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随机月份抽取的48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自21岁开始10年为一组分组并做统计。结果①乳腺癌发病年龄高峰为41~50岁;②各年龄组之间T分期差异显著(χ2=16.478,P=0.006<0.05),31~40岁组T分期高于41~50岁组(Z=-3.315,P=0.002<0.05)和61~70岁组(Z=-3.104,P=0.002<0.05),51~60岁组高于61~70岁组(Z=-2.205,P=0.027<0.05)和41~50岁组(Z=-1.969,P=0.049<0.05);③各年龄组局部浸润程度、病理类型、N分期、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段为41~50岁,年轻组患者具有肿瘤直径较大的趋势,各年龄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象限、局部浸润程度、病理类型、N分期、M分期、pTNM分期相同。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陕西地区小儿IgA肾病(IgAN)的特点。发病率高,占同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活检总数51.5%。血尿和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97%、100%)。以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者55.9%,大量蛋白尿52.9%,肾病综合征41.2%,急性肾功能衰竭(ARF)2例。病理损害均为轻(Ⅰ~Ⅱ级)、中度(Ⅲ级)。单纯IgA沉积占55.9%。临床完全缓解率达85.2%。  相似文献   

3.
阐明胃癌P53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微波处理ABC免疫组化法,对88例胃癌进行了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发现P53蛋白表达总的阳 性率为36.4%,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阳性率分别为15%和42.6%,二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7月~2013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ET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震颤特点、震颤分级及评分。结果纳入145例患者,发病高峰40~50岁,男女比例相当。上肢震颤最为常见(88.96%),其后依次为头部(39.31%)、下肢(13.10%)、下颌及舌(10.34%),躯干部震颤最少见(2.76%)。震颤类型以单纯姿势性为主(63.44%),其次为混合性(35.17%),极少数为单纯运动性震颤(1.39%)。上肢震颤为首发者易出现波及伴有其他部位的震颤发生,发病年龄晚的患者震颤的进展速度较发病早的患者快。比较家族性与散发性ET患者的临床特点未发现明显不同。结论 ET的起病部位及发病年龄影响疾病的发展,遗传因素在ET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并非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肝切除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行肝切除术的79例年龄≤40岁的青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特征,并与同期收治的67例年龄≥65岁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以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对手术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青年肝癌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甲胎蛋白值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丙肝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老年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临床症状、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肝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肝硬化、肿瘤个数、大小、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术后生存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后发现,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影响青年原发性肝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切除治疗青年、老年肝癌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前白蛋白<35g/L和最大肿瘤直径≥5cm是青年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2年10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诊断的21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38(16~68)岁。12例单中心型Castleman病中11例(91.7%)以透明血管型为病理类型;而9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中5例(55.6%)表现为浆细胞型或混合型。单中心型患者中无1例有发热症状,而多中心型患者中4例(44.4%)有发热症状。21例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12例单中心型患者术后均达到持续完全缓解。9例多中心型患者中仅有1例术后达到完全缓解,其余8例均接受了化疗,1例联合放疗。接受化疗的8例患者中1例完全缓解,2例疾病稳定,5例疾病进展。2例多中心型患者转化为淋巴瘤。中位随访46.2(12.2~138.7)个月,20例患者存活,1例转化为淋巴瘤的多中心型患者死亡。结论单中心型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好,预后佳;多中心型患者可转化为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FOXA1蛋白和YAP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的胃癌组织80例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FOXA1和YAP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检测两者在胃癌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FOXA1蛋白和YAP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免疫组化评分显著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免疫组化评分(FOXA1:3.50±0.20 vs.1.13±0.11,P<0.01;YAP:3.40±0.20vs.1.55±0.14,P<0.01);FOXA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1);YAP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FOXA1和YAP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FOXA1和YAP在胃癌组织中存在显著高表达;FOXA1和YAP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协同促进作用,联合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对胃癌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及胃肠外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了53例GIST的CD117、CD34、SMA、Desmin和S-100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53例间质瘤中梭形细胞型38例,上皮样细胞型6例,混合型9例;良性9例,交界性20例,恶性24例;9例良性间质瘤,8例发生在胃,而肠和胃肠外间质瘤仅1例良性。CD117、CD34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45%及77.36%。