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选用5~60天以上年龄的大鼠和豚鼠,各年龄组的动物动式吸入NO_2 2或10ppm 3天。结果表明,动物行为的变化随其年龄和品种而异。各组大鼠在实验期间无明显改变,而豚鼠吸入10ppm NO_2时活动减少,45天龄和成年母豚鼠出现活动困难和食欲减退。吸入10ppm NO_2的母鼠体重明显下降;各染毒组豚鼠的体重增长缓慢,其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十年中,大气污染物NO_2的浓度有增高的趋势。尽管对NO_2在动物模型和人体肺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观察,但目前有关人体吸入NO_2后生化方面影响的报道却相当少。作者对19名于休息状态暴露0.2ppmNO_22小时的受试者和15名暴露于滤过空气2小时的对照受试者在生化反应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选用了谷胱甘肽、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2,3-二磷酸甘油酯、变性血红蛋白、维生素E、补体C_3和  相似文献   

3.
如果要理解吸入NO_2对肺及防御系统的毒理学影响,研究脾脏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收集了吸入环境水平NO_2三组实验中所有脾脏变化的结果。本研究共用434只小鼠,其中包括成年小鼠300只和雄仔鼠134只。对照组和染毒组各半。染毒组接触0.35+0.05ppmNO_2,对照组NO_2浓度不超过0.02ppm,每天染毒8小时,每周5天,共6周。观察指标和实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些报告已指出,吸入周围环境或接近环境水平的大气污染物NO_2可以引起肺功能和组织结构的改变。本文通过一种实验模型系统来确定吸入环境或接近环境水平的NO_2是否能够促进血液播散的癌细胞的转移。动物实验分两组进行:MR_1组用瑞士Webst-er雄小鼠;M_(128)组用90C57BL/6J雄小鼠。  相似文献   

5.
有关环境中氮氧化物的测定方法,国内外报道很多,应用较广的是萨尔兹曼比色法。1954年,萨尔兹曼提出NO_2→NO_2~-的系数为0.72。以后陆续有作者报道,NO_2→NO_2~-的系数为0.5~1不一。日本于1978年7月将NO_2→NO_2~-的系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实验模型,应用血液携带的癌细胞转移到动物肺部的频率作为检测吸入NO_2有害作用的一种指标。作者设计了二个实验。MR1实验使用24只Swiss-Webster雄小鼠,分为对照和接触二组;M128实验使用90只CSTBL/6J  相似文献   

7.
大气污染使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然而SO_2,NO、NO_2、O_3等本身非抗原物质。本文用动物实验研究NO或NO_2加上白蛋白附加暴露时对呼吸的影响。使用雄性200克左右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NO或NO_2暴露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豚鼠。NO来自液态NO加热至35℃使成气体,用氮气稀释。NO和NO_2平均浓度分别为5.02ppm(4.40~5.65ppm)和5.00(4.20~6.20)ppm。白蛋白喷雾液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NO_2暴露对肺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了呼吸系以及糖分解系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48~50周龄Wistar—JCL系雄性大鼠于NO_2浓度4.04±0.08ppm的环境中连续暴露十天,接着放血,并从心脏注入生理盐水,环流肺盾,取出肺用0.25克分子浓度蔗糖—10毫克分子浓度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pH7.4)于匀浆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NO_2急性暴露对由绵羊红血球引起的小鼠初次体液抗体应答的影响。作者用BALB/C小鼠,6—9周龄,急性暴露5ppm、20ppm和40ppm的NO_2各12小时后,只有40ppm组动物有死亡,死亡率为7.8%(38只死亡3只)。20ppm、5ppm组动物均无死亡。40ppm暴露1、2天后,体重明显下降,4天后恢复到原  相似文献   

10.
编制了处理手动读取的光谱数据,计算并绘制导数光谱的BASIC程序。使用长城0520A型计算机,CCDOS、ALL24P打印机驱动程序、彩色显示器、紫金M—3070汉字打印机,分析了NO_3~-、NO_2~-的导数光谱及废水样,结果与有导数功能光度计的一致。并简述了导数光谱法。  相似文献   

11.
NO_2进入机体时不仅肺功能而且循环功能也受到影响,为研究大鼠暴露NO_2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心率和呼吸数变化的研究。方法:选择13~16周龄Wistar系的雄性大鼠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NO_2对红血球膜的影响和找到解释作用机理的头绪,进行了大鼠暴露NO_2红血球膜酶和糖质的研究。方法:选用13~16周龄Wister-JCL系的雄性大鼠于浓度4.0士0.08ppm的NO_2环境中连续暴露10天,用Dodge法制备红血球膜,红血球唾液酸和己糖是在各自加入0.1N硫酸(80℃1小时)以及4N盐酸(80℃4小时),进行加水分解游离  相似文献   

