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目前在厂矿铁路外围平交道口中走行轨轨腰处和轨头下颚的裂纹,建立平交道口中走行轨及其横向支撑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横向支撑条件(无支撑、倒放钢轨连续支撑、倒放钢轨间断支撑、连续刚度支撑、间断点弹簧支撑)下荷载冲击处钢轨断面内从轨腰底部至轨头下颚处的应力和位移。研究结果表明:在重载汽车冲击作用下,若走行轨的横向支撑刚度不足或横向支撑未顶实,则导致走行轨的轨腰处垂向应力过大,出现裂纹,在荷载反复作用下裂纹沿走行轨线路纵向发展,且走行轨的轨头最大横向位移为2.4 mm,危及行车安全;在直线地段的平交道口,采用倒放钢轨连续支撑走行轨效果较好;在曲线地段的平交道口地段,建议采用刚度为50~100 k N/mm的连续横向支撑材料代替倒放钢轨。  相似文献   

2.
在提速改造工程中,曲线改造地段铺设了淬火轨。分析了淬火轨翘头故障的产生原因及危害,提出了淬火轨发生翘头故障时的处理方法,强调了淬火轨地段放散、换焊轨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无缝线路曲线地段大修、维修换轨施工中长轨条焊接接头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轨摆放位置对进轨后无法精准对位,导致钢轨延展或收缩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措施和计算公式,有效地解决了无缝线路曲线地段换轨施工中钢轨接头精准设置的问题,提升了换轨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对曲线地段换轨作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深准高速线下框架涵的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准高速铁路线下框架涵的施工方案,线路架空加固方法,扣轨梁检算和施工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5.
黎湛铁路增建二线K315+200涵洞施工采用纵横抬梁法,纵梁、横抬梁和吊轨采用了扣轨技术。本文介绍了涵洞施工方案、过程,及扣轨技术的具体应用,对工字钢束梁纵梁进行了强度和挠度检算,对U型连结螺栓进行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检算。应用扣轨技术,在不影响既有铁路运行的情况下,保证了增建二线施工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无缝线路地段高温季节换碴施工容易出现胀轨跑道,严重威胁行车安全的问题,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对胀轨跑道的原因及一般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胀轨跑道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为确保线路稳定和运输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既有铁路隧道受下穿引水隧洞近接施工影响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云南省盐津县白水江3级电站引水隧洞下穿内昆铁路手扒岩隧道的实际情况,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对既有铁路隧道受下穿引水隧洞施工的影响和铁路隧道结构安全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水隧洞施工对铁路隧道产生影响的范围与掘进方向有关,靠近铁路隧道侧为2D(D为引水隧洞的开挖洞径),远离铁路隧道侧为4.5D;铁路隧道纵向受影响范围为6.5D,横向受影响范围为3D。引水隧洞近接施工时,铁路隧道将发生类似扭转的变形,需在铁路隧道受影响范围内对隧道底板沉降、衬砌变形、衬砌横/纵向受力和两隧道交叉点的竖向振动速度进行监测,并对钢轨采用扣轨处理等措施,以确保铁路隧道结构及列车运行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用吊扣轨梁加固线路进行小桥涵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株六复线较大跨度小桥涵的施工实践,介绍吊轨与扣轨相结合、改善轨束梁的约束方式、利用挖孔桩作支撑桩等加固线路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超浅埋隧道在当前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越来越普遍,如何安全快速地通过超浅埋地段施工是隧道工程技术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以张吉怀铁路岩屋冲2#隧道DK224+287~DK224+307超浅埋地段为工程背景,本着安全、稳定和节约工期的原则,结合超浅埋地段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等工程特点和设计工法、工期现状,分析了扣拱施工方案的选择背景和施工优势,阐述了超浅埋地段明挖扣拱施工关键技术措施和施工注意事项;通过扣拱方案的成功实施,保证了超浅埋段施工的快速和安全,为项目节约了工期,也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是一种服务于市域范围内中长距离客运的轨道交通类型。本文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车-线耦合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运营在曲线地段处于欠超高状态下的列车进行动力响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车辆运行于曲线地段时,内、外轨的轮轨横向力均有所增大;外轨的轮轨竖向力明显增大,内轨的轮轨竖向力明显减小;内、外轨的脱轨系数基本相同。