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肺气肿肺叶分布的特点。方法收集COPD患者61例及正常对照90例,均行吸气相及呼气相CT扫描,COPD患者分为轻度组(COPD 1级与2级)和重度组(COPD 3级与4级)。所得图像导入"数字肺"自动检测平台进行分析,肺气肿肺叶分布情况以各肺叶低密度区(low attenuation area, LAA)容积占全肺低密度区容积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LAA, LAA%)表示,低于-910 HU和-950 HU为肺气肿。采用SPSS 22.0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LAA%的差异。结果吸、呼气相中,轻度COPD组较正常组右肺上叶的LAA-910%及LAA-950%明显增加,右肺中叶的LAA-910%及LAA-950%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COPD组比较,吸、呼气相中,重度COPD组均有双肺下叶LAA-910%及LAA-950%显著增加,左肺上叶LAA-910%及LAA-950%显著减少;呼气相中,另有右肺上叶LAA-910%及右肺中叶的LAA-910%及LAA-950%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呼气相中,重度COPD组较正常组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的LAA-910%及LAA-950%显著减小,左肺下叶的LAA-910%及LAA-950%显著增加;呼气相中,另有右肺上叶及下叶的LAA-910%及LAA-950%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COPD患者的肺气肿在两上肺比例较大,重度COPD患者肺气肿在两下肺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IPVV)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数字肺"数据库中COPD男性患者167例,依据2017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的肺功能分级分为4组: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同时收集体检健康的315例同年龄段非吸烟男性为正常对照组。使用肺血管测量工具自动提取肺内血管,获取全肺及各肺叶的IPVV。比较COPD组与正常对照组、GOLD各分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IPVV的差异。结果 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的全肺及各肺叶IPVV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但GOLD各分组间全肺及各肺叶IPVV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肺内血管总体积是提示COPD的敏感指标,但不能区别GOLD各分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定量CT寻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影像学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探讨定量CT评估肺功能的价值。方法连续性纳入"数字肺"多中心研究中行双气相扫描的"早期COPD"及确诊为COPD的患者。利用"数字肺"数据分析平台定量测定小气道病变(functional small-airway disease, fSAD)和肺气肿(emphysema, Emph);在COPD患者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定量评价CT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早期COPD"患者37例,COPD患者50例。基于体素的定量CT评估"早期COPD"患者Emph程度为(3.50±3.36)%,fSAD程度为(18.12±12.73)%;COPD患者Emph程度为(13.46±9.03)%,fSAD程度为(36.57±9.88)%。COPD患者Emph与FEV1%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r_s=-0.470,P=0.001;r_s=-0.334,P=0.018);fSAD与FEV1%及FEV1/FVC均呈负相关(r=-0.453,P=0.001;r=-0.320,P=0.001)。结论基于体素的定量CT能早期发现有呼吸道症状但肺功能未达到COPD诊断的小气道损伤,有助于COP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异质性强的特点,COPD早期诊断困难,稳定期生活质量差,频繁急性加重的患者住院治疗费用高,属于高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疾病。COPD具有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第3大死亡病因,也是第5位的主要致残性疾病。目前尚缺乏针对COPD精确全面的定量技术。本研究团队在承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益性行业专项"基于数字肺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基于CT定量技术,以肺实质、肺支气管、肺血管为3条研究轴线,研究了上述3种肺部组织结构在COPD患者中的形态学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对COPD患者进行了个体化、标准化、全方位的评估。此外,本文还对COPD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支气管黏膜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观察正常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组支气管黏膜中AQP4表达与气道黏膜炎症及肺功能的关系,明确AQP4在CO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COPD的防治开辟新途径。方法选择正常人和COPD患者各30例,测试肺功能,并行支气管镜检查,取得支气管黏膜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QP4表达,HE染色观察支气管黏膜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结果COPD组较对照组AQP4表达减弱有极显著差异(P<0.001)。AQP4表达和FEV1/FVC、FEV1/pred%呈正相关(P<0.001),与支气管黏膜炎症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01)。结论COPD患者AQP4表达减少可能是其肺功能下降及气道炎症加重的原因之一。临床上可以通过改善AQP4治疗COPD。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肺栓塞螺旋CT强化扫描肺密度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螺旋CT平扫与强化扫描肺实质密度测量在周围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8只犬于DSA下复制为单侧周围性肺栓塞动物模型后进行螺旋CT平扫和强化扫描 ,根据DSA发现的栓塞肺动脉的位置 ,于螺旋CT平扫和强化扫描图像上分别测量栓塞区与对侧肺正常肺实质的CT值 ,比较双肺的CT值差异与净增CT值差异。结果 螺旋CT平扫栓塞区的CT值与对侧正常肺实质的CT值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螺旋CT强化扫描显示栓塞区的CT值明显低于正常肺实质的CT值 (P <0 .0 1) ,而且栓塞区的净增CT值也明显低于正常肺实质的净增CT值 (P <0 .0 1)。结论 螺旋CT强化扫描可以发现周围性肺栓塞所致的低灌注区 ,是诊断周围性肺栓塞的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7.
