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30例慢性吗啡依赖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中皮质醇(corti-son,COR)及生长激素(growthhormone,GH)水平的测定,并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人体慢性吗啡依赖者体内COR、GH水平显著升高,经一个月的戒毒治疗后体内COR、GH水平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此时临床上观察到吗啡依赖者躯体戒断症状全部消失,说明内分泌激素COR、GH参与慢性吗啡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吗啡依赖形成的机理及免疫组化方法对石蜡包理组织内吗啡检测的可行性,对染吗啡大鼠及吗啡依赖人体组织内的吗啡进行了原位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染毒7d大鼠脑组织内未能检出吗啡,染毒14d大鼠脑组织内出现了强弱不一的免疫反应。慢性染毒大鼠及依赖人体石蜡切片亦为阳性结果。提示在大鼠吗啡依赖形成过程中,脑组织内吗啡含量增高,且吗啡的分布与卜阿片受体分布一致。免疫组化方法对石蜡包埋组织内吗啡的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用强效阿片受体纯激动剂二氢埃托啡(DHE)对吗啡依赖小鼠进行实验性替代治疗,结果发现,吗啡依赖小鼠用DHE 168μg/(kg·d)治疗3d后,用纳洛酮催瘾,其小鼠跳台率、平均跳台次数和体重减轻均与吗啡递减组相近,而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表明,大剂量的DHE在治疗吗啡依赖小白鼠时有一定的躯体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吗啡中毒大鼠死后体内吗啡再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确定大鼠生前摄入吗啡量、死亡时间及各组织pH值在死后吗啡再分布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急、慢性吗啡中毒大鼠模型 ,测定死后 0~ 96h心血、心肌、肝、肾、脑组织吗啡含量 ,用pH计测定各检材的 pH值 ,并与相应检材的吗啡含量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吗啡急性中毒 (一次肌肉注射 10mg·kg- 1 )组和慢性中毒 (累计 7d肌肉注射吗啡总量 6 4 5mg·kg- 1 )组大鼠死后同一组织吗啡含量变化差异显著 ,如脑、肝、肾组织 ;②死后 0~ 96h吗啡中毒大鼠不同时间段 ,同一组织中的吗啡含量发生显著改变 ,如心血、心肌、肝组织、肾组织 ;③心血、肝、肾组织的pH值与该检材中的吗啡含量变化呈负相关。结论 吗啡中毒大鼠死后体内吗啡再分布受大鼠生前摄入吗啡量、死亡时间及组织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系统的功能变化与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关系.方法 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纳洛酮催瘾后,分别侧脑室注射谷氨酸、MK-801、氯氨酮,观察其对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结果 谷氨酸使大鼠咬牙、湿狗样抖动、扭体、添阴茎、体重减轻等项体征的评分显著增高,而MK-801及氯氨酮则相反.结论 中枢NMDA系统的功能变化可显著影响吗啡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本研究为用非阿片类药物治疗阿片耐受和成瘾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生物学检测法测定不同浓度皮质激素(COR)及生长激素(GH)对慢性吗啡依赖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同样方法测定它们对正常人PBMC产生IL-2水平的影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慢性吗啡依赖老PBMC在体外受不同浓度的COR、GH作用,免疫细胞产生IL-2的能力随着COR、GH难度增加而增强,说明激素COR和GH在体外可通过免疫细胞上相应的激素受体对免疫产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大鼠异氟烷吸入麻醉与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对大鼠蛛网膜下腔阻滞模型建立的影响。方法将4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只。A组大鼠腹腔注射10g/L戊巴比妥钠溶液30mg/kg,术中根据需要追加首次剂量的1/4;B组采用吸入麻醉箱对大鼠进行麻醉诱导,并采用大鼠面罩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节吸入麻醉药的浓度。记录两组大鼠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术中麻醉效果,观察两组大鼠麻醉前后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变化情况,以及两组大鼠麻醉死亡和建模成功情况。结果两组大鼠月龄、体质量、术中血氧饱和度和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60min,A组大鼠心率较B组显著降低(P<0.05);麻醉后5min,A组大鼠呼吸频率较B组显著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术中B组麻醉效果明显较A组好(P<0.05);B组大鼠建模成功率明显较A组高,而麻醉死亡率较A组低(P<0.05)。结论大鼠异氟烷吸入麻醉具有操作简单、麻醉起效快、术中麻醉维持平稳、术后麻醉苏醒迅速等特点,能为大鼠蛛网膜下腔阻滞模型建立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建立中医肝郁证大鼠模型的一种新的造模方法.方法 依次采用甲状腺素片灌胃、饥饱失常法喂养,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测量大鼠肛温、并用夹心ELISA法检测其血浆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 mine, 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 E)水平的变化及逍遥散对其含量的影响.结果 肝郁模型组及逍遥散组大鼠于造模第28天均出现了典型的心肝火旺之症,体温均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于造模第44天,肝郁模型组大鼠血浆5-HT、NE、E水平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NE、E水平高于逍遥散组(P<0.01和P<0.05);于造模第56天肝郁模型组出现典型的肝郁证的行为学特点,逍遥散组大鼠血浆中5-HT水平低于肝郁模型组(P<0.01).结论 应用甲状腺素片及饥饱失常法建立的肝郁证大鼠模型基本符合中医肝郁证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青春期精索静脉曲张对睾丸的损害 ,探讨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的机理。