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南昌市铁路九村住宅小区管线设计的工程实例分析,探讨如何结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中的规定和要求,合理地进行管线综合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2.
在市镇道路管线的设计中,必须采取综合设计的手段,对所有的管线进行综合分析,将之前存在的和新建的管线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进行市政管线的合理设计,避免不必要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地铁车辆内装设计人机工程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地铁车辆内装设计经验,提出我国地铁车辆内装设计中座椅和扶手设计尺寸的选取原则,并建立地铁车辆内装模型,应用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仿真软件,对设计的车辆座椅和扶手进行了模拟分析,验证了选取原则的有效性,确定了其设计尺寸的合理范围,为今后我国地铁车辆的内装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辆内装设计人机工程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地铁车辆内装设计经验,提出我国地铁车辆内装设计中座椅和扶手设计尺寸的选取原则,并建立地铁车辆内装模型,应用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仿真软件,对设计的车辆座椅和扶手进行了模拟分析,验证了选取原则的有效性,确定了其设计尺寸的合理范围,为今后我国地铁车辆的内装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翠 《交通标准化》2013,(10):100-102
合理地设计管线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尤为重要.城市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设计,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主要阐述城市道路综合管线规划设计的原则以及设计难点.  相似文献   

6.
地铁与综合管廊作为城市中网络化建设的重大市政工程,所处地下空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重合性,因此,统筹规划设计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工程投资的节约。然而,早期的地铁工程没有为综合管廊预留建设条件,造成交叉段管廊功能削弱等一系列问题。基于目前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和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全面梳理了两者的建设时序和空间关系,研究了各种情况下地铁与综合管廊协调建设的关键技术对策,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TB/T1335-1996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地铁车辆车体结构设计步骤及设计方法,并以某城市某条地铁线路使用的车辆车体设计为例,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8.
综合管沟作为近年来道路管线系统较先进方案,由于其对管线的集成化,对管理维护的简单化逐渐开始被各项工程采用。阐述了思旸至羊坪公路改扩建工程综合管线管沟的总体设计,对综合管沟的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琦 《交通与运输》2021,37(2):46-50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地铁车辆基地由于占地较大,平面布置受限问题日益严重.如何经济合理地确定平面布置方案是车辆基地设计的核心工作,对方便地铁运营、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地铁7号线马家园车辆基地为例,地块选址于铁路围合区域,周边控制因素较多,平面布置困难.通过分析车辆基地既有周边情况,提出车辆基地地面和高...  相似文献   

10.
结合工程实际,对城市道路下综合管沟设计的前期条件、程序、各种管线的特点和排布原则等设计构思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提出综合管沟设计要点,与广大同仁交流设计经验,共同提高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介绍南京地铁设备及人员现状,系统阐述了地铁车辆段设备保障体系的打造模式。  相似文献   

12.
综合监控系统的联动功能可有效提高地铁的应急处理能力,减轻紧急情况下运营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操作错误,降低劳动强度,是地铁安全保证的核心,同时也是提升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针对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联动功能,阐述其设计原则,并介绍联动的触发、控制方式以及配置管理,最后设计地铁运营中一些典型的联动预案。  相似文献   

