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曲线管幕管节现场制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曲线管幕工程实例,详细介绍曲线管幕管节制作与连接关键技术,包括管材切割下料、管身卷制、承插口F形接头制作、管节焊接组装技术,管节质量检测方法和验收标准等。顶管施工实践证明,管节制作精度、刚度和稳定性、防水密封性能等均达到预期效果,管节现场工厂化制作技术和产品质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天津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工程,沉管隧道短管节在干坞内进行拉合。该沉管管段处于半径R=1 500 m平曲线上,拉合的管节重达1 700 t,管节在推移、拉合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偏移与倾斜现象。因此在施工中,通过采取合理布置拉合千斤顶、减小底钢板摩擦阻力、控制管节移动过程轴线、控制Gina止水带压缩量等措施,确保了管段拉合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越江跨海领域,沉管隧道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理论分析往往关注其纵向受弯特征,忽略了沉管隧道的抗剪特征.为研究潮汐荷载影响下的管节位移,通过三角函数模拟潮汐荷载形式,计算土层非线性固结沉降,并由此反算随时间变化的等效压缩基床参数.建立管节-地基计算模型,将沉管隧道等效为置于Winkler地基上的Timoshenko...  相似文献   

4.
介绍日本东京湾临海公路沉埋隧道的设计概况,主要包括荷载、管节断面设计参数确定、结构计算方法以及管节柔性接头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拱北隧道暗挖段综合考虑周围建筑和地质条件等因素,采用曲线顶管管幕施工工法施工。由于曲线顶进方式,管节应力特征较之于普通直线顶管有所不同。加之暗挖段工程顶管管节接头构造特殊,更加大管节应力分布的复杂性。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非开挖工程实验室所研发钢顶管管节应力试验系统,模拟拱北隧道管幕曲线顶管顶进实验,研究管节应力与顶力大小的规律。结果表明:管节应力与顶力正相关的现象,应力在监测断面内水平位置两侧出现应力集中,管道轴线方向应力集中存在接头附近。  相似文献   

6.
石雷 《铁道建设》2005,(2):19-23
在浅埋暗挖隧道中,控制围岩松弛,是控制地表下沉的主要手段。防止地表下沉的主要措施是改善掌子面的围岩状况。向地层中注压浆液,造成固结土,降低地层的透水性,强化地层自稳能力,在周边围岩中形成止水帷目,控制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量,是富水砂层暗挖隧道施工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在深圳市深南路—上步路人行地道工程暗挖施工中,采用中深孔注浆技术成功穿过饱和富水砂层,确保了横跨隧道的煤气管、自来水管、污水管等管线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的成功经验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为解决宜万铁路云雾山隧道围岩破碎、失稳的问题所采用超前管棚施工技术,并对该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钻孔施工、管棚安装、注浆工艺进行阐述.使用超前管棚可提前发挥支护作用,有效保证岩体稳定,减少地表下沉和防止围岩松弛或崩塌,从而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进度.  相似文献   

8.
以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大脑壳山隧道穿越的梅观立交桥施工为例,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对离地铁隧道较近的桩基采取地面大管幕支护与油阀管注浆技术,对桥梁桩基进行保护,避免因失水而导致桩基下沉,以确保隧道及立交桥的安全。简要介绍了施工过程中袖阀管注浆与管幕支护施工工艺和技术要点,以及施工效果评定。该施工技术可减少隧道施工对桥基周围土体的扰动,且确保了洞内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测量的精度要求,管节在预制场制造完成后,标定其测量数据及坐标系转换参数,并计算管节沉放后的贯通特征点坐标。洞外定向边按照公路二等GPS观测,洞内导线网采用双车道双导线法,高程采用水准法引测至洞内贯通控制点。在贯通控制点设站,测量已沉管节贯通点GL1、GL8,以及管节首尾端姿态点L1、R1、L2、R2的三维坐标,并与贯通特征点标定成果进行比对。研究表明,估算洞内、洞外控制测量总横向贯通中误差为26. 4 mm,实测E24管节首端轴线偏北41. 7 mm(满足轴线偏差±100 mm要求),管节轴线、高程、坡度及姿态满足沉管隧道贯通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水泉湾隧道道床病害整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朔黄铁路水泉湾隧道在运营期间部分地段道床出现翻浆冒泥、线路下沉等现象,在对隧道道床病害进行检测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富水地段道床病害产生的原因及分布情况。重点介绍了道床病害整治的方法、技术措施,道床整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些技术对今后富水隧道道床病害的整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