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保证驾驶人在隧道入口的视觉参照的连续性、准确性,提高隧道入口的行车安全,通过对隧道入口视觉参照系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一种能在隧道入口建立强视觉参照系的视觉参照柱.在统计分析隧道横断面尺寸、驾驶人进入隧道时由于侧墙效应引起驾驶人行车轨迹的偏移的基础上,结合驾驶人的心理、生理特性,提出了隧道入口路面宽度变化段的过渡段长度建议值,建立了在隧道洞口内外布设视觉参照柱的长度、间距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隧道洞口外视觉参照柱布设的长度宜为200 m,隧道洞口内布设长度宜为250 m,布设间距宜为22 m.  相似文献   

2.
基于视觉适应性的公路隧道限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隧道对驾驶员视觉、心理的影响,得出车辆通过隧道时车速的变化情况,进而确定了隧道限速段的长度。利用瞳孔面积变化速度与行车安全关系的定量分析,得出基于视觉适应能力的隧道进出口安全行车的临界速度,结合车辆在隧道限速段内的速度变化情况及隧道本身条件确定了保证行车安全的隧道限速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设置合理的过渡段长度,最大限度地减小路基与隧道之间变形差对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和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列车-轨道-路隧过渡段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以钢轨挠度变化率、车体加速度和轮轨力等作为评价指标,对路隧过渡段动力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路基与隧道内同时设置过渡段时,减振橡胶垫层的刚度建议值和布置方式,以及仅在隧道内设置过渡段时过渡段长度的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过渡段橡胶垫层的刚度可采用分级过渡的方式,减振橡胶垫层的刚度比不宜超过2;在过渡段,以车体振动加速度为控制指标,从保障行车安全和减小过渡段维修工作量的角度出发,建议隧道内过渡段的设计长度为25~30 m.   相似文献   

4.
研究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行车风险的影响因素,确定其行车风险等级,从而可提高隧道入口段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利用文献萃取法,从驾驶员因素、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中选取18个行车风险因素,建立了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过渡段行车风险因素集。基于决策实验室-解释结构模型建立了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行车风险因素识别模型,筛选出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过渡段行车风险评价指标,并结合风险评价指标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过渡段行车风险可拓云评价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明确了隧道入口段的行车风险等级,通过与可拓法的对比分析进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实例应用分析发现,利用可拓云模型和可拓法计算出隧道X和隧道Y的行车风险等级均为Ⅱ级,而隧道X的特征期望值大于隧道Y的特征期望值,表明隧道X的安全水平高于隧道Y。两个模型计算出的可信度均小于0.01,可信度都较高,结果表明了可拓云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探究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行车风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行车安全的提升,同时对研究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建隧道穿越既有车行通道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隧道穿越既有地下车行通道,且车行通道衬砌与新建隧道之间的距离仅为2.5 m,为了保证车行通道正常行车安全,对新建隧道衬砌进行了设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对隧道进行开挖,并采用midas数值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得出了隧道开挖之后车行通道衬砌的竖向位移及应力,以此来评价车行通道在隧道开挖完之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路段横断面宽度存在有明显的收缩变化,其交通事故发生率较普通路段有显著的增加,需要对隧道入口段的安全设施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本文结合贵州省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入口的特点,考虑主动提醒和被动防护两种措施对隧道入口安全设施进行了优化,可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的安全设施改造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特长隧道一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分析特长隧道的车速分布对研究特长隧道的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某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实测小车的行车速度,得到了以下主要的结论:隧道入口处车速分布在74~89km/h,存在一定的超速行为;由于驾驶员不能及时看清隧道内的交通情况,车辆在隧道过渡段具有明显的降速过程;驾驶员在隧道中间段的行车速度比过渡段有一定的增加;驾驶员长时间在隧道内行车的压抑心理得到释放,车辆在隧道出口段存在严重的超速行为。指出了隧道出入口是特长隧道行车安全的危险断面,采取降速限速的交通安全措施对改善隧道的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线性超高过渡设计采用直线顺坡,在超高过渡段的起、终点都有一个折角,使纵坡发生突变,影响行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并导致路面受力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线性超高过渡设计方法缺陷的分析,借鉴理想缓和曲线须满足的条件,提出了超高过渡设计的理想条件,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出满足理想条件的三次曲线.分析了三次曲线超高过渡可能引起的过渡段附加纵坡过大和横向排水不畅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次曲线超高过渡,在过渡段长度相同时,附加纵坡最大值为线性过渡的1.5倍,须对超高过渡段最小长度进行重新计算;在超高横坡不大于6%时,横向排水不畅的缓坡路段长度有所缩短,更有利于横向排水.最后,阐述了各种情况下三次曲线超高过渡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长梁山隧道运营以来,部分段落沉降严重,已威胁行车安全。为有效控制基底沉降,保证行车安全,对基底下沉段病害治理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调研、收集资料和计算研究出初步方案。隧道基底下沉段可通过注浆加固基底和群桩加固基底等措施,预期达到彻底整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车辆在B型喇叭式立交环圈出口匝道满足安全行驶需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最小长度,分别建立了满足超高过渡需求、车辆变速行驶需求、横向加速度变化率适中等要求下的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采用UMRR开普勒链式雷达测速仪,实测不同主线设计速度下环圈出口分流鼻运行速度,结合SPSS软件分析,得到分流鼻运行速度。基于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计算模型和典型参数的分析论证,得到满足不同需求的运行速度过渡段最小长度。结果表明:车辆变速行驶需求是B型喇叭式立交环圈出口匝道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基于满足车辆安全行驶需求,提出了运行速度过渡段长度最小建议值及纵坡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