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为有效地监测地铁列车运行状态,实现实时准确诊断,需要研究和探索地铁列车运行状态信息的远程智能采集、传输及分析诊断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地铁列车运行故障处理远程智能诊断服务技术体系。介绍了一种基于MVB(多功能车辆总线)的地铁列车远程诊断技术,包含车载接入子系统、车地通信子系统和地面综合应用子系统,实现远程实时诊断,更好地保障地铁列车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2.
电气化铁道地面带电自动过分相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带电自动过分相系统技术是高速、高坡、重载电气化铁路的关键技术.介绍了组成该技术的6个子系统及自动转换原理;以应用实际对国内采用的自动过分相技术进行了有关评价;通过详实的资料,对目前世界上日本、中国拥有的地面带电自动过分相技术进行了技术性能的综合比较,提出了在我国推广该技术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采集层和传输层介绍HTK铁路移动装备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结构设计,详细分析车载监控子系统和地面分析子系统的功能,对TAX2箱通信隔离技术、车载主机减振技术、车载主机电源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介绍系统应用情况,同时,依托轨道交通视频技术实验室研究项目,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车地联控系统是将计算机联锁,调度管理系统、车载设备中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一系列逻辑运算后,实现"车"与"地"的联控来保证机车安全运行,是结合了网络安全传输等技术的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信号控制系统。车地联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具有独立性,便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其中,地面终端子系统采用QNX操作系统,并将C++用以软件开发,可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其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可节省投资,目前该系统已研发完成并投入应用。  相似文献   

5.
状态监测是磁浮列车运营安全的重要环节。首先对列车地面综合监测系统需求作了简要分析,之后在对系统的总体设计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选用相应的数据通信方式,协调相互之间数据传输协议,完成了集车辆、地面变电站、道岔等子系统一体的地面综合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目前这套系统在唐山1.5km长的磁浮试验线上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6.
铁路移动信息传输安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铁路移动设备通过GPRS、Internet、网络动态隔离系统、铁路内部骨干计算机网实现与地面局域网间的实时数据通信,从实用、安全、可靠的角度出发,设计公用网与铁路专用网安全互联、移动设备与地面网络可靠互通的铁路移动信息传输安全平台。该平台硬件系统由内外网通信服务器、行车监控及业务系统设备为主的时实监控和传输设施组成,平台软件系统主要由外网传输处理子系统、内网传输处理子系统、管理监视子系统构成。将GPRS数据接入点部署在铁路局,每个铁路局设立统一的外网通信服务器,作为各个业务系统地面数据处理中心,承担所有应用系统车、地间和内、外网间的数据交换任务,使各应用系统中所有从GPRS下载的实时信息统一由铁路局外网通信服务器接收,再经网络安全传输平台进入铁路运输生产系统,提供给各个相关责任部门使用,从而确保铁路第6次大提速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7.
刘佳 《铁道技术监督》2021,(5):38-42,57
在分析铁路客车运用作业现状的基础上,构建铁路客车运用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乘务监控管理系统和地面检修视频监控系统2部分组成.其中,乘务监控管理系统又分为出乘和退乘子系统、客车巡检子系统和发电车视频监控子系统3个子系统.分别论述乘务监控管理系统和地面检修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简要论述铁路客车运用监控管理系统的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8.
自主化RBC-YH型无线闭塞中心是CTCS3-YH型列控系统的地面核心设备,是采用全自主化硬件平台和软件技术开发的我国信号控制系统。该系统由逻辑处理主机、安全通信机、ISDN服务器、维护终端4个子系统组成,对内通过各子系统接口相互连接,对外通过与人机接口、GSM-R接口、信号集中监测(CSM)接口及其他信号系统(CTC、CBI、NRBC、TSRS)接口的连接,完成RBC对车载设备与地面信息的接收、处理及控车指令输出工作。RBC-YH的安全性及RAM通过了完整全面的分析与论证,该系统已通过室内仿真试验及大西线的综合试验,正在进行京沈线的联调联试,将投入京沈线的现场控车使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无线机车同步操作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志修  钟章队 《铁道学报》2008,30(2):103-107
机车同步操作控制是世界重载铁路运输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无线机车同步操纵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提出网络化无线机车同步操作控制思路,在现有GSM-R网络基础上,论述网络化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车载通信单元子系统、地面应用节点子系统、网络监测子系统的功能设计,提出采用机车同步操控的安全数据会议、主备数据链路切换、多机车协同作业与数据处理、网络实时状态监测等关键技术,突破无线数据传输电台方式的局限性,解决山区可靠无线通信问题.同时,对比分析了两种无线机车同步操作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并介绍了现场数据传输试验和综合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无线调车监控系统是由站场绘制与数据处理一体化软件、地面安全监控子系统、车载安全监控子系统构成.数据自动处理软件可以方便、高效地处理调车监控系统中车载和地面子系统所需要的大量的站场静态数据,有利于调车监控系统的推广.本文详细介绍站场绘制与数据处理一体化软件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GSM-R是一种专门为铁路设计的专业无线数字通信系统。通过对GSM-R的子系统GPRS的系统结构、相关设备和相关接口的介绍,以铁路行车系统有关业务流程为例,阐述该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证明其适用于铁路列车与地面间的通信。  相似文献   

