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编组列车时影响选择待编车列开口位置的因素,郑重研究了开口位置与下落列数的关系,提出了下落列数最少时合理开口位置的范围及待编车列停留在多条线路上时解体顺序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常杰  姚波 《北方交通》2008,(6):115-118
以开口加劲肋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括桥面板和铺装的整体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荷载作用下铺装层的力学特性.分析表明,横向拉应力是开口加劲肋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设计的一个重要控制指标;开口加劲肋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层间剪应力较大,在铺装结构设计时应注意选择具有较强抗剪强度的粘结材料;开口加劲肋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对车辆荷载的应力应变响应具有很强的局部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主干路系统开口分析与设计。通过对现状主干路开口系统的描述,基于Erlang分布模型对车辆进出开口的分析,建立了目标路段内开口最短距离数学模型。通过对四川省自贡市街道的实例应用,验证了模型开口距离设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设置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央分隔带开口转换路段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以多车道转换时最内侧车道行驶的车辆不产生横向滑移的圆曲线半径作为多车道开口转换路段最小转弯半径,利用中央分隔带开口处道路线形几何关系,建立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通用计算模型。考虑车辆在多车道中央分隔带开口转换路段处的行驶安全与效率,选取时间占有率、路段饱和度、速度一致性和路段行程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中央分隔带开口转换路段车辆运行状态评价云模型。通过VISSIM仿真获取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车辆运行评价指标数据,运用云模型确定不同转换车道数、不同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条件下车辆运行状态等级。结果表明:依据本文所建模型设置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时,2车道与4车道转换条件下车辆运行状态综合评价结果为K1等级,5车道与6车道转换条件下车辆运行状态综合评价结果均在K2等级以上。验证了本文所建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模型可保障车辆在开口转换路段运行状态,且在保证中央分隔带开口转换路段最内侧车道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基础上可提高路...  相似文献   

5.
采用冲击回波法对京珠高速公路某桥面上出现的开口裂纹用飞行时间法进行了检测,通过信号分析和后处理。确定了每一点的开口裂纹的深度,分析结果与设计和施工单位理论估算的结果相吻合,表明该测量方法已能适用于现场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开口率是盾构机刀盘的重要结构参数,其大小直接关系到刀盘与开挖面的相互作用。通过设计1∶10的模型试验,实现了刀盘开口率可调及渣土实时称量,从而间接地实现了对土舱饱满度的控制。试验研究分析表明:在实际出土率与理论出土率相等的条件下,增大刀盘开口率可减小刀盘面而与开挖面的接触面,从而减小刀盘扭矩,刀盘开口率增大了10%,刀盘扭矩减小约5.8%;在相同的出土率时,刀盘的开口率对地表最大沉降影响不显著;而在土舱近似满舱状态下,刀盘空隙上的渣土对开挖面可起的支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客货分离整体式路基互通出口同分带处的车辆行驶状态,提出等速偏移正弦曲线换道模型,并将同分带开口段分为前渐变段、等待段和后渐变段,建立了满足驾驶员行驶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客货分离整体式路基互通出口同分带开口长度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模型的相关参数,提出不同超高、不同设计速度下的同分带开口所需的最小长度建议值.以交通冲突率为安全性评价指标,构建VISSIM仿真模型,基于交通冲突评价模型(SSAM)对同分带开口长度建议值进行仿真验证.研究表明:根据冲突率模糊隶属度评价,开口长度大于或等于建议值时,道路水平为安全或较安全.模型计算合理,根据模型计算的同分带开口长度建议值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 输尿管异位开口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疾病,不少病例因术前没有及早确诊而延误手术。本组自1957年6月至1982年6月间共收治23例。1例自动出院,22例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研究不同截面形式开口断面主梁的涡振性能及其发生机理,针对半开口和分离边箱开口断面2种主梁,进行了1∶50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考虑等效质量、风攻角和阻尼比等因素的影响,计算了2种主梁断面的斯托罗哈数;基于线性和非线性理论,估算了实桥竖向涡振振幅;建立了二维数值模拟分析模型,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比了2种主梁断面周围的瞬时涡量和平均流线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种主梁在风攻角为3°和5°时均发生竖向涡振,且出现2个涡振区,第2个涡振区主梁竖向涡振最大振幅明显大,5°风攻角时2种主梁竖向涡振振幅比3°风攻角时大75%;风攻角为5°,阻尼比为0.8%时,分离边箱开口断面主梁竖向涡振最大振幅比开口断面大28%;随着Scruton数的增大,主梁竖向涡振的最大振幅接近线性减小,相同Scruton数工况下,5°风攻角时分离边箱开口断面主梁竖向涡振振幅最大,3°风攻角时半开口断面主梁振幅最小,说明正风攻角越大,主梁断面越钝,其涡振性能越差;5°风攻角时分离开口断面更钝,引起气流更大的分离,来流风在2种主梁断面的桥面上方和主梁开口处均形成漩涡,由于斜腹板和风嘴作用,主梁开口处尺寸较大的漩涡被打碎为几个尺寸接近的较小漩涡,优化了主梁的涡振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断面形式下的多车道高速公路出口影响区开口长度及流量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针对2种断面形式的高速公路出口,分别设计了3种不同的开口长度,结合3种不同流量条件设计了18个不同的驾驶模拟场景.实验招募30名被试者开展模拟驾驶实验,提取不同开口长度及流量条件下各断面形式高速公路出口的车辆行驶轨迹、换道间隙的选择、减速度、...  相似文献   

11.
