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武罐高速公路崔家梁黄土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罐高速公路武都至洛塘段黄土滑坡分布密集,由于该地区黄土厚度较小,滑坡以浅~中层的中小型滑坡为主,研究认为该地区黄土滑坡的发生主要受降雨、地震和河流的影响,使滑坡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以线路中比较典型的崔家梁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突出坡体结构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计算中的重要作用,从滑坡地质结构与变形特征入手,建立滑坡坡体结构,分析滑坡形成机理和可能产生的失稳破坏模式,并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确定滑坡变形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崔家梁滑坡在天然状态时已接近极限平衡状态,在降雨或发生地震时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从而可能产生整体滑动,为选择滑坡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峡口滑坡不同降雨条件下蠕变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峡口滑坡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降雨是其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准确把握峡口滑坡由于降雨而产生的变形情况,目前已建立了地表位移、地下位移、地下水位监测和降雨量监测的多参数监测系统.本文旨在分析峡口滑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运用FLAC软件分别对不同降雨条件下峡口滑坡变形体的变形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并揭示其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为滑坡的量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坡体的变形与降雨量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坡体前缘位移变化最大,中部次之,后缘变化最小;在一次短历时强降雨过程中,坡体变形随着降雨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在雨停后,变形仍会在72 h的时间内继续增大,达到最大后再缓慢减小.  相似文献   

3.
吉图珲客运专线GDK275滑坡为一破碎岩石滑坡,自2012年开始发现变形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坡体出现下沉、滑移及坡面开裂等变形现象,且日趋加大,呈持续性滑动变形。其形成与发展与坡体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极大的关系,高含水的坡体结构是滑坡形成的基础,边坡坡脚的开挖产生了较大的临空面,使边坡稳定度降低,逐步形成滑坡。结合滑坡的变形特征及监测资料对其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滑坡在不同条件下的安全系数,并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切层岩石滑坡的治理工程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峡口滑坡属老滑坡复活体,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陇西河左岸的峡口地区。通过对滑坡体所在地的降水量和滑坡体的地面相对位移、地下位移及地下水位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峡口滑坡目前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在雨季变形明显,在枯水季节变形减缓,表明降雨是峡口滑坡蠕滑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滑坡体在遭受特大暴雨的情况下,有发生整体失稳的可能。在暴雨季节应加强对滑坡的实时监测,除采取地表、地下排水措施外,可考虑采取抗滑支挡结构,以减缓或控制滑坡的变形。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区管道沿线填土边坡滑坡发生机理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黄土地区管道沿线填土边坡滑坡病害的发生机理进行研究。主要包括3种工况:自然斜坡的初始应力场回归、填土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结沉降及降雨对坡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土在自重作用下产生固结沉降以及向临空面方向的卸荷变形,在此应力重分布过程中,填土坡面以及坡体上部产生大量张拉破坏单元;降雨是填土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诱因,一方面增加了填土坡体的容重,另一方面,沿张拉裂缝下渗的雨水软化了填土与原自然坡面的接触带,导致了填土高边坡的滑动失稳。在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管道所处边坡部位的特殊性,采用锚管构架、锚索地梁以及反向坡排水等工程措施对工点病害进行治理。计算结果和现场监测资料表明,治理后的坡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坡体变形是表征边坡稳定性最直观的指标。如何科学合理地解译其演化特征,对滑坡灾害预警防范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及科学价值。由于滑坡灾害的影响因素中,很多不确定因素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定量分析,只能从定性层面建立影响因素与坡体变形的关系,为了解决滑坡确定性预测方法中未考虑预测与数据误差的问题,量化滑坡点预测结果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依托滑坡坡表变形点预测方法,提出基于残差Bootstrap与GA-Elman神经网络的区间预测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通过变形伪数据集的建立、GA-Elman模型的迭代训练与总方差估计、ELM网络残差训练与随机误差方差估计等步骤创建的区间预测方法在预测可靠性、区间宽度、针对特殊变化坡体的预测灵活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利用Bootstrap重抽样模型、GA-Elman神经网络预测算法以及区间预测理论方法,建立基于Bootstrap和GA-Elman的滑坡变形区间预测模型。研究导致滑坡变形的不同影响因素、预测模型参数及置信区间等对于区间预测模型效果的影响,并运用到现场滑坡中。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适用于现场滑坡,更好地将滑坡降雨等影响因素与坡体表观变形建立联系,为滑坡...  相似文献   

7.
