化心理潜变量,将其与个人属性、出行属性、环境属性变量共同输入决策过程,探究个人属性、出行属性、环境属性及心理潜变量4种因素对老年人公交出行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便利性、感知安全性等6个心理潜变量对公交出行决策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在个人属性、出行属性及环境属性中,并不是每一个变量都会对老年人的公交出行决策行为产生影响。个人属性中年龄、性别、有无敬老卡对老年人的公交出行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在出行属性中,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对公交出行决策具有显著影响;而在环境属性中,仅有温度会对老年人的公交出行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根据模型估计结果,考虑多因素影响的SEM-BL模型比传统BL模型优度比系数高0.123,SEM-BL模型对老年人公交出行决策行为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网络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全域旅游观念推行的大背景下,高速铁路实现了旅游者出行的高效时空整合。本文基于旅游者行为决策过程和效用函数的原理,构建旅游者出行价值效用函数模型;通过Logit模型得出高速铁路相比较普通铁路、公路的分担率;采用回归预测法测算未来京津冀各区域旅游人次和都市圈内旅游者的高铁出行需求。研究结论:(1)旅游景点资源等级、交通费用、出行距离、旅游地影响力、交通时间是影响旅游者出行决策的主要因素,构成旅游者交通出行方式价值评判的依据;(2)Logit模型假设出行者对交通方式的选择符合正态分布,综合考虑影响旅游者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整合成一个特征函数变量的线性方程,可得到京津冀区域高速铁路相比较其他交通方式的分担率,已有的京津冀高铁线路分担率基本保持在20%~30%之间,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京冿冀都市圈旅游者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3)2009~2016年高速铁路开通以来京津冀各区域旅游者人数和年份高度相关,进一步回归预测表明,至2020年,京津冀区域旅游者高铁出行最高将达到20 913.02万人次,最低为671.09万人次;(4)本研究结论可为区域高铁项目规划及运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或指导。  相似文献   

8.
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构建低碳出行行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出行者交通行为决策的各因素,并收集整理我国大中型城市出行者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TPB因子均为有效影响因素,引入预期后悔和行为习惯可以增加TPB对出行行为的解释力,出行意向对出行行为的效应最大。最后,基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公交系统和健全政策法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有限理性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乘客的路径选择问题。从出行费用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类型乘客的出行时间、换乘时间、换乘次数和列车拥挤度4个因素的权重分析,建立乘客广义出行费用模型;并基于前景理论,建立以出行费用为参考点的路径选择模型,从而准确分析出乘客的选择偏好。实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乘客出行路径的分析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配方法使用了基于离散选择理论的多项Logit模型,与其相比,巢式Logit模型消除了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介绍了巢式Logit模型的原理及公式,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乘客的出行行为为研究对象,将乘客选择过程分为换乘次数选择和换乘路径选择两个层次,并以此为构架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配巢式Logit模型。通过实例,利用SAS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和分析,从概率角度用定量方法分析出行个体的出行选择行为和轨道交通网络流量分配,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组织水平、进行合理的运能配置和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票务清分系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通勤者的换乘决策,分析高峰期通勤者出行过程中换乘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行为,构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通勤者换乘行为决策模型。以可接受的最早到达时刻与工作开始时刻为参考点,以预留出行时间与换乘等待时间2个动态变量为核心,分别建立常规公交之间换乘与常规公交换乘地铁的出行前景价值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在不同预留出行时间及换乘等待时间下的最优决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换乘方式与2个时间参数密切相关。在到达时刻约束下,预留出行时间过多或过少,出行前景值均会减少。当换乘等待时间相同时,常规公交之间换乘与常规公交换乘地铁的出行前景值相比较,差值随预留出行时间增长呈现由负到正的变化趋势,且随换乘等待时间的增长其差值零点沿预留出行时间坐标轴正向移动。表明当预留出行时间较少时,通勤者选择常规公交换乘地铁的出行方式将获得更高的收益,更倾向于选择常规公交换乘地铁方式出行;预留出行时间越长时,通勤者更倾向于选择常规公交之间换乘的出行方式。研究建立的模型不仅适用于常规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同时还可以描述其他交通工具相结合的换乘方式。研究结论可为城市高峰期通勤者的换乘决策提供依据,以提升通勤者的出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第三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在考虑影响接驳方式选择的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上,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模型.利用模型估计得到参数,通过计算事件发生比,分析变量对接驳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用一个案例,阐述接驳方式选择模型的运用,结果表明:接驳方式选择模型适用于研究个体的出行决策,预测正确率达到70.5%.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对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吸引能力和扩大其影响范围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旅客时间价值角度分析主要交通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进行城间出行前,首先面临的是交通方式的选择。可将旅客的时间价值和旅行距离作为旅客选择交通的基本决策变量,分析铁路、公路、航空主要客运方式的综合效用值,得出3种交通方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轨道交通站点步行接驳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步行环境、出行时间、出行费用等出行特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多项Logit模型建立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模型,根据效用相当原则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步行接驳范围。根据某城市的某个轨道交通站点的调查数据,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计算该站点的步行接驳范围,与传统的接驳范围经验取值及意向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计算结果与调查统计结果较为一致。计算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是有效合理的,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规划、选址和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运营不能完全做到市场化,需要兼顾公共服务职能,并且面临航空运输的激烈竞争。本文研究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在中长途客运中的竞争问题,分析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时的影响因素,根据旅客时间价值不同细分旅客,构建出行者的广义出行成本。基于广义出行成本的出行者随机效用,建立交通方式分担率模型,同时引入消费者剩余计算模型来衡量旅客满意度。通过分析交通运营商的成本和收益,构建高速铁路和航空运输的纳什博弈模型。以北京到上海高速铁路和航空运输的竞争作为算例,分析消费者满意度、出行者细分与均衡运营定价策略以及交通方式开行频率的关系,为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不同情况竞争下的最优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输通道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距离长、频率低的特点,基于非集计理论和纯选择行为抽样调查法建立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的Logit模型.对京沪运输通道内旅客选择行为随出发时间和出行距离变化情况的模拟表明,中长距离的旅客对综合运输通道内客运产品的选择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大,客运需求结构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而短距离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受出发时间影响较小,此外各种运输方式的典型客运产品均存在优势运输距离范围.与京沪运输通道客运产品结构现状对比的结果表明,由综合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得到的结果能够反映通道客运需求结构的现状,并且能够解释由客运供需矛盾引发的购票困难等现象,从而为综合运输通道客运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客运产品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重点人群正常的出行需求和安全通勤,基于累积前景理论(CPT)对事件影响下重点人群的出行行为开展研究.以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考虑公共交通停运的情况下,对其选择公益医护专车、医护公交专线、居住社区的小汽车、共享单车和电动车5种出行方式的出行时间进行分析.以乘车(骑车)在途时间和出行延误时间之和作为医护人员的出行参考点,构建医护人员出行方式决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受公共交通停运和交通严控影响,医护人员的出行行为较常态情景发生了变化,其出行环境更具不确定性;5种出行方式的累积前景值在不同出行距离下有较大差别,出行距离是影响医护人员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住错位现象是造成医护人员出行难的内在因素.同时,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对于出行决策的风险偏好也不同.在长距离通勤中医护专车和社区小汽车对医护人员吸引力较大,而在短距离通勤和时间要求不高时,电动车和共享单车优势凸显.  相似文献   

