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沪通长江大桥钢梁制造规模大,采用箱桁组合新结构、两节间大节段悬拼架设新工法,对制造工艺、制造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钢梁制造工艺、安全质量以及工效需要,指挥部深入推广标准化管理,以工厂化、专业化制造模式为依托,设计使用新型工装胎具、引进成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制造设备,推动生产线、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机械化制造,促进制造工艺优化与提升。与此同时,探索BIM技术、焊缝信息管理、虚拟拼装等信息化手段,使自动化制造、智能化管理与传统制造工艺有机结合,对智能化建桥做出了有益尝试。沪通长江大桥钢梁制造管理体系保证了钢梁制造高精度、高质量、高产出,为优质高效的钢梁安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沪通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主跨超过1 km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其建造和运维面临众多技术挑战,需开展多项科研攻关。保证科研立项精准、科研成果可靠实用是大桥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沪通长江大桥概况和技术难点,其次对专题科研内容、管理措施和取得成效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为解决现场施工难题开展的进一步研究工作。从科研管理角度,提出调研-研究(试验)-专家评审的管理思路和阶段总结-专家评审-优化调整的过程管理方法。为及时固化大桥建设成果,提出工程、技术总结与大桥建设同步的理念。最后对大桥科研及管理、施工工艺等给出了一些总结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4.
沪通长江大桥结构复杂,其中钢结构桥梁长5 826 m,钢梁用钢量达25万t,钢梁杆件采用栓接和焊接相结合的方式连接,高强螺栓使用数量多,质量控制难度大。参建单位采用标准化管理方式,从高强螺栓母材检测、施拧工艺、过程控制、终拧检测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高强螺栓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BIM技术在桥梁工程的实施应用,对沪通长江大桥BIM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形成BIM技术和信息化推进思路,研发服务于建设单位的BIM管理系统,开发基础应用、三维技术交底、进度管理、安全和质量管理等模块,并制定了下一阶段应用重点。实践表明:建设单位通过必要的制度和组织保证,可以规范参建各方的行动步骤,带来管理手段和项目管控方式的革新,是BIM技术应用的重要推动者;BIM技术应立足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编制统一的技术标准,解决模型统一性,加快专业BIM人才培养,建立大数据平台,确保基于BIM技术有效信息的积累、分析和应用;广泛采用BIM技术是桥梁建造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武汉第八座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日前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40亿元,5年内建成通车。鹦鹉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上游2.3 km处,桥梁总长3.42 km,其中主桥长2.1 km;桥面宽38m,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60 km。此桥为武汉首座三塔四跨悬索桥,三塔高耸寓意武汉三镇鼎立、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据《东方早报》报道,沪通铁路跨江桥日前开工建设,工期5年6个月。沪通铁路等将打通东部沿海铁路大动脉,结束苏州境内张家港、常熟、太仓没有铁路的历史,并成为上海往北直接辐射的重要通道。根据规划方案,沪通铁路跨江大桥选址连接南通至张家港之间,总长11 km,上距江阴长江大桥约45 km,下距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约40km,为公铁两用桥。该桥初步设计风洞模型试验已通过专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大量已建大跨铁路桥梁的运营维护与安全面临巨大挑战,既有养修的人员、技术、设备、理念及管理制度越来越滞后于大型铁路桥梁的现代化运维需求,随着现代信息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智慧运营维护技术与体系的形成成为可能。以沪通长江大桥运营维护方案为依托,针对大跨径铁路桥梁现代化运维和管养需求,提出集多源信息获取及管理、结构智能分析与状态评估、智能养修管理等功能于一身的数字化大桥运维平台的总体设计,明确平台的基本功能和物理架构,并进一步介绍沪通长江大桥已建BIM建设管理、长期结构健康监测、电子化巡检、视觉检测等子系统的具体实施情况,为大数据时代下大跨径铁路桥梁的先进维护进行了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9.