结论GIST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CD117和CD34同时检测有助于GIST的诊断;肠和胃肠外GIST的恶性潜力较胃GIST高;GIST良恶性的评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核分裂的多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与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76例胃癌病例资料,选取12项指标作为胃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与肝转移有关。单因素分析还显示浸润深度也是与之有关的因素,而其他因素与肝转移无关。结论胃癌发生肝转移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9例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确诊为SFT的临床及预后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例腹膜后SFT肿瘤细胞Vimintin(Vim)、CD34、CD99、Ki-67、Bcl-2和S-100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 9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37~69岁,5例表现为腹胀,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大小(1.0 cm×1.0 cm×2.0 cm)~(30.0 cm×25.0 cm×10.0 cm),单发7例,多发2例。组织学表现为束状、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和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伴有黏液变性及血管外皮瘤样形态。免疫组化阳性率结果:Vim、CD34、CD99 100%(9/9),Ki-67 77%(7/9)、Bcl-2 67%(6/9)、S-100 22%(2/9)。均获有效随访,2例死亡,均与研究疾病不相关,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6.5、8.3年,存活病例中有1例在术后3年复发,二次手术后未再复发,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腹膜后SFT临床少见,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多于查体发现,超声、CT检查是主要术前检查方法,但对SFT诊断无特异性,根治性切除是治疗首选,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唯一方法,早期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及术后定期复查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重对于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我科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66例(超重组102例,非超重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以及近期生存情况。结果超重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超重组[(237.70±59.16)min vs.(210.55±54.49)min,P<0.05)),术中出血量亦明显高于非超重组[(346.41±223.63)mL vs.(276.77±155.46)mL,P<0.05)];两组的术中总淋巴结清扫数、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重组和非超重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76.8%和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会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术中的出血量,但不会影响手术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胃癌结直肠癌预后的价值和差异。方法采用阴性富集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imFISH)检测平台检测32例胃癌和36例结直肠癌患者CTC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胃癌组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TC<2组8例(25%),随访结束时,全部患者存活;检出CTC≥2组有24例(75%),仅有8例存活。两组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结直肠癌组患者中外周血检出CTC<2组28例(78%),随访时间结束时,全部患者存活;检出CTC≥2组有8例(22%),其中6例患者在随访终点时间存活。结直肠癌中CTC<2组与CTC≥2组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胃癌与结直肠癌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C检出结果与胃癌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病理分级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采用阴性富集和imFISH技术,检测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TC,CTC值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且胃癌较结直肠癌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对胃癌结直肠癌的预后价值及差异。方法采用阴性富集联合免疫荧光原位杂交(imFISH)检测平台检测32例胃癌和36例结直肠癌患者CTCs细胞数,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胃癌组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TCs<2组有8例(25%),随访结束时,全部患者存活;检出CTCs≥2组有24例(75%),仅有8例存活,两组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结直肠癌组患者中外周血检出CTCs<2组有28例(78%),随访时间结束时,全部患者存活;检出CTCs≥2组有8例(22%),其中6例患者在随访终点时间存活,结直肠癌中CTCs<2组与CTCs≥2组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胃癌与结直肠癌的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CTCs检出结果与胃癌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结论采用阴性富集和imFISH技术检测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TCs,CTCs值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且胃癌较结直肠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胃癌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的死亡率在全球癌症死亡率中居第二位,而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其死亡率更是居于榜首.