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岩分级是隧道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奥法隧道设计的基础资料.目前隧道设计规范中对岩石隧道的围岩分级有明确的参数指标,可以方便地确定岩石围岩的级别,但黄土围岩的级别划分没有相应的参数指标,而岩石围岩的参数指标几乎完全不适用黄土围岩.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黄土工程资料,并对其在黄土隧道方面的适用性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黄土隧道围岩级别划分的参数指标,对黄土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国标的围岩分级方法进行隧道围岩分级.新规范实施后,很多建设业主反应采用新规范的隧道围岩分级普遍偏高,致使工程造价普遍增加.文章对围岩分级和原围岩分类进行了比较,对围岩分级的定性与定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准确使用新规范围岩分级方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隧道围岩分级是隧道施工的重要指导依据,尤其在高地应力地区其对施工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文章首先介绍了地应力侧压力系数、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洞轴线的夹角α对隧道围岩分级的影响情况,然后通过增加最大主应力方向与洞轴线夹角指标对地应力进行了修正,并且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Ⅲ,Ⅳ和Ⅴ级围岩增加了亚级分级,更准确地对隧道围岩分级进行了定级。在此基础上,以谷竹高速公路大坪山隧道为工程实例,利用考虑增加地应力大小及方向的方法对其围岩分级进行了修正,得到了与实际开挖较相符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产生了大量的震裂松动山体,为合理评价在这些震裂山体中新建隧道的围岩级别,通过极震区在建隧道现场震裂岩体调查,对震裂岩体特征及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震裂岩体是一种受强烈地震波作用后,岩体结构面更加发育,层间结合更差的一种岩体;并且硬质岩和软质岩的震裂特征不同,硬质震裂岩体易产生集中式张裂缝和松动,软质震裂岩体易产生体积式松弛变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岩体震裂等级,划分为轻微、中等、强烈三种级别,并建立了震裂岩体围岩分级的修正方案,即:轻微震裂岩体对围岩稳定性影响不大,可不考虑降低围岩级别,或者降低0.5级;中等震裂岩体对围岩稳定性有不利影响,围岩级别降低0.5~1级;强烈震裂岩体对围岩稳定性影响极为不利,围岩级别降低1~1.5级。  相似文献   

5.
两步分级法在公路隧道动态施工围岩分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定性与定量[BQ]值相结合的两步分级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出发,互相校验和检验,采用多因素指标进行评判,对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分析较为全面,该方法在安徽六潜高速公路隧道中应用效果较好,为调整优化相应工程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石膏质岩隧道为例,基于混凝土衬砌的腐蚀劣化状态形式,将腐蚀厚度作为量化腐蚀程度的参数指标,结合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埋深、不同腐蚀时间条件下混凝土衬砌的受力变化规律,提出了考虑石膏质岩腐蚀性的隧道围岩分级修正方法,旨在提高隧道衬砌结构耐久性。同时,结合工程案例,验证了考虑石膏质岩腐蚀性的隧道围岩分级修正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腐蚀状态下,衬砌压应力的增速在腐蚀前10年较大,增量达到总增量的68.2%;腐蚀时间为10~100年时,压应力增长速率较慢;Ⅳ、Ⅴ级围岩的修正系数取值范围分别为0.91和0.87。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公路隧道,尤其是高速公路隧道和一、二级公路隧道的建设越来越普遍,并且呈现数量多、埋藏深、长度大的特点。因此,对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分级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交通部编写的规范中详细介绍围岩分级的主要有《JTJ 064-9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以沪蓉西高速公路扁担垭隧道为例,对新旧两种公路隧道围岩分级规范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新旧规范在此隧道中的适用性,探讨了其各自的特点、不足和今后围岩分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兰渝线兰广段通过板岩、碳质板岩等软岩区段的隧道极易发生大变形.在现场工程实践和试验的基础上,文章对该区段地质条件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隧道围岩基本分级及在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修正进行了阐述,着重对软岩大变形隧道的围岩分级标准和选用支护参数的适宜性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兰渝线三叠系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的围岩特征为基础,结合国内其它软岩变形隧道的施工经验和研究成果,分析了变形受控的地质因素及特殊地质条件,探究了软岩变形机理;并结合超前地质预报TSP成果,初步建立了半定量化的高地应力区软岩围岩分级预报体系,为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设计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隧道工程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影响着隧道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整个阶段.为了保证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经济及其他问题,研究围岩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文章以广西某地隧道工程为依托,运用MIDAS/GTS软件,基于应力应变假设条件,对开挖后隧道三维及衬砌二维受力和位移进行分析,得出隧道围岩稳定性计算值与实测值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斯过程机器学习方法的隧道围岩分类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围岩分类方法的局限性,基于工程实例,利用分类性能优异的高斯过程机器学习模型建立围岩类别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进而提出一种基于高斯过程的隧道围岩分类模型,实现不同情况下围岩分类的合理识别.