13.
采用触发采集方式现场实测了某下沉式地铁车辆段咽喉区钢轨、道床、地面、楼板及盖板的振动加速度, 采用插入损失、1/3倍频谱、Z振级曲线拟合等方法分析了现场实测数据, 进而分析了下沉式地铁车辆段咽喉区的振源特性与地铁振动沿盖板和不同层楼板的传播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在频域上, 钢轨比道床振动频带更宽, 没有明显的主频段, 其振动分布在800 Hz以内, 道床则有明显的主频段, 主要分布在80~200 Hz; 下沉式地铁车辆段地下1、2层钢轨至道床振动衰减幅度分别约为29.9、10.4 dB; 列车引起盖板的振动响应随测点与行车轨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大呈线性衰减规律, 其线性衰减率约为0.2 dB·m-1; 由于边墙对振动的反射与折射, 振动传至盖板端部时出现局部放大现象; 列车无论在地铁车辆段端部还是在中间股道行车, 随着测点与行车轨道中心线距离的增大, 车辆段盖板振级在2.5、5.0 Hz低频处基本不变, 在10 Hz处衰减缓慢, 在25、40、80 Hz中高频处衰减明显; 列车在地下1、2层行车时诱发的振动的向上传播呈逐层衰减规律, 列车在地下1层行车引起的盖板振动比其在地下2层行车时大约16.1 dB; 下沉式地铁车辆段咽喉区轨道接头多、道岔多的特点导致该区域盖板车致振动响应突出, 需重点对该区域进行减振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地铁车辆的运行性能实现更准确的评估和更有效的优化,借助有限元理论和子结构理论建立了车体和转向架构架等关键零部件的柔性动力学模型;基于天棚半主动控制算法和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考虑半主动控制悬挂的地铁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考虑轨道随机不平顺的影响,研究了半主动控制悬挂以及结构柔性对地铁车辆运行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悬挂装置,天棚半主动控制极大降低了车辆的振动加速度,并使其变化趋势更加平缓,对车辆的低频振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本文的研究参数,天棚半主动控制在直线段可使车辆的垂向Sperling指标和垂向振动加速度均方根(RMS)分别降低26.8%和7.5%,使车体横向Sperling指标和横向振动加速度RMS分别降低8.8%和4.9%,而在曲线段,天棚半主动控制可使车辆垂向Sperling指标和垂向振动加速度RMS分别降低25.1%和5.7%,使横向Sperling指标和横向振动加速度RMS分别降低15.6%和8.3%,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运行稳定性大幅提升;考虑结构柔性时,车辆的垂向Sperling指标和垂向振动加速度RMS相比于未考虑结构柔性时分别增大了4.3%和6.8%,横向Sperling指标和横向振动加速度RMS分别增大了3.0%和3.4%。可见,车体和构架的结构柔性对车辆的动态特性有较大影响,在对车辆运行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进行计算和评估时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5.
以深圳某带上盖建筑地铁车辆段为工程依托,现场实测了咽喉区列车走行不同线路时,地面层、平台转换层和上盖4层钢框架结构的振动加速度响应,分析了咽喉区列车运行引起的环境和结构振动传播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车致振动在从地基土向基础结构的传播过程中存在能量损失,实测结构基底加速度幅值较邻近地面加速度幅值显著减小;车致振动在从地基土向结构的传播过程中,50 Hz以上高频分量衰减更为迅速,土-结构耦合损失最高可达27~34 dB,因此,基于子结构法,采用基底输入预测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车致振动响应时,应考虑土-结构耦合损失的影响,宜采用平台立柱基底振动作为模型振动输入;上盖平台与转换层的结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车致振动的向上传播,加速度级衰减幅度为3~6 dB;车致振动以轴向波的形式通过平台立柱向上传播,并以弯曲波的形式通过转换梁和楼板水平扩散,振动能量有多条传播路径传至上盖建筑并进行叠加,平台转换层各测点振动差异在8 dB以内;上盖建筑层间的振动传播规律取决于梁和楼板与竖向承重结构的阻抗比,增大梁或楼板的阻抗有助于减弱振动的向上传播;该上盖4层钢框架结构实测车致振动频率存在3个峰值,分别为6.3、12.5和40.0 Hz,其与结构固有频率和激励动力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某地铁车辆段为研究对象, 实测了试车线与库内检修线引起地面振动的加速度, 分析了两类振源的衰减规律与差异; 建立了车辆段上盖建筑物有限元模型, 将实测地面振动数据采用大质量法进行多点激励, 分析了双振源激励对上盖建筑物楼板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列车通过时, 试车线地面振动主要频率为60~80 Hz, 检修线主要频率为20~40 Hz; 试车线荷载振源强度大于检修线, 约为6 dB; 试车线振动衰减率约为1.07 dB·m-1, 检修线振动衰减率约为1.69 dB·m-1, 说明检修线引起地面振动强度的衰减速度比试车线更快; 与非一致激励相比, 一致激励对上盖建筑物楼板10 Hz以下振动影响显著, 各层加速度级在2.5 Hz处存在明显峰值, 这与建筑物楼板的固有频率有关; 试车线荷载激励下, 底层楼板振动主要频率范围为40~60 Hz, 顶层出现在20~40 Hz, 峰值中心频率集中在40.0 Hz处; 检修线荷载激励下, 各层楼板振动主要频率范围为0~40 Hz, 峰值中心频率集中在31.5 Hz处; 对比单一振源激励, 双振源激励使建筑物楼板Z振级增加了0~3.5 dB, 这在地铁车辆段上盖建筑物的环境振动评价中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7.
多车场车辆优化调度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多车场满载运输问题的特征,提出了多车场车辆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设计了求解该问题的启发式算法,应用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深化对地铁车辆段与上盖建筑环境振动影响因素的认识,从振源特点、控制标准、传播规律、预测方法及减振措施这5个方面系统回顾了工程实践和研究成果,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地铁车辆段与上盖建筑环境振动评价与控制标准不统一,有必要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对车辆段进行合理分区,制定科学、统一、合理的标准;上盖建筑振动来源于与轨道不同距离的承重结构能量的叠加,振动量级取决于振动源强、土与建筑结构的耦合损耗以及上部转换结构的能量衰减;从合成振级上看,振动随楼层的变化并非单调增减;从分频振级上看,低频段振动在不同楼层体现出整体振动的特点,在峰值频率以上的高频段随楼层的增大呈衰减趋势;振源随机性、土与结构接触的不确定性、上盖建筑结构的振动传播特性等因素均对振动在建筑内的传播规律有较大影响,也是决定环境振动预测方法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应根据车辆段振源特点对其进行分区,对工程设计不同时期进行分段,进一步研究振动传递路径清晰且便于高效应用的上盖建筑振动预测方法;车辆段减振措施设计主要依赖振源处减振,传播路径隔振和敏感目标自身隔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明显不足,有必要研究传播路径永久性隔振措施在近振源场的隔振效果与适用性,推进建筑结构减振措施设计与应用,实现振源、传播路径和敏感目标的综合性减振设计。  相似文献   

