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相关指数即24h平均脉压(24hPP)、动态脉压指数(PPI)、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中老年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据动态血压参数计算出24hPP、PPI、AASI;进一步分析24hPP、PPI、AASI及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①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的24h收缩压(SBP)、24hPP、PPI、AASI及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IMT正常组,HDL-C低于IMT正常组(P<0.05);且随着颈动脉IMT增加,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上述指标在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24hPP、PPI、AASI及血清hsCRP、TC、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动态脉压相关指数是评价中老年EH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良好指标,其中PPI和AASI的价值更大。血清hsCRP可能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AS)进程的重要细胞因子。血清hsCRP水平与动态脉压相关指数关系密切,两者共同参与了AS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溃疡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63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再根据有无溃疡斑块,将所有患者分为溃疡组和无溃疡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溃疡斑块在症状组的发生率为40.74%,无症状组为16.67%,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OR=4.716;95%CI1.286~17.291;P=0.019)和高同型半胱氨酸(OR=1.068;95%CI1.002~1.139;P=0.043)与颈动脉溃疡斑块密切相关。结论颈动脉溃疡斑块在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组发生率较高,糖尿病和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危重症住院患者心衰构成比及临床特点,并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笔者单位ICU收治的2 871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心衰构成比,分析患者心衰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 871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中,689例患者合并有心衰,心衰构成比为24.0%。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无心衰患者[(77.2±10.6)岁vs.(72.9±15.6)岁,t=6.759,P<0.001];而心衰患者与无心衰患者的性别构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312)。有126例(22.7%)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低LVEF的老年危重症患者相较于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的年龄明显偏小[(73.5±12.6)岁vs.(77.4±9.7)岁,t=-7.456,P<0.001],而男性所占比例更多(68.1%vs.53.1%;χ~2=47.97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OR=8.907)、瓣膜性心脏病(OR=7.152)、糖尿病(OR=2.213)、肾功能不全(OR=2.905)、急诊手术(OR=3.374)是老年危重症患者心衰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危重症患者的心衰发病受到基础病因等多因素影响,针对老年危重症患者维持肾脏功能、减少急诊手术等可以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超声三维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体积,与传统斑块厚度比较,斑块体积能否更早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方法共收集99例患者,其中无症状单纯颈动脉斑块组66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组33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三维成像检查。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计算冠脉Gensini积分。比较组间斑块厚度、面积及体积,分析斑块体积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及与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斑块体积[(1 312.38±513.70)mm3]高于无症状组[(947.54±321.41)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斑块厚度及斑块面积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体积与冠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19,P=0.002),与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史、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r=0.569,P=0.002),与心血管事件保护因素如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387,P=0.038)。结论与斑块厚度相比,超声三维成像技术所评估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可更好地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观察。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CRP含量;应用美国Acuson Sequoia 521彩色电脑声像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RP含量、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血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吸烟指数、颈动脉IMT及斑块数呈正相关。结论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血CRP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质代谢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LDL-C/HDL-C)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查体的健康体检者860例,平均年龄(48.0±10.0)岁,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总胆固醇(TC)、LDL-C、三酰甘油(TG)、HDL-C、脂蛋白α(Lp-α)、L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在不考虑性别因素的情况下,TC、LDL-C、Lp-α、LDL-C/HDL-C比值均与颈动脉IMT有关,为独立危险因素;同时LDL-C在合适范围内(<3.37 mmol/L),LDL-C/HDL-C比值均也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具有独立性(β=0.033 2,P<0.001)。结论 TC、LDL-C、Lp-α、LDL-C/HDL-C比值均与颈动脉IMT有关,LDL-C/HDL-C比值是一项诊断早期动脉硬化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介素-18(IL-18)在冠心病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81例,分为冠心病组(n=50)、冠心病+糖尿病组(n=50)、糖尿病组(n=50),并设对照组(n=31)。冠心病组、冠心病+糖尿病组随访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情况,并检测IL-18、MMP-9含量;糖尿病组随访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分别于6个月、12个月采血检测IL-18、MMP-9含量。结果 ACS发生后血清IL-18、MMP-9水平显著升高;MMP-9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9,P=0.014,95%CI 1.39619.298),IL-18与ACS的发生关系不明显;MMP-9浓度变化与IMT增量呈正相关(r=0.472,P=0.011,95%CI 0.00819.298),IL-18与ACS的发生关系不明显;MMP-9浓度变化与IMT增量呈正相关(r=0.472,P=0.011,95%CI 0.0080.095)。结论 MMP-9参与ACS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其含量变化对ACS、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前期青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373名青年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压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组(HBP组),高血压前期组(PHT组)和正常血压组(NBP组)。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流介导的肱动脉扩张性(FMD)以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结果PHT组的IMT、baPWV值均高于NBP组(P均<0.05),但与HBP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PHT组的FMD水平高于HBP组(P<0.05),但与NB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前期青年中,舒张压(β=-0.120,P<0.05)、体质量指数(β=-0.115,P<0.05)与FMD呈独立负相关;舒张压(β=0.146,P<0.05)、餐后2h血糖(β=0.147,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150,P<0.05)、腰臀比(β=0.126,P<0.05)与IMT呈显著正相关;收缩压(β=0.358,P<0.01)、腰围(β=0.254,P<0.05)、空腹血糖(β=0.155,P<0.05)、餐后2h血糖(β=0.152,P<0.05)、血尿酸(β=0.206,P<0.05)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β=0.099,P<0.05)与baPWV相关。结论高血压前期青年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高血压前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和apoB/apoA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支架植入术后复查造影的患者340例,根据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再狭窄组(ISR,n=31)和非再狭窄组(non-ISR,n=309)。根据血清TSH水平,将ISR组按照三分位数法分为低(n=10)、中(n=10)、高(n=11)TSH水平组(A、B、C组),并比较3组间血脂水平的差异。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TSH和apoB/apoA的关系。结果 ISR组的TSH、apoB/apoA较non-ISR组高(P<0.05)。C组的TSH、apoB/apoA较A、B组高(P均<0.05),B组的TSH、apoB/apoA水平较A组高(P<0.05)。ISR组apoB/apoA、总胆固醇(TC)与TSH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5和0.448(均为P<0.05)。TSH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475(P<0.001)。结论apoB/apoA、TC与TSH呈正相关;TSH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2012年西安市雁塔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发现的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4年后进行电话随访。χ~2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等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774例脑卒中高危人群,4年后随访到735人,排除拒绝调查17人,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4人,发生脑出血4人,纳入统计分析710人,年龄45-98岁(平均59.75岁±9.58岁),男性282人(39.7%)。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50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3.1%vs. 5.2%,P<0.001)。K-M生存分析显示,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生存时间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脑卒中病史、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服用降糖药物、服用降脂药物、高密度脂蛋白异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因素(HR=2.529,95%CI:1.150~5.563,P=0.029)。结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时,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