13.
济源盆地北部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和HCO_3-Ca型演变为HCO_3·SO_4-Ca·Mg型。其演变的主要原因是:济源市规模较大的工厂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山前地带,工业燃煤导致大气中的CO_2、SO_2和NO_x等大量增加;济源盆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象因素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中的CO_2、SO_2和NO_x等随降水渗入地下,与地层中的矿物发生化学反应,致使地下水化学类型发生变化,地下水中的Ca~(2+)、Mg~(2+)、HCO_3~-、SO_4~(2-)、NO_3~-、NO_2~-等含量增加,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也相应增大,水质变差。对济源盆地地下水化学类型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对济源市调整工业布局、保护环境及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选用Wister系雄性大鼠,6周龄,每组6只共4组。第1组:NO_2浓度4ppm,染毒24h;第2组:NO_2浓度4ppm,染毒14天;第3组:NO_2浓度4ppm,染毒30天;第4组(对照组)。每日在暴露装置中央发生NO_2,用检知管测定NO_2,然后,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校正。以Hogeboom法分离出微粒体,以Lowry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然后,用Omura和Sato法测定细胞色素P-450含量,Wills法测定氨基匹林和苯  相似文献   

15.
氮氧化物与机体内胺基发生反应,能否生成亚硝胺看法不一,为此,给暴露在NO_2中的大鼠预先投与氨基比林(AP)后,进行血液、肺、肝中二甲基亚硝胺(DMN)的测定。方法:选择100~200克JCL-SD系雌性大鼠,分为实验组:①投与AP后暴露NO_2。对照组:②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人血暴露于不同浓度的NO_2后,生成高铁血红蛋白(MHb)的定量关系。作者应用Evelyn-Malloy方法测定MHb。人血暴露于含有45或11ppmNO_2、5.5%CO_2和21%O_2的混合气中15分钟至6小时,观察MHb的形成量。实验结果表明,人血暴露于45ppmNO_2中1小时,50%Hb被氧化为MHb,而余下的50%Hb约在5小时内被氧化。人血暴露于  相似文献   

17.
为了测定亚硝酸盐,已提出了大量的格里斯(Griess)型试剂。然而,其中只有几种被用于大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本文报导应用一种含有8—羟基喹啉、亚砷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新吸收液,测定大气中的二氧化氮,并评价了溶液的吸收效率和NO_2:NO_2~-化学计算因子。  相似文献   

18.
空气中氮的氧化物测定方法很多。我们在研究内燃机废气时,曾采用通过硷液吸收的Jacobs氏改良法测定其中的氮氧化合物。该法呈色快而稳定,灵敏度高,使用方便。但由于用药品种多,特别是不易购买的N(1—萘)乙二胺二盐酸盐的用量较大,不易推广应用。最近我们通过实验研究,采用了Saltzman氏试剂,并改进了采样管。此法不仅保留了硷性法的优点,而且大大减少了用药量,可供大气和内燃机废气中NO_2与NO的分别测定。一、原理: NO_2在酸性溶液中生成等量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然后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再和N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汽车废气主要成份——CO、NO_2、甲醛和己烷的混合物对人体嗅觉刺激和大脑皮层生物电位改变的研究。作者首先对28名年龄17~48岁的健康人测定了上术单一气体的嗅觉阈(C O 除外),其结果:NO_2—0.2mg/M~3,甲醛—0.073mg/M~3,已烷为115 mg/M~3。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对23名14~48岁的受试者进行了实验观察上术气体的混合物的嗅觉阈,结果表明:NO_2、甲醛和已烷混合气体的总合浓度指数(总合浓度指数为混合气中各气体分别以其阈浓度除所研究浓度之值的总和)为1.06时,是大多数受试者的嗅觉阈,这表明被研究物质的臭味是完全相加的。作者并进一步利用闪光刺激作为功能负荷的脑电描记法,对 CO、NO_2、甲醛和己烷单一气体和它们的混合气体在五名受试者身上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氮氧化物在测定中之难处理,在于它可以取种种氧化阶段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进入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最初绝大部分是以NO的形式出现的,遇空气中的氧逐渐生成N_2O_3、NO_2,再进行氧化就成N_2O_5,同水反应生成HNO_2、HNO_3,要正确地掌握它们是困难的。氮氧化物的测定方法,国内外有很多报告,近年来多采用沙氏曼法。单独测定NO_2时,将被测空气通入吸收容器把NO_2溶于显色试剂中。若需同时测定NO时,则需先将NO氧化后(NO按照原样不显色)再按测定NO_2的手续比色,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