12.
地铁综合监控系统是一个功能庞大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多功能、多专业子系统的集成互联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需要与相关子系统进行数据交换转发及控制信息的下发。结合广州珠江新城APM(旅客自动输送)系统中的综合监控系统,分析各车站子系统向控制中心转发数据、控制中心向各子系统下发控制命令的模型及流程,并得出控制中心处理后的控制命令的数据交换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技术的车辆轴温监测系统,包括车载光纤光栅轴温监测子系统、车-地数据分发传输子系统和地面分布式监测子系统三部分,数据分发传输服务器部署在公网的私有云中,服务器与车载FBG轴温监测子系统和地面分布式监测子系统之间以C/S的架构方式实现连接,经过服务器实现数据的实时分发。  相似文献   

14.
肖贤伟 《中国铁路》2007,(11):16-19
南昌铁路局在沪昆线200km/h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项目中,首次采用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该系统由调度中心子系统、车站子系统和调度中心与车站及车站之间的网络子系统3部分组成。各子系统分别安装调试完成后,需要对CTC进行联网调试、电务功能试验、运输指挥功能综合试验以及与其他外部系统的结合试验。通过沪昆线CTC开通调试验收,提出要统一CTC操作界面,完善软件功能,充分发挥CTC在运输繁忙车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无线机车信号地面控制系统及各子系统的串行通信;分析串行通信中断方式和在C++Builder6.0编译环境下串行通信多线程在该系统中的应用.试验验证,该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满足无线机车信号系统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介绍了时钟子系统的背景和总体架构,基于总体架构,规划了系统的软、硬件体系结构。重点介绍了时钟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采用的对时策略、选取的订阅/发布机制及时钟子系统的实现流程,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中的时钟子系统对于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系统在南京市麒麟有轨电车1号线上的示范应用,展示了时钟子系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运行维护界面。  相似文献   

17.
介绍IT综合运维管理系统的典型总体架构,以及IT综合运维管理与CMDB子系统二者之间的关系,阐述铁路IT综合运维管理系统及其CMDB子系统的建设思路,详细介绍CMDB子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实现情况,对CMDB子系统阶段性建设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基于3G的机车运用安全视频监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机车视频监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3G无线通信技术的机车运用安全视频监视系统,重点阐述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车载子系统、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地面子系统.试验及装车考核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实现埘机车的在线实时监视和全程在线技术服务,为机车检修和排除故障提供了在线远程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管控结合信息交换接口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新丰镇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中信息子系统与控制子系统信息交换内容、接口方式及安全防护技术,指出信息交换接口技术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管控结合的基础,可靠和开放的信息接口对系统稳定运行、管理维护以及二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株六复线,黎南线,黎湛线路基岩溶地面塌陷勘测与整治工程的施工经验,作者对铁路路基岩溶地面塌陷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阐述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介绍了电法勘探对忆注浆法在铁路路基岩溶地面塌陷勘测与整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