方法 通过部分结扎左肾静脉建立青春期大鼠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 (ELV)模型 ,分别于术后 4周和 8周研究双侧睾丸的组织学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了ELV模型。该模型大鼠的睾丸病理损害以生精上皮退化 ,精子发生阻滞 ,生精细胞脱落 ,曲精小管萎缩 ,间质水肿最为多见。损害为双侧性 ,且有累进性特点。统计学分析显示 ,ELV大鼠左右侧睾丸平均重量和曲精小管直径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 ,睾丸间质面积较对照组显著扩大。结论 ELV大鼠双侧睾丸有严重的累进性病理改变 ,这可能是精索静脉曲张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模型为研究青春期精索静脉曲张的病理生理及其对附睾的影响提供了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体质量、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例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建立的影响以及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按体质量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30只(200~250g),B组90只(250~300g),C组60只(>300g)及D组20只(假手术组)。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测量胸廓径线后,通过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时记录心电图变化,观察并测量AMI术后2周、4周的心室壁厚度、室壁运动情况及心脏功能的变化。术后2周开胸,观察心脏大体形态的改变;同时取心脏标本行HE染色并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以上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经过30次实验后成功建立第1只大鼠AMI模型,100次实验后成模率逐渐稳定在83%左右;2与A组比较,B组、C组大鼠AMI成模率较高(P<0.05),B组、C组成模率无差异(P>0.05);3未发现大鼠胸廓的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值与成模率有相关性(P>0.05);4术后2周开胸,见缺血区心肌颜色发白,室壁运动减弱。HE染色及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丢失溶解,心肌结构不完整,肌丝断裂,大量纤维及胶原组织增生,线粒体染色变深,嵴模糊、水肿;5与D组相比,心梗组术后2周、4周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和心率下降(P<0.05)。结论本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AMI模型并出现心功能的改变;大鼠体质量是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建立AMI模型的重要因素,而胸廓的径线对模型成功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死后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特性。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 ,将对吗啡形成依赖的大鼠处死 ,分别在死亡当时和死后 2 4、48、72、96h采集心血及心肌、脑、肝、肾、肺组织 ,用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法 (SPE GC)检测吗啡含量。结果 除肺外 ,心血和各组织吗啡含量在大鼠死后 96h内有不同程度增加。肝增加幅度最大 ,肾在 72~ 96h呈现下降 ,心肌在 2 4h有所下降 ,以后逐渐上升。各组织与死亡当时心血中吗啡含量相比 ,在大鼠死后 96h内脑中吗啡含量与其相差最小。结论 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脑组织能较好反映死亡当时心血中的吗啡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确定急、慢性吗啡中毒大鼠死后肝、脑组织内吗啡再分布的存在。方法 建立急、慢性吗啡中毒大鼠模型 ,采用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分析 (SPE GC)法进行研究。结果 急性中毒组大鼠死后 96h内 ,脑组织吗啡含量相对稳定 ,肝组织内吗啡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增加 ;慢性成瘾组大鼠死后脑组织吗啡含量在 48h内相对稳定 ,48h后逐渐升高 ,肝组织吗啡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 ,与急性中毒组相同时间相比增长幅度显著差异。结论 急、慢性吗啡中毒大鼠死后肝、脑组织内吗啡进行再分布 ,且生前进入体内的吗啡量影响死后肝、脑组织内吗啡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自制一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装置并成功建立DAI动物模型.方法 自制头颅瞬间旋转损伤装置,使大鼠头颅在瞬间(<3ms)旋转90°造成剪切损伤.观察损伤后大鼠的生命体征及行为学改变;于伤后2、6、12、24、36、72h及10d分别处死损伤组动物,制备脑石蜡切片,行镀银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神经轴索变化.结果 伤后大鼠均即刻出现原发昏迷,其中2只于损伤后20min内死亡,余持续时间1-30min不等;伤后大鼠呼吸节律紊乱,瞳孔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醒后均有程度不等的反应性下降,肢体活动迟缓;肉眼可见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光镜下可见皮髓交界区、胼胝体区、脑干、小脑白质等部位的神经轴索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后期有小胶质细胞增生,局部呈巢样聚集.结论 本装置能造成大鼠脑DAI,且具有简便、可控、确切的特点,适合进行中、小型动物DAI模型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examine whether microinjectlon of morphine into the rat thaiamle nucleus submedlus (Sin) could depress the bee venom (BV)-induced nociceptive behaviours. Methods In inflammatory pain model induced by BV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nto rat unilateral hind paw,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morphine microinjection into thalamic nucleus suhmedius (Sin) on the spontaneous nociecptlve behavior, heat hyperalgesia and tactile ailodynia, and the influence of naioxone on the morphin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the rat. Results A single dose of morphine (5.0 μg, 0. 