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8月16日,美国A123系统公司与中国万向集团签署最终协议,万向集团向A123系统公司提供4.65亿美元的资金,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控制该公司80%股份。日前万向集团已汇出2500万美元的信用额度,并将掌管A123系统公司在美国底特律的两家蓄电池工厂及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的一家工程中心。从2012年8月8日签署非约束性战略  相似文献   

2.
《汽车与配件》2013,(14):11-11
按照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2013年3月28日.A123系统公司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文件,宣布更名为B456系统公司。2012年10月,A123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中国最大零部件公司万向集团参与竞购其蓄电池业务。  相似文献   

3.
<正>不久前,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宣布,已与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达成协议,后者将向其注资4.5亿美元(约合28.6亿元人民币),以收购A123公司80%的股权。而日前A123公司再次宣布,两家公司已签署最终协议,万向的收购资金提升至4.65亿美元(约合29.6亿元人民币),同时,A123公司也已获得万向集团前期提供的2500万美元初始信用额度。万向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由中国民营企业家鲁冠球创立,旗下有万向电动汽车、万向美国等公司。万向集团在美国有3000名雇员,此前与美国锂离子电池制造商Ener1在中国有一家合资厂。A123是全球著名的电池系统领域技术  相似文献   

4.
《轿车情报》2010,(1):13-13
2009年12月1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A123系统公司联合宣布,双方将按照51:49的股比,成立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并提供技术服务和其他今后服务。  相似文献   

5.
《时代汽车》2011,(9):117-117
上海汽车计划于2012年锂动力电池正式建成投产,初步形成年产6000套规模。 上海汽车拟于明年推出的锂电系统是与美国123系统香港有限公司合资开发的。2009年底,上海汽车与A123系统香港有限公司以51%:49%的持股比例合资威立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公司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6.
最近美国的政客们又在为中国万向集团与A123电池厂商的投资交易而鼓噪。原因无非是中国公司以4.65亿美元的投资换回80%的A123股权。目前,万向已汇出2500万美元的信用额度。  相似文献   

7.
雄心勃勃的万向集团主席鲁冠球近日称,他目前正在与美国德尔福公司就有关收购事宜进行谈判。而德尔福新闻发言人Dave Bodkin拒绝对此作出评论。万向美国负责人倪频也不愿多谈及收购德尔福的事宜,  相似文献   

8.
《汽车与配件》2007,(34):15-15
通用汽车公司日前宣布,公司将与A123系统公司在锂离子电池技术上开展战略合作,以进一步推动公司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9.
《时代汽车》2006,(1):31-31
近日,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称,万向集团正与德尔福谈判,拟收购其在美国的部分资产。如果这项收购最终成功,将意味着万向由二级零部件供应商升级至一级零部件供应商。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配件》2010,(13):10-10
2010年初,美国A123系统公司和美国电动车制造企业Fisker Automotive签订协议,为后者Karma混合动力车提供磷酸铁锂锂离子蓄电池  相似文献   

11.
每周要闻     
《汽车与配件》2012,(36):8-14
海外抄底水货越少越好最近美国的政客们又在为中国万向集团与A123电池厂商的投资交易而鼓噪。原因无非是中国公司以4.65亿美元的投资换回80%的A123股权。目前,万向已汇出2500万美元的信用额度。A123不会无缘无故地卖掉股权。因为其自2009年上市以来,尽管还有美国复苏再投资法案的拨款,但仍从未有一个完整季度实现过经营目标,造成A123如今陷入了"等米下锅"的窘境。美国的政客们为这笔交易炮制了"电池的核心技术将流向贸易竞争对手中国"、"交易可能导致更多纳税人的金钱补贴了中国企业"等等耸人听闻的奇谈怪论。那  相似文献   

12.
<正>北汽集团近日与美国新能源公司Atieva签署股份认购协议,北汽集团将收购Atieva公司25.02%的股份。另外,有消息称万向集团出价1.492亿美元成功竞购豪华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菲斯科。虽然中国汽车厂家纷纷收购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但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调整,未来电动汽车发展之路依然不平坦。  相似文献   

13.
美国A123系统公司是全球著名的生产纳米级磷酸铁锂锂离子蓄电池的生产企业。其总部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Watertown市。主要材料研究单位在美国密执安州的Ann Arbor市。系统组装和系统设计单位在马萨诸塞州的Hopkinfon市,目前在中国台湾、韩国、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方是亚洲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旗下的投资公司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另一方是国内最大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双方对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Fisker)的争夺战愈演愈烈,受关注度也不断升温。李泽楷PK鲁冠球:砸钱的战争2013年12月底,在李泽楷公司即将完成收购菲  相似文献   

15.
《天津汽车》2009,(4):9-9
经过相关各方面协商,万向与其它投资者同意收购美国DS汽车转向轴业务的所有有效资产,包括全部专利及知识产权,并与DS所有主要客户就确保新公司正常运营达成相关协议。DS公司前身为铁姆肯(Timken)下属转向轴业务分部,其业务主要集中于美国3大汽车制造商。收购完成后,新公司预计将达到100~150万根转向轴的年产量。  相似文献   

16.
《汽车与配件》2009,(26):6-6
6月27日,由资富控股公司、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公司及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大型配套商洽谈及技术发布会在上海举行。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为英国一家封闭式投资财团——资富控股公司全资拥有,其规划年产能为100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17.
老国企和特大民企相组合。湖北通达汽车零部件(集团)公司是具有38年历史的大二型老国有企业。为寻求更大的发展,该公司进行民营化改制,产权由浙江万向集团整体收购,今年3月2日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正式融入万向。日前,规划位于十堰市占地474亩的万向工业园区基础工程正式开工。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8日,“中航工业汽车、北京亦庄国际联合收购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暨中国区总部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收购主体太平洋世纪(北京)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51%股份,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合作伙伴持有49%股份。因收购主体持有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100%股权,中国航空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成为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的控股股东。  相似文献   

19.
《世界汽车》2007,(9):136-136
通用汽车8月宣布.将与A123系统公司在锂离子电池技术上开展战略合作.以进一步推动公司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双方未来将在纳米磷酸盐化学电池技术领域内进行协同开发.从而为通用公司的E—Flex电力驱动系统打造更安全,高功率、长寿命的新一代锂电池。通用汽车认为.此次合作对雪佛兰Volt电动车的进一步完善直至最终实现商业化生产.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PPG工业公司已于近日收购了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朗蒙特市(Longmont)NanoProducts公司的资产及其知识产权,具体收购条款尚未披露。NanoProducts是纳米材料的生产商及纳米技术的开发商。该纳米粒子技术公司享有多项专利资产,并拥有多处研发和生产独特纳米粒子的试点机构。“这次收购显著增强了PPG纳米技术实力,扩大了专利产品领域,使我们成为全球领先的纳米工程材料技术的领导者,”PPG全球科学与技术副总裁James A.Trainham先生指出,“掌握了这些新材料,PPG可以为客户及研发合作伙伴提供独特的高价值解决方案。PPG还将通过授权的方式经营其纳米技术,尤其是在本公司尚未涉及的领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