牵引式滑坡是由于前方形成临空面后带动后方坡体失稳变形并逐级向上发展的滑坡类型,具有面积大、滑体量大、蠕变及塌落变形错综复杂、滑动带不连续,发育到坡顶后有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该类滑坡的现有工程处理中,一般将多期牵引视作一个整体滑动,采取非常强的加固措施,造成了加固工程量的浪费。因此,有必要根据牵引式滑坡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以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加固工期。本文以某牵引式滑坡为例,在文献调查、地质调查及勘探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形成机制、演变趋势及变形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该滑坡的处理原则,并提出了主动加固和被动加固相结合的治理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山区运营隧道在滑坡作用下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而导致隧道变形破坏的最根本原因是滑坡的作用导致隧道受力模式的改变。同时,坡体不同的变形阶段对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模式影响较大,目前在这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研究结论:(1)以隧道-滑坡平行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推移式滑坡岩土体的变形特点揭示了隧道受力渐进破坏过程的本质是滑坡推力和岩土抗力变化的过程,初步探讨了不同演化阶段滑坡的运动特点和隧道的力学特征,以不同演化阶段的隧道受力模式为基础,建立了半无限长梁、半无限长梁-悬臂梁模型;(2)采用弹性地基梁和结构力学理论,对位于滑坡体内和滑坡体外的隧道结构变形进行耦合解析,建立不同阶段隧道受力变形模式的理论计算公式,提出相应控制截面的解析解表达式,能够实现滑坡不同演化阶段隧道受力变形的评价;(3)通过模型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理论能够对滑坡中隧道的受力变形的发展进行预测以及为滑坡地段隧道的设计、加固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油气管道沿线的滑坡灾害会严重危及管道安全。本文以管道与滑坡滑动方向正交,在滑体后、中、前部不同部位布设管道进行模型试验,采用注水的方式诱导坡体滑动,利用百分表和应变片对坡体的变形及管道的应力与变形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管道中测点的应力随滑坡的滑动呈现逐渐增大并最终趋于稳定的特点;伴随着滑体的滑动,应力呈现阶段性的变化特征,滑体稳定后应力又略微降低。管道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变形方式为弯曲变形,管道的变形与平面内两端固定的超静定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相似。滑坡前期,埋设于滑体后部的管道受力最大,中部的次之,前部的最小;而滑坡后期,埋设于滑体前部的管道受力最大,中部的次之,后部的最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地质勘查、现场监测、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大准铁路南坪隧道-滑坡体系变形特征、成因及治理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滑坡方向与隧道走向夹角87°;隧道变形主要发生在滑坡侧拱脚及边墙处,表现为边墙纵向裂缝延伸长,多见错台,拱脚错位,避车洞底板隆起;滑坡属于大型破碎岩石及黄土复合深层滑坡,平面形态具有二级滑动特征;滑坡由坡体结构、施工扰动、降雨和地下水综合作用所致。采用"刷方减载+全埋式锚索抗滑桩加固+隧道既有衬砌加固+设置仰斜排水孔及截排水沟"措施对南坪隧道-滑坡体系病害进行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型试验,对堆载诱发型边坡滑坡的变形机理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堆载诱发型滑坡的变形演化规律可归纳为:后缘压缩阶段→蠕动变形阶段→加速滑动阶段→剧滑阶段,且剧滑启动之前的加速变形过渡时间极短;(2)利用FLAC3D软件进行堆载滑坡演化过程的动态数值分析,模拟过程中坡体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演化特征表现为从上向下逐步贯通,与模型边坡破坏过程相符;(3)堆载诱发型滑坡破坏过程历时短、突发性强,在坡脚产生持续位移时即应做出滑坡预警。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野外地质勘查、现场监测及数值计算,对凯(里)羊(甲)高速公路RK9滑坡地质条件、形成机制、治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为大型牵引式顺层滑坡,平面形态具有二级滑动特征;滑坡变形最大值为5 673.3 mm,变形主要集中在暴雨期;引发滑坡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及工程活动;采用清方、坡面防护、抗滑桩加固、综合排水等措施对滑坡进行综合处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堆积层边坡人工降雨致滑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降雨可引起堆积层边坡失稳。为了研究降雨入渗诱发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机理以及边坡性状随时间变化的特性,选取贵州晴隆一个典型堆积层边坡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结果表明:堆积层边坡在降雨入渗影响下多发浅层松弛型破坏,滑动变形区为坡面以下0~4 m之内,变形量以坡面最大,从坡面到坡体深部逐渐减小;在实施人工降雨2 h,平均入渗率为86%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一段时间(6 h)之后,入渗率降到一个相对稳定值(50%);降雨入渗造成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增加,致使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于有效应力的减少及土体吸水软化而降低,降雨入渗的这一双重效应是降雨诱发堆积层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FLAC3D软件进行滑坡动力时程数值分析,对滑带单元的瞬时应力进行分解,得到滑带单元上垂直滑带的正应力和平行滑动方向的剪应力,据此定义滑带点安全系数以及滑坡整体安全系数。通过滑带点安全系数的动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滑坡整体安全系数的动力时程演化特征,定量分析滑坡的动力失稳。青海玉树结古镇至巴塘机场公路2#滑坡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滑坡的动力失稳机理为推动式,与自重作用时一致;但地震作用明显降低滑坡的稳定性,且以滑坡中前部最为明显,最大降幅约30%;计算结果与滑坡的宏观变形特征相吻合,滑体中前部西杭引水渠附近震后出现密集的裂缝带,正是由于地震作用导致该部位滑带稳定性快速衰减所致。  相似文献   

15.