将该模型应用于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围岩分类,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围岩分类的高斯过程机器学习模型是科学可行的,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相比较,该模型具有参数自适应化的优点,能方便快捷地给出合理可靠且具有概率意义的围岩分类评价结果,可对围岩分类结果的不确定性或可信度进行定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以垫邻高速铜锣山隧道为例,在分析隧道涌水和降雨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考虑降雨脉冲、降雨累积效应和地下水系统整合作用的隧道涌水量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对训练样本的拟合程度较好(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3.27%)且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5.05%)。该模型的建立和成功应用对丰富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方法和动态指导隧道防排水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更新目前的运输量统计以达到优化高速公路运输量计算的目的。本文基于联网计重收费数据的完整、可靠性特点,通过对该数据的挖掘,分析其在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中各方面的应用前景,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联网计重收费数据在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领域、数据应用方法,可为基于联网计重收费数据的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意法隧道设计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录学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1):50-52,59
在引进国外先进的隧道修建技术(新意法)时,不应生硬地照抄、照搬,而应在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创新,逐步探索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隧道设计、施工理论和先进、适用的隧道施工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我国隧道修建技术水平。文章针对新意法特点,就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选线、衬砌支护参数的选定及施工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可为新意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小波分析理论,对一组隧道洞内水平收敛监测数据进行了去噪重构.实际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分析能够有效地去除监测数据的噪声,识别数据中的突变点;从去噪后的数据曲线分析,得出水平收敛量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地指导隧道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6.
基于HSP声波反射法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波  范洪海 《现代隧道技术》2011,48(1):133-136,149
文章在对HSP声波反射法的工作原理、仪器设备及测试分析软件介绍的基础上,结合SZ隧道出口段掌子面的实际地质条件,对其出口左右线掌子面进行测试分析,并得到施工开挖验证。应用HSP声波反射法对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或在—定程度上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施工过程的干扰,对隧道的安全施工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在同类隧道施工地质预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连云港北固山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隧道开挖后在不同荷载释放系数下施加支护的作用效果;同时,结合超前注浆加固机理,对施作超前支护与不施作超前支护两种工况在不同支护时机下施作初期支护的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力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两种工况下支护时机对隧道开挖后围岩及支护结构力学特征的影响,初步确定了较理想的初期支护时机.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机场旅客吞吐量增加、旅客排队等待时间长等问题,本文提出旅客分类的概念。首先,阐述了旅客分类的含义;其次,介绍机场旅客分类安检的流程;最后,建立旅客分类安检系统模型,并根据机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计算。由此得出基于旅客分类的机场安检系统,能有效缩短旅客的安检排队等待时间,很好地提高旅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大型通用软件ANSYS,以深埋条件下隧道为例,采用荷载结构法,对考虑仰拱作用的各级围岩两车道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进行计算,求解其强度安全系数并进行相关安全分析,所得结论可为工程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入手,对航班延误问题进行可控性分类,提出了应对延误问题的两种思路及其适用阶段,针对不同可控类型的航班延误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分别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与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