沪通长江大桥主桥主跨1 092 m,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本文探讨5#,6#墩钻孔桩施工的主要资源配置、钻孔桩钢筋笼的制造安装工艺等,并将沪通长江大桥钻机配置以及钻孔桩施工工效与嘉绍大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沪通长江大桥钻孔桩施工工效总体优于嘉绍大桥。针对水上钻孔桩施工中常见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结合工程实际,提出成桩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的建造要求,从母材基本性能、工厂制造性能和设计参数3个方面研究Q500qE钢的拉伸、低温韧性和防断性能,切割、焊接和热矫形加工性能,以及结构安全储备、疲劳抗力和压杆稳定折减系数。结果表明:Q500qE钢在具有高屈服强度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塑性;16和32mm厚的Q500qE钢板在11~-50℃的环境温度下具有良好的防断能力,44和60 mm厚的Q500qE钢板在低于-40℃时低温防断性能有所降低;Q500qE钢的焰切和焊接工艺性良好,对接焊缝、熔透角焊缝、坡口角焊缝和T形角焊缝的表观和内部质量均能达到质量要求;Q500qE钢的焊接矫形温度不应超过750℃,而且在屈强比不大于0.86时具有与普通钢材相当的安全储备;Q500qE钢结构的疲劳设计可采用现有规范中的疲劳抗力设计指标。基于各国相关规范的研究思路和有限元计算结果给出了Q500qE钢压杆稳定折减系数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11.
对沪通长江大桥BIM技术应用进行总体布局,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进行全方位探索,形成以业主为主导,坚持同一模型、同一平台,并构建数据中心的项目BIM技术应用模式。工作推进中对沪通长江大桥全桥建模,自主搭建BIM管理平台,陆续开发与项目管理紧密联系的功能模块,研发专项应用APP,为后期健康监测及运营维护提供数据接口,为建筑信息模型的全生命周期应用作出尝试。梳理沪通长江大桥应用BIM技术的工程实践,对应用模式、应用成果、实施期间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预测发展方向,以期对铁路工程领域有意愿发展BIM技术的单位、项目和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沪通长江大桥南引桥48 m跨度预制节段箱梁架设施工为工程实例,介绍了节段梁架设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该项目节段梁架设具有规模大、桥面高、精度高、墩身类型多等特点。通过设置大型提升站用于安拆架桥机及节段梁垂直运输、结合地形条件分别采用桥下喂梁与梁上喂梁方式、用梁段吊挂系统精确调整梁段位置后浇筑湿接缝并进行预应力施工等技术,解决了节段梁架设施工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沪通长江大桥南岸3×112 m简支钢桁梁桥横跨长江南岸大堤,北接主航道桥,南接南引桥。本文针对钢桁梁安装方法进行研究,根据工程特点及总体施工组织安排,着重对钢桁梁单悬臂、双悬臂2种安装方法进行分析比选,最终确定采用双悬臂对称安装方案。2种悬臂安装方案均需要各跨简支钢桁梁间利用临时杆件连接,以先连续后简支的方式完成多跨简支钢桁梁的架设施工。  相似文献   

14.