19.
采用钢轨波磨测量仪测量了钢轨波磨特征, 采用加速度和位移传感器测量了钢轨打磨前后车辆和轨道零部件的振动加速度, 分析了钢轨波磨对车辆和轨道零部件振动的影响, 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研究了钢轨波磨对轮轨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确定了钢轨打磨限值。研究结果表明: 钢轨波磨主波长为30~40 mm, 次波长为16 mm; 钢轨轨头和弹条在650~800 Hz的振动和轴箱在670~800 Hz的振动与30~40 mm波长对应的车辆通过振动行为一致, 因此, 短波钢轨波磨导致地铁车辆和轨道零部件振动过大, 是车辆一系钢弹簧和轨道扣件弹条疲劳断裂的主要原因; 钢轨打磨可以有效解决疲劳断裂问题, 打磨前钢轨轨头、弹条、轨枕和道床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分别为243.4、309.3、17.1、2.6 m·s-2, 打磨后振动加速度均方根下降为51.5、8.8、1.5、0.5 m·s-2; 轮轨垂向力和横向力均对钢轨波磨波长非常敏感, 当钢轨波磨波深为0.1 mm时, 35、80 mm波长对应的轮轨垂向力分别为307、109 kN, 横向力分别为56、25 kN; 当车辆运营速度为90~120 km·h-1时, 根据轮重减载率限值标准, 35 mm波长钢轨波磨波深为0.05~0.08 mm, 根据轮轨垂向力限值标准, 35 mm波长钢轨波磨波深为0.03~0.06 mm, 建议30~40 mm短波钢轨波磨波深达到0.05 mm时进行打磨处理。  相似文献   

20.
大梨园车辆段段址内地形起伏较大,采用统一场坪标高,将导致巨大的土方量及地基处理工程量,投资大大增加.本文分析了影响场坪竖向设计的重点因素,研究了竖向设计可采取的措施,通过优化场坪竖向设计,使车辆段总图布局与地形密切配合,在满足生产运营的前提下,做出了优秀的车辆段总图设计,节省了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