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桥具有自重轻、施工速度快等特点,但在开口钢箱与混凝土桥面板形成组合作用前,钢梁在施工阶段的稳定性可能成为控制设计的因素。文章以跨径25?m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桥为对象,运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在最不利施工阶段的整体稳定及局部稳定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表明,开口钢箱设置单斜撑式上口平联能有效增强侧向扭转稳定性;为保证开口钢箱的整体稳定性,钢箱间侧向横撑的合理间距范围是1/3L0~1/2L0;当平联节间长度与箱梁开口宽度之比β小于6时,可满足钢箱腹板局部稳定性要求;翼缘的宽厚比bf /tf的取值范围在7≤bf /tf≤12时,可满足钢箱翼缘局部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吴宏业 《北方交通》2020,(8):17-20,24
阐述了组合梁的适用范围及特点,针对曲线连续组合梁开口截面薄壁钢结构桥梁特点及需求,进行了大量的数值分析,通过分析,结合试算,给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开口截面薄壁钢结构顶平联等代计算方法,可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3.
大口径开口钢管桩打桩过程对周围土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ψ900开口长钢管桩在打桩过程中对周围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进行了跟踪测试。根据小孔扩张原理及弹塑性理论,对周围土体产生的水裂及弹塑性区范围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大口径开口钢管桩打桩过程中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产生裂缝,土体进入塑性状态,降低了土体有效应力。建议在桩基附近进行其它地下建筑物施工时,应采取适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开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高速公路项目设计和建设的经验,从安全、便捷、经济和美观的角度,在土建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方面提出了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开口设计的一些见解和看法。中央分隔带开口的设计不仅仅是套用规范,更为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设计方法,并需谨慎而积极地运用一些新技术、新产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速公路的安全、便捷、经济和美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苏联学者符拉索夫的开口薄壁杆件理论建立了车辆底架强度计算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计算程序,並用例证阐明了开口薄壁杆件考虑约束扭转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中道路与道路交叉的设计有相应规范,但现实中道路两厢常存在诸多公共建筑用地通道的进出开口,各种用地通道的开口种类多且人流、车流量较大,如何规划设计目前还无章可循,由此产生涉及人、车、道路及通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交通安全问题。以雷锋大道为例,从道路规划、绿化和交通工程三方面分析现路侧交叉开口存在的问题,探讨从道路方案设计阶段就着手改变这种路侧设计不合理的方法,为有效预防或减少路侧交叉开口交通事故、维护交通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概述移动模架系统的构造及原理,并介绍该系统在厦门高集海堤开口改造连续箱梁工程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活塞式发动机活塞上须装有多道开口互相错开的活塞环,以密封气缸,达到热能转变成机械能并进行热传导和防止润滑油窜入燃烧室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是山区桥梁常用的桥型,常采用有平衡重平面转体施工技术。为减轻转体重量,主拱圈在转体阶段采用开口薄壁箱的断面型式。本文以花江大桥为对象,介绍开口薄壁箱的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并对具体施工方法做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经典开口谐振环提升微带天线增益,首先分析了开口谐振环的谐振频率关于环外径和环宽度的变化关系曲线,然后建立了微带天线仿真模型,并将周期性排列的开口谐振环放置于微带天线基板周围,通过调节开口谐振环的环外径和环宽度达到与24 GHz(K波段)微带天线的匹配,最终在环外径为1.05 mm,环宽度为0.1 mm时天线增益取得最优值。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开口谐振环超材料微带天线增益从7.926 1 dB增加到10.339 dB,提升了30%,同时超材料微带天线E面和H面的半功率波瓣宽度分别减小了26°和36°,减弱了侧向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