5μL) applied into the Sm ipsilaterni to the BV injected paw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the spontaneous paw flinching response. Morphine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heat paw withdrawal iateneies in the bilateral hind paw and the tactile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in the ipsilnteral hind paw 2 hours after BV injection. All these depressive effects could be effectively antagonized by pre-treatment with the opiuld receptor antagonist naloxone (1.0μg, 0. 5μL) in the Sm 5rain prior to morphine administration. Naloxone alone injected to the Sm had no effect on the BV-induecd nociceptive behavior.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m is involved in opioid receptor-mediated antt-nociception in the rat with the BV-induced inflammatory pain. Together with results from previous studies, it is likely that this effect is produced by activation of the Sm-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periaqueductal gray pathway, leading to activation of the brainstem descending inhibitory system and depression of the nodceptive inputs at the spinal cord level.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d,SSd)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间断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灌胃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将9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10只)、肝癌模型组(20只)、SSd大、中、小剂量组(2.0、1.5、1.0 mg/kg,各20只),SSd治疗组在建立肝癌模型的同时,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SSd,实验16周后停止给药,实验第18周处死所有大鼠,比较各组大鼠体重的改变,检测血清肝功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α-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AFU),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SSd各剂量组与肝癌模型组比较,血清各项肝功指标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SSd大剂量组(P<0.01);同时SSd治疗组与肝癌模型组相比,肝脏病理组织学镜下观察,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低。结论SSd对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春期大鼠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对附睾雄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实验性左侧精索静脉曲张(ELV)对附睾雄激素受体的影响。方法 建立青春期大鼠 ELV模型,通过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方法,研究ELV 4周组、8周组与正常对照组附睾雄激素受体表达之间的差异。结果 雄激素受体分布于附睾管各段上皮的细胞核内,ELV 4 周组附睾内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比 4 周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而ELV 8周组附睾内雄激素受体表达比ELV 4周组及8周正常对照组均减弱(P<0.01),同组左右侧附睾间未见雄激素受体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青春期大鼠ELV可导致雄激素受体表达异常,这可能是造成不育或生育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气枕系统的共同作用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气枕数值建模方法,按照该方法建立了ETFE气枕共同作用有限元模型,并设计制作了一个正六边形ETFE气枕足尺模型,对其进行了形状测试和加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ETFE气枕形态分析与荷载分析的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共同作用有限元模型能够准确、有效地完成ETFE气枕静力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中药内异消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观察中药内异消对两因子的影响及对EM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种植内膜方法建立EM动物模型 ,内异消治疗 ,丹哪唑对照 ,ELISA法测定TNF α水平 ,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表达。结果 EM病模组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及腹腔液TNF α含量显著增高 ,与假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 ;内异消能降低VEGF表达及TNF α含量 ,与病模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结论 VEGF、TNF α在EM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内异消可通过调节两因子的表达来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