滑坡失稳机理的分析直接影响到失稳模型的选取,进而对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后续治理方案产生重大影响。很多情况下,滑坡的失稳机理和破坏模型不止一种,评价结果有多种可能。工程实践中,滑坡潜在失稳机理的分析往往过于单一,不够充分。以某工程为实例,通过对比计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滑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大小不仅取决于地质参数和计算方法的选取,更取决于对滑坡失稳机理的分析而采用的破坏模型。只有充分的分析失稳机理才能选择贴合实际且全面的破坏模型,最后得出全面、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为了解和掌握崩滑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滑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崩塌、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仪器及监测目的、选择手段等进行了综述。 研究结论:监测既是崩塌滑坡调查、研究和防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崩滑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信息获取的一种有效手段。监测可掌握塌、滑坡的变形特征及规律,预测预报崩滑体的边界条件、规模、滑动方向、失稳方式、发生时间及危险性,及时采取防灾措施,尽量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7.
舟曲县瓜咱坝1号滑坡是中层中型的错落转化型破碎岩石老滑坡。通过地质调绘及现场勘查对该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引起滑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滑坡区的地质构造、地层条件、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总结了老滑坡的变形破坏及复活模式为老滑坡—前级不连续崩塌—坡体卸荷、松弛变形—牵引后级滑坡滑动—后级拉裂、滑移—推动挤压前级滑坡—整个滑坡的复活,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随着国内高速公路、铁路及民航等工程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我国西部高烈度地震区出现了很多推力巨大的工程滑坡,往往具有多层、多级的显著特征,双排抗滑桩是治理该类大型滑坡的有效措施。结合青海玉树机场路滑坡、四川攀枝花机场滑坡等典型实例,采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X、Z和XZ三类加载工况研究双排抗滑桩治理大型多滑动面滑坡的动力响应和坡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结论:(1)试验表明双排桩治理大型多滑动面滑坡的效果明显,体现了"大震不倒"的设计理念;(2)试验过程中,坡体整体变形以拉剪破坏为主,坡体后部平台以震陷为主,滑体分层前倾,接触面效应明显,滑面逐步向深层发展,模型箱两侧加持作用显著;(3)测试数据分析表明,前、后排桩荷载分担不均,后排桩承担大部分滑坡推力(主要来源于深层滑体的滑坡推力),前排桩承担滑坡推力比例较小;(4)本项研究对双排桩的动力学性能分析有着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为了更好地应对西部铁路建设中常见的黄土滑坡问题,本文以一处典型黄土滑坡为例,结合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建立地质模型,对其降雨条件下的变形特征、诱发因素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深入研究黄土滑坡在降雨条件下的变形机理,为铁路工程建设中该类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服务。研究结论:(1)灵台滑坡是在自然条件下受降雨影响,雨水顺节理裂隙下渗,坡脚遭到雨水浸润、侵蚀,上部土体充分湿陷,在自身重力影响下形成的中型滑坡;(2)对滑坡体在一定降雨条件下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出整个灵台滑坡降雨入渗过程就是降雨对基质吸力影响强度逐渐降低同时影响范围逐渐扩大的过程;(3)结合实际勘探资料,对滑坡天然状态与饱水状态应力-应变的力学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滑坡失稳、破坏与滑移的力学机制;(4)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黄土滑坡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地震滑坡数据资料,基于贡献率分析法和极差分析法,分析了坡体组成、坡度、坡型、斜坡坡向与地层倾向差以及斜坡坡角与地层倾角差共五个坡体结构因素对地震滑坡发育的贡献率。研究表明:坡体结构不仅决定着滑坡的空间分布,而且控制着地震滑坡面积、体积及变形长度;斜坡坡角与地层倾角差、坡度的贡献程度最高,坡体组成的贡献程度中等,坡型、斜坡坡向与地层倾向差的贡献程度最低。研究结果可为以后的滑坡研究及防治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