在沪通长江大桥的钢梁建造中,创新性地应用BIM技术,将钢梁的各种数据集成到BIM模型,实现对钢梁的信息管理。结合工程实践需求,研究基于BIM技术的智慧钢梁管理系统,探索BIM技术在智慧钢梁建造中的典型功能应用,通过打破信息断层,有效控制钢梁生产信息的采集、传递、交流和整合并进行数据分析。在BIM模型上进行信息实时展示,实现以BIM技术为手段的钢梁建造智能管理,实现智慧钢梁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建的沪通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是一座超大跨度、超大体量、超大活载的公铁两用斜拉桥。采用U.L空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以主跨跨中挠度最大的活载工况为例,研究3种几何非线性效应对该桥的变形和受力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几何非线性对桥梁的变形和受力状态的综合影响最大达到12.60%(增大);3种几何非线性效应中,斜拉索的垂度效应对于桥梁变形和受力状态的影响最大,达到7.73%,超过了大位移效应和梁柱效应的综合影响;用Ernst公式修正拉索弹模考虑拉索垂度效应的影响时,可用恒载+活载线弹性分析得到的索力,得到的结果较准确而避免了迭代计算;若用恒载索力修正拉索的弹模,将成倍夸大垂度效应的影响,因而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将轨道不平顺作为系统的内部激励,风载荷作为外部激励,考虑静风力和脉动风力,采用自编程序TYWTB建立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不同风速激励下不同速度列车通过桥梁时的系统动力响应分析,并对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增大,中跨最大垂向动挠度和横向动位移均出现在行车侧上弦;随着车速的增加,车桥系统的动力响应增大,桥上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随车速的增加而降低;桥面风速等于或小于25m·s-1时,160~250km·h-1车速范围内车辆响应未超限值;当桥面风速达到30m·s-1时,160~250km·h-1范围内动车横向加速度均超限,拖车在车速250km·h-1时轮重减载率超限,行车安全无法保证;由于沪通长江大桥桥梁对车辆受风面的遮挡,平均风速达到25m·s-1时仍能保证车辆的运行安全和乘坐舒适,满足《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的相关要求;沪通长江大桥铁路桥面采用了钢箱结构,增强了竖向、横向刚度和抗扭刚度,使得桥梁在风场和列车的共同作用下整体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正75月11日,随着重达907 t的钢梁缓缓安放于28号墩主塔横梁之上,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首节钢梁架设顺利完成,标志着全焊接节段箱桁组合结构钢梁吊装取得成功。据介绍,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采用两塔五跨斜拉桥设计方案,主跨1 092 m,塔高325 m。主航道桥主梁共164个节间,在工厂加工制造后由专业运输船运送至桥位起吊安装。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严格技术方案审批,加强安全质量管控,严格落实岗位责任;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  相似文献   

18.
以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钢锚梁施工为背景,重点介绍了三桁集成式重型钢锚梁制造、安装成套施工技术。该钢锚梁具有结构新、质量大、制造安装精度要求高的特点。通过采用工厂内胎架制作、半长线法厂内立式预拼、浮吊+承台上滑移系统+大型塔吊相结合的吊装系统、首节钢锚梁三向精确调整定位系统、后续节段匹配安装等施工方法,解决了钢锚梁制造精度、起吊安装、精确定位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9.
沪通长江大桥为沪通铁路的关键和控制性工程,主航道桥为主跨1 092 m的双塔钢桁梁斜拉桥。在主航道桥29~#主塔墩施工时,由于施工工期紧张采用了塔梁同步的施工方法。介绍了塔梁同步施工的控制原理、施工原则和桥塔的测量控制,研究了大节段钢桁梁双悬臂架设的平衡控制、各合龙口敏感性以及中跨合龙技术,对大跨度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工艺及工效进行了总结。实践结果表明,大跨度斜拉桥采用塔梁同步施工工艺,在确保主塔施工质量安全控制的同时,可明显加快主塔施工进度,有效地缩短了工期,为后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就正交异性铁路桥面板防水层施工,传统工艺采用环氧沥青混凝土方案,但该方案具有施工难度大、费用成本高、使用耐久性低等缺点。为此,本文以沪通长江大桥超高性能混凝土施工为工程背景,研究其施工工艺难点,从而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指导作用。研究结论:(1)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进行铁路桥面防水层施工,可起到很好的防水、耐磨作用,同时增加了正交异性桥面板的整体强度;(2)采用专业化搅拌设备可确保超高性能混凝土均匀性,防止钢纤维结团;(3)超高性能混凝土终凝后进行高温蒸汽养护,可大大减少混凝土后期收缩裂纹;(4)提高超高性能混凝土泵送压力,能解决低水胶比、高黏度与泵送距离的矛盾;(5)本研究成果可为今后超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提供经验,为超高性能混凝土在公铁两用大桥上推广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