呼吸阻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呼吸阻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脉冲振荡法 (IOS)对 117例COPD患者进行呼吸阻抗测定并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比较。结果 COPD患者 5~ 35Hz振荡频率时黏性阻力和共振频率较健康组明显增高 ,5、35Hz时电抗明显低于健康组。COPD组除X5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外 ,Fres、R5、R5-R2 0 均与其呈显著负相关。Fres与FEV1 pred .和FEV1 FVC %相关性最密切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3和 - 0 .6 2。Fres诊断COPD敏感度最高 ,其次为R5、X5,并随病情加重 ,敏感度不断提高。三项指标的特异度分别为 90 .91%、95 .4 5 %和 93.18%。结论 IOS法所测COPD患者Fres、R5、R5-R2 0 、X5与传统肺通气功能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 ,其中Fres是诊断COPD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体素的定量CT筛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影像学表型。方法连续纳入"数字肺"多中心研究中行双气相扫描的COPD患者,定量测定小气道病变(functional small-airway disease, fSAD)和肺气肿(emphysema, Emph)。采用k-means聚类法分析肺气肿和小气道病变,得到不同表型;采用Fisher判别分析得到分类函数,并进行初始验证和交叉验证。结果共纳入COPD患者50例。在所有患者及肺功能近似相同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2级患者中均得到3种不同表型:肺气肿为主型、小气道病变为主型及混合型,以及3种表型的Fisher线性分类函数;对所得函数进行初始验证和交叉验证,所有COPD患者预测分类结果的正确率分别为92.0%及90.0%,GOLD 2级患者预测分类结果的正确率分别为100.0%及95.2%。结论基于体素的定量CT可以将COPD患者分为肺气肿为主型、小气道病变为主型及混合型。  相似文献   

9.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中性粒细胞基础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液闪法测定 COPD急性加重期 1 5例、缓解期 1 4例、及健康对照组 2 0例血中性粒细胞基础发光值 ,分析其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中性粒细胞基础发光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与 COPD气流阻塞及Pa O2 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COPD患者中性粒细胞基础代谢异常活跃 ,并可能成为 COPD病程持续进展的重要原因 ;COPD中性粒细胞基础代谢异常参与了 COPD气流阻塞的形成 ,成为推动 COPD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姜黄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肺泡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姜黄素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采用香烟烟熏联合气管内注射脂多糖的方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按照分组情况对大鼠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泡上皮细胞内质网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在肺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PD模型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姜黄素干预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较COPD模型组降低(P<0.05)。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腔扩张、肺泡上皮细胞内质网肿胀,姜黄素干预可减轻肺泡上皮细胞及内质网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RP78在COPD大鼠肺泡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姜黄素干预可显著下调GRP78在COPD大鼠肺泡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而发挥对COPD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TBLB) via bronchoscope for lung diffuse lesions and peripheral pulmonary lesions.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BLB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256 diagnoses of unknown patients with lung diffuse lesions or peripheral lung lesions. Results Eighty-nine final diagnosis cases via TBLB only once, the diagnostic rate of double lung diffuse lesions was the highest, [51.06% (24/47)], local non-nodule lesions, nodule lesions, cavity lesions were 33.33%(23/69), 29.91%(35/117), and 28.57%(4/14), respectively. Among 24 diagnostic cases of double lung diffuse lesions, there were 6 cases of pneumonia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9 cases of lung carcinoma, 7 cases of adenecarcinoma; 6 cases of pneumonia, 2 cases of fungous infection, and 1 case of lung hemosiderusis. The diagnostic yield about 58 cases of local lesions was low, among which non-nodule lesions accounted for 33.33% and nodule lesions accounted for 29.91%. In 89 cases of peripheral lung lesions with histological diagnosis, lung carcinoma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ere frequent diseases, which accounted for 86.52%. Conclusion TBLB is a reliable, safe, effective and repeatable operation method in diagnosis of lung diffuse lesions and peripheral pulmonary les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耐药相关蛋白(LR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变化、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NSCLC癌组织和27例正常对照肺组织中LRP、VEGF表达及MVD情况.结果 ①LRP阳性表达分布于癌细胞胞浆内,表达率66.1%,显著高于对照肺组织(P<0.01),其显著性与病理类型无关;NSCLC组LRP的表达在不同性别、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两年生存率的比较上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NSCLC组VEGF表达明显升高(P<0.01),其显著性与病理类型无关.NSCLC组VEGF表达与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③NSCLC组MV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显著性不受病理类型、病理分级的影响.MVD在Ⅲ+Ⅳ期肺癌中为18.5±5.8,明显高于Ⅰ期的13.8±5.1(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两年存活的MVD低于两年死亡的MVD(P<0.01).④NSCLC组VEGF、LRP高表达和MVD增高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与肺耐药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LRP的高表达可能与VEGF上调其基因及VEGF促进肿瘤MVD增加有关.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望降低甚或遏制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制备肺癌蛋白质组学研究样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获取高同质性肺癌组织细胞及正常对照肺泡上皮细胞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将新鲜肺癌组织标本及其配对正常组织常规制备8μm冰冻切片,采用改良的HE方法染色;应用LCM技术大宗切割肺鳞癌、腺癌及正常对照肺泡上皮细胞;选择性获取同质肺癌细胞和配对正常细胞。