在车辆处于欠超高状态下,随着实设超高的增大,内、外轨横向力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内轨竖向力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而外轨竖向力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内外轨的脱轨系数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并且减小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铁路站场下软土地层浅埋暗挖地下通道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长春火车站南北广场地下通道暗挖段(粉质黏土、黏土地层)施工中,通过采用优化的边洞施工法、强化支护措施、施工量测监控、扣轨与洞内外安全协调等关键施工技术,保证了主体结构施工及车站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重载铁路的不断发展,轮轨之间的横向力在逐渐加大,轨道横向抗力已成为控制线路稳定性及行车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相应的轨道临界横向力,已成为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证。研究结论:本文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结构模型,以重载铁路为例,分析了横向力的大小对扣件受力、钢轨轨头横向变形、钢轨轨底抬高量、轨下垫板变形的影响,得出轨道各部件的受力变形规律。针对模拟的轨道结构,钢轨受到横向力大于250 kN时,可能出现倾覆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张崇礼 《铁道建筑》2004,(12):36-37
介绍在陇海线咽喉地段整体更换 6 0kg m轨 1 18可动心轨钢筋混凝土枕道岔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既有曲线地段换铺长轨施工中,针对轨温变化与钢轨内应力情况,说明了更换长轨段应力放散方法、长轨接头中胶结绝缘接头对位的方法、以及优化施工措施,节约天窗时间,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恢复线路平顺状态,某线采用大调量扣件调整轨面高程。通过对大调量扣件地段轨道动力响应测试结果分析,评价其使用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各评价指标均在安全限值之内;轮轨水平力、轮重减载率等指标随列车通过速度增大而增大;增加扣件调高量对轮轨垂直力、轮轨水平力以及脱轨系数的影响较小,但钢轨轨底横向位移、轮重减载率有增大趋势;在曲线段采用大调量扣件会导致钢轨轨头横向位移、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明显增大,建议在曲线地段扣件调高量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16.
小半径曲线地段桥上无缝线路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郦 《铁道工程学报》2008,25(2):47-49,64
研究目的:解决小半径曲线地段桥上无缝线路设计的难题.研究结论:小半径曲线地段桥上无缝线路设计应重点从提高线路横向阻力、降低桥上无缝线路钢轨附加力、适当提高设计锁定轨温等几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混凝土桥与路基或钢桥相连时,在桥梁温度变化时,由于梁缝两侧横向伸缩位移的差异会对桥上无砟轨道结构受力及轨向不平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建立线、板、桥、墩一体化空间耦合模型,分析梁缝附近轨道结构受力及轨向不平顺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对应的取值范围,从而为后续桥梁支座、线间距等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论:(1)轨道板温度变化会引起轨距改变,但不会造成轨距超限;(2)CA砂浆层与轨道摩擦阻力在纵向与横向上的分配系数以及桥墩的横向水平刚度对轨向不平顺及凸台受力等影响较小,但钢梁的温度变化幅度及横向固定支座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会显著影响凸台受力及轨向不平顺;(3)依据轨向不平顺限值确定了不同桥梁温升幅度及线间距条件下的横向固定支座与活动支座之间的距离限值,为桥梁支座设置提供理论指导;(4)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铁路无砟轨道设计中。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CRTSⅢ型板式轨道体系中轨道板与充填层形成复合板的复合受力性能,利用与实际工程相同的材料及工艺制作一个足尺CRTSⅢ型板式轨道体系模型,沿横向切割形成单承轨台和双承轨台的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SCC)充填层复合板试件,对试件开展复合板的横向三点弯曲静载试验研究,得到横向弯矩作用下轨道板与充填层的应力分布、变形发展规律及破坏形态。结果表明,横向弯矩作用下复合板试件的受力破坏表现出明显的两阶段特征:界面滑移之前轨道板与充填层能整体协同受力和变形;界面发生滑移后,轨道板与充填层表现出叠合受力的特征。轨道板板底粗糙度、门形筋数量是决定轨道板与充填层界面黏结滑移行为和复合受力性能的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一地铁路段的螺栓弹条扣件系统调高后的适应性问题,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建立Ⅱ型弹条扣件系统关键零部件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地段下扣件系统的动态荷载,分析不同轨下调高量下T型螺栓的受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动态荷载作用下,T型螺栓主要受螺母拧紧力矩和轨下调高量的影响;随着轨下调高量的增加,T型螺栓根部最大等效应力显著增加;应尽量避免T型螺栓出现塑性变形,且须保证一定安全余量。在正常螺母拧紧力矩条件下,建议轨下最大调高量在半径小于600 m的曲线地段不超过15 mm,一般地段不超过30 mm。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上海虹高C、D线长轨卸车施工方案制定与实施,提出在超大限制坡度下,如何利用长轨列车进行卸长轨作业,为高铁长轨更换,尤其是动车走行线等大坡度地段长轨卸车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