不幸的是,大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疾病已经进入晚期,此时传统的手术治疗、化疗及放疗都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近几十年来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肿瘤分子靶向性治疗正逐渐在抗肿瘤治疗中占据自己的舞台,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就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从胃癌靶向性分子的筛选与应用、调整肿瘤微环境和抗肿瘤免疫治疗等三方面对胃癌靶向性治疗的分子基础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脾脏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及体外诱导培养的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对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以期了解脾脏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15例行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的新鲜手术切除脾脏组织,分离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型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全自动磁珠提取系统从健康志愿者新鲜血液中分离单核细胞,分别给予10 ng/mL的GM-CSF和M-CSF诱导成M1型、M2型巨噬细胞,并用CD16和CD163进行鉴定;利用Transwell共培养法将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与M1、M2型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共培养,锥虫蓝(台盼蓝)染色进行计数来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变化。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脏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增加,M1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单核细胞经GM-CSF和M-CSF体外培养,可分别诱导为M1型、M2型巨噬细胞,其阳性率分别为(95.46±4.21)%和(94.67±4.97)%;M2型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M1型巨噬细胞则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结论本研究鉴定出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脏组织中不同巨噬细胞的比例,证实了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的影响不同,M2型巨噬细胞起促进胃癌细胞进展,而M1型巨噬细胞则对胃癌细胞起抑制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脾脏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为临床制订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胖对胃癌的存活、生长、增殖、凋亡等的影响以及肥胖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形成,于小鼠皮下接种小鼠胃癌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移植瘤的生长、腹腔转移等情况2周。实验结束时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与内脂素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TUNEL、HE染色方法,观察移植瘤组织内小鼠胃癌细胞增殖、凋亡情况以及脂肪细胞数量与大小。结果高脂饮食诱导12周,肥胖小鼠模型成功率为66.7%。肥胖小鼠发生明显的代谢性改变,表现为体质量增加、高血糖、高胰岛素、高内脂素血症以及胰岛素抵抗。所有小鼠均存活,腹腔均未见肿瘤转移。肥胖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速度快,致终末移植瘤体积变大、质量增加,伴移植瘤内细胞增殖增加、凋亡减少。移植瘤质量与小鼠体质量呈正相关性,移植瘤内细胞增殖与血清胰岛素、内脂素浓度呈正相关性,而细胞凋亡与之呈负相关性。在肿瘤组织内可见大量的脂肪细胞,其中肥胖组脂肪细胞明显大于非肥胖、正常小鼠组。饮食所致肥胖对胃癌的影响与饮食关系不大,而与肥胖程度有关。结论肥胖可通过肿瘤微环境改变、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因子变化等促进胃癌的体内存活与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经纤毛蛋白1(NRP-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80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NRP-1表达,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NRP-1表达,K-M生存曲线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用于分析胃癌预后。结果胃癌组织中NR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胃癌组织中NRP-1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AJCC分期、T分期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高表达NRP-1是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过表达NRP-1可能在胃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表达NRP-1可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胃癌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应用形态学方法测定胃癌患者RBC C3bRR、RBC ICR及NTER ;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 α、IL 6和IL 8含量 ;用生化方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NO含量 ,RBC C3bRR和NTER明显降低 (P均 <0 .0 5) ,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 (P均 <0 .0 5) ,但仍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血清TNF α、IL 6、IL 8含量及RBC ICR明显增高 (P均 <0 .0 5) ,术后血清IL 6、IL 8含量及RBC ICR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 <0 .0 5) ,但仍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胃癌患者TNF α、IL 6、IL 8间呈正相关 ,RBC C3bRR与血清IL 6、IL 8含量呈负相关。结论 多项免疫指标的联合检测对揭示胃癌的发病机理、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多模式镇痛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芬太尼组(F组),两组患者均行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两组患者术毕清醒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DF组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30mg加氟比洛芬酯150mg,F组为芬太尼0.01mg/(d·kg),两组均加生理盐水配至100mL。初始负荷剂量4mL,背景剂量2mL/h,单次PCA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术后记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1、3、5d抽血测定患者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F组(P<0.05)。与麻醉前比,术毕两组患者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下降(P<0.05),术后1d达最低水平(P<0.05)。术后3dDF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已恢复到麻醉前水平,而F组仍明显低于麻醉前和DF组(P<0.05)。术后5d两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数量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与芬太尼比较,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少,可减轻胃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下降的程度,减轻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