18.
基于出行方式链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四阶段"法预测流程无法准确预测与轨道交通接驳的交通方式及换乘客流.借鉴基于活动的交通需求模型中利用出行链来解释人的出行行为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出行方式链的轨道交通客流分析方法.使用三层的Nested-Logit模型来模拟出行者选择轨道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接驳其他交通方式和预测各种方式的客流,建立了轨道交通出行方式链模...  相似文献   

19.
铁路运输市场的产品具有多样性,旅客的选择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偏好异质性。为了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营销收入,针对票价浮动策略下的旅客乘车选择行为异质性进行研究。以广珠城际铁路为例,采用SP/RP融合的调查方法获取旅客乘车选择行为数据,构建Latent Class模型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别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分析旅客的个人属性和列车属性对旅客选择行为异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Latent Class模型将旅客划分为“经济型旅客”和“商务型旅客”,2类旅客对列车票价和运行时间的敏感度差异明显。2)在随机参数Logit模型中,年龄越大、月收入和出行频率越高的旅客,列车票价对其出行效用的影响越小;出行频率越高的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对其出行效用的影响越大。3)“经济型旅客”愿意为列车运行时间减少10 min多支付0.45元,“商务型旅客”愿意为列车运行时间减少10 min多支付23.86元,2类旅客的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差异。4)对于随机参数Logit模型,通过考虑个人属性,旅客的支付意愿增加了1.30元,说明考虑旅客个人属性可以体现旅客之间的行为差异性,对旅客支付意愿的体现更加充分。整体而言...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对交通公平性的衡量角度加以区分并分别建立相应的量化评价模型.研究结论:从不同交通方式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代际之间4种衡量角度出发,探讨了交通公平性问题的理论本质和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用于描述上述公平性问题,其中包括基于外部成本最小化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公平性评价模型、基于Wilson熵分布假设的不同群体效益归属公平性的评价模型、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等为基本参数的地区公平性评价模型,以及考虑生活质量变化和偏好比率的代际公平性判别模型.4种衡量角度区分使交通公平性分析得到细化并更加全面,数学模型的建立使量化评价交通公平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