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7的细胞因子IL-17在不同临床分型慢乙肝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乙肝患者轻度30例、中度34例、重度29例、乙肝肝硬化38例、慢加急性肝衰竭21例,另外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各组外周血IL-17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及HBV DNA载量(对照组除外),并对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外周血IL-17水平在健康对照组及慢乙肝轻度、中度、重度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8.103±2.061)ng/mL、(25.551±7.078)ng/mL、(45.442±18.358)ng/mL、(75.378±19.05)ng/mL、(97.16±17.066)ng/mL,5组间及每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对照组、乙肝肝硬化代偿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组外周血IL-17水平分别为(8.103±2.061)ng/mL、(34.517±8.905)ng/mL、(45.615±15.623)ng/mL,3组间及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失代偿期组较代偿期组有所增高;3152例试验对象的外周血IL-17水平与ALT、AST、TBIL、HBV-DNA正相关;与血清PTA、ALB负相关;42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e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中外周血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r=0.533,P=0.013)。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随炎症加重而升高,且可能对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疾病进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浓度及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患者、73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26例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参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PO浓度;荧光定量PCR法测定99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BV-DNA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及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小板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与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PO浓度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与外周血小板计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与HBV-DNA水平小于103IU/mL的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组比较,HBV-DNA水平在103~106IU/mL及HBV-DNA水平大于106IU/mL的血小板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可以作为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的指标,但不能区别肝硬化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是多因素影响的,血清TPO水平在慢性乙肝肝硬化中增高,其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不大,而乙肝病毒载量高低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7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MGB1水平,并对其中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第14天血清HMGB1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进行相关化验指标的检测,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002年标准版公式即:MELD分值=3.8×ln[胆红素(mg/dL)/18]+11.2×ln(INR)+9.6×ln[Cr(mg/dL)/88]+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MELD评分计算。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HBV感染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14.29±4.01、49.68±7.72、61.92±15.42,重型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HBV感染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62.02±16.16、62.59±14.9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HMGB1水平与MELD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动态检测发现,死亡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持续下降,而存活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下降至第7天后出现再次上升趋势。结论 HMGB1可能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HMGB1水平与MELD评分及患者预后未见明显相关性;动态检测血清HMGB1水平,可能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应用拉米夫定(LVD)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病程进展的影响。方法108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服用LVD 100 mg/d,同时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随访时间为(28±3)个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6.9%和14.0%(P<0.05),Child Pugh评分下降≥2分的患者分别为89.2%和62.4%(P<0.05)。肝癌发生率分别为3.4%和4.0%(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Child Pugh评分、改善肝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HBeAg和HBV-DNA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12、24个月时发生YMDD变异率为24.1%和35.2%,但多数发生变异的患者继续治疗肝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结论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LVD治疗可以快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与肝组织HBV-cccDNA及HBV-DNA载量、血清HBV-DNA载量、肝脏病理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CHB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率;并对其中22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CHB患者肝组织HBV-cccDNA、HBV-DNA载量;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网染、VG染色,行炎症(G)分级及纤维化(S)分期;同期检测肝功能ALT水平,并对各检测值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的百分率为(9.27±2.0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96±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与血清HBV DNA(lgIU/mL)载量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38,P<0.05);与肝组织HBV-cccDNA及HBV-DNA(lgcps/mg)均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162、0.306,两者均P>0.05);与肝组织炎症级别及纤维化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r分别为0.056、-0.047,两者均为P>0.05);与ALT亦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044,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清HBV-DNA载量呈正相关,提示Treg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发挥着重要的负性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导致病毒复制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与肝功能性血流量(FLPF)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LCPH患者和10例同期手术的非肝硬化肝囊肿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D44的表达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的含量,D-山梨醇清除率法检测FLPF。结果对照组肝组织CD44表达水平很低,阳性染色面积为(3.49±0.38)μm2,LCPH组则明显上调,达(41.38±11.88)μm2。对照组血清透明质酸含量为(48.15±14.39)μg/L,LCPH组升高,达(116.11±20.12)μg/L。对照组FLPF为(1 261.22±65.79)mL/min,LCPH组降低至(770.33±48.53)mL/min。结论 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与FLPF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D-山梨醇清除率法评估肝储备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山梨醇肝脏清除率(CLh-s)法补充吲哚箐绿15min潴留率(ICGR15)和Child-Pugh分级相结合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肝储备功能的可行性。方法41名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分别给予Child-Pugh分级、ICGR15、CLh-s检测评估肝储备功能,对前两种评估方法出现交叉重叠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其CLh-s值与手术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Child-Pugh分级与ICGR15值(以40%为界)交错重叠主要集中在B级和C级之间。在Child-Pugh分级B级的18例患者中,>40%的患者有5例,术后3例出现明显并发症(CLh-s分别为629.52、509.79、450.71 mL/min),2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CLh-s分别为784.49、779.36 mL/min);在Child-Pugh分级C级的13例患者中,有4例ICGR15<40%的患者,2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出现并发症(CLh-s为484.57 mL/min)。1例未出现明显并发症(CLh-s为723.36 mL/min)。概括之,CLh-s>700 mL/min者,手术并发症少;CLh-s<700 mL/min,者手术并发症多。结论CLh-s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手术并发症有关。该法可对ICGR15和Child-Pugh分级联合评估肝储备功能时出现交叉重叠者进一步分类,使肝储备功能评估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铁及铁蛋白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SI)及铁蛋白(SF)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SF、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SI。结果慢性HBV感染者多出现SI和SF升高,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在重型肝炎组最为明显。SF、SI水平与HBV复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病毒复制增高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SF、SI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依次增高,SF与肝纤维化指标LN有相关性。SF升高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结论SF、S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可以作为预测肝炎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探讨庚肝病毒 ( HGV)与 HBV、HCV重叠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RT- n PCR)技术检测了 2 2例乙肝病毒感染者及 48例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 HGVRNA。结果  HGV与 HBV、HCV重叠感染率分别为 31 .8% ( 7/ 2 2 )、31 .3% ( 1 5/ 48) ,重叠感染病例与单纯 HBV、HCV感染者在 ALT、SBIL水平及疾病的临床分型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HGV与 HBV、HCV重叠感染的几率均等 ,HGV似不加重乙肝及丙肝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0.
<正>全世界约3亿人口为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我国有1.2亿以上。依亚洲资料估算HBV携带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于非HBV感染者,台湾一份报告高200倍,有肝硬化者发生肝癌危险性最大。活动性肝硬化的5年存活率为55%,虽然肝移植可改善存活率,但是移植肝再感染几乎不可避免。如果HBV持续复制,慢性迁延性肝炎(CPH)也可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Cir),发生率高达1/3。可见,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十分重要。干扰素(IFN)治疗(5MU,每周3次,6个月)后,4.0%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肝(CHB)患者出现治疗反应,但亚洲人对IFN治疗反应率低,仅为17%(9/54)。为能在CHB治疗中合理应用IFN,本文就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疗效及影响因素,病例选择、副作用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近年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