结果通过LCM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分离癌细胞、间质及其他坏死组织,得到同质性不低于95%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按照Duration 15.5 s的激光脉冲频率和平均8 000 shots条件,既可保证每个帽子的细胞收集数量,也能够有效地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实验可控性,从而使操作过程标准化。结论应用LCM技术可以成功获取同质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其所需标本量少、组织同质性高、操作过程稳定、可控性好,是肺癌分子生物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有价值的样品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小细胞肺癌(SCLC)与其配对的正常肺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为阐明SCLC发病机制、筛选其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有益的思路。方法应用双相电泳(2-DE)分离6例SCLC及其配对的正常肺组织可溶性总蛋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获得差异蛋白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PMF);通过Mascot软件查询NCBI或SWISS-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每张图谱约检测到800多个蛋白质点。经匹配分析,肺癌组织之间和正常肺组织之间凝胶图像的匹配率分别为75.5%和78.2%;选择14个背景清晰、重复性及分辨率较好、蛋白表达差异明显的点进行质谱分析,结合表观分子量及等电点(pI),初步鉴定了11种(六类)蛋白质:①与蛋白质降解通路有关的蛋白质:蛋白酶体α亚单位3型、蛋白酶体β亚单位2型及β亚单位5型;②自由基/抗氧化剂类: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黄素还原酶(FR);③细胞骨架类:原肌球蛋白-3(Tpm-3);④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蛋白质: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1);⑤分子伴侣:抑制素(PHB),内质网蛋白ER29(Erp29);⑥其他:可溶性NSF黏附蛋白(alpha SNAP)。结论应用2-DE及MALDI-TOF-MS方法分离并初步鉴定了11种(六类)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与SCL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部分可能成为SCLC诊断及治疗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原发性肺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手术切除的肺癌石蜡标本及3例正常肺组织中的PTEN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正常肺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肺癌患者,而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表达低于非小细胞肺癌;②在56例肺癌患者中,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PTEN的蛋白阳性表达率也随之下降;③Ⅰ、Ⅱ期肺癌患者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Ⅲ、Ⅳ期患者;④在19例有转移的肺癌患者中,PTEN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转移的患者。结论PTEN基因的表达与肺癌的病理类型、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 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30例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切片组织中组织蛋白酶 D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组织蛋白酶 D的阳性率为66.7% (2 0 /30 ) ,其表达与肿块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P <0 .0 1 ) ,与3年存活率呈负相关 (P <0 .0 5)。结论 组织蛋白酶 D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潜能和预后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EphB4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5 0例肺癌及 2 0例癌旁组织中EphB4的表达水平。结果 EphB4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 (P <0 .0 1) ,EphB4的表达与肺癌的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EphB4可能在肺癌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K-ras基因点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K-ras基因点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4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21例肺癌癌旁正常肺组织和21例肺癌支气管旁淋巴结组织中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结果41例NSCLC中有10例K-ras基因点突变,发生率为24.39%。K-ras基因点突变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肿瘤类型无明显关系,吸烟组K-ras基因点突变率高于非吸烟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层比较发现肺腺癌K-ras基因点突变与吸烟有密切关系,但与吸烟量大小及时间长短无关。21例肺癌支气管旁淋巴结组织中检出4例K-ras基因点突变,均为转移淋巴结。K-ras基因突变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突变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K-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在NSCL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吸烟是肺腺癌中K-ras基因点突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引起急性肺损伤(ALI)的机制。方法48只实验组大鼠注射40g/L(4%)牛磺胆酸钠制作SAP模型。实验组及对照组(48只)大鼠分别在1、3、5、7、9、12h点剖杀,取胰腺及肺组织行病理观察、微血管通透性及MPO活性测定;RT-PCR法检测胰腺及肺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表达。结果制模后胰腺及肺损伤逐渐加重,胰腺及肺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微血管通透性逐渐升高;胰腺TNF-α、ICAM-1基因表达均在1h明显升高,至7h达到峰值;肺组织TNF-α、ICAM-1基因表达则在1h后逐渐上升,至9~12h达到峰值。结论SAP引起ALI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时间窗口,该窗口内的早期预防性保护可能利于防止A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BAZ1A基因对肺腺癌A549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方法将A549细胞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trl)、siRNA对照组(siNC)、BAZ1A siRNA转染组(siBAZ1A),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BAZ1A蛋白表达水平;平板克隆实验检测不同辐射剂量下细胞的存活分数(SF),并通过单击多靶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计算放射增敏比(SER);MTS、划痕实验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干预后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siBAZ1A可降低BAZ1A蛋白的表达水平,增强放疗对A549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在2~10 Gy的放射剂量下,siBAZ1A组细胞的SF值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BAZ1A组及siNC组相对于Ctrl组的SER分别为1.06和2.24,siBAZ1A组照射后,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较对照组减弱,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默BAZ1A基因对肺腺癌A549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