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系统性调查,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现场测绘,从建筑与文化的角度,分析湘西土家族火塘的源起与属性,详细阐述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在数量、属性、面积等方面的变迁情况。通过大量的资料与文献分析,初步明晰了影响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中火塘变迁的原因,为研究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和特殊生活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人是建筑空间的主体,人的外在行为活动和内在心理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建筑空间的制约。本文从铁路客站的公共空间入手,分析铁路客站空间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建筑空间与人的内在关系,体现对人性的关怀与尊重,以期能为探索铁路客站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做出贡献,创造宜人的铁路客站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介绍地铁车辆段的相关概念,并论述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控制要素构成,总结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控制体系,包括功能控制与形体环境控制2个方面。功能控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和道路交通组织等,形体环境控制包括城市空间组织、建筑形态控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立足寒地铁路客运枢纽候乘空间设计与自然采光性能模拟领域,探究自然采光导向下的候乘空间多目标优化设计。建立包含建筑与环境信息集成、空间与性能映射关系建构和多目标建筑空间优化三项子流程的寒地铁路客运枢纽候乘空间光环境数字化优化设计流程。研究以哈尔滨西站候乘空间为原型,依托RhinocerosGrasshopper建模平台,结合LadybugHoneybee自然采光性能模拟平台和Octopus数据处理平台,基于自然采光性能优化目标全自然采光百分比(DA)、有效自然采光照度百分比(UDI)和全自然眩光概率(DGP)分别对建筑体形、侧窗和天窗等空间要素进行优化。通过对候乘空间光环境优化分析,阐释基于自然采光性能考量下的寒地铁路客运枢纽候乘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为寒地建筑数字化设计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空间模式理论是一种对铁路客站影响区域分析的空间理论。将其引入铁路客站物业开发后的铁路车站空间,是一种新的动态的建筑空间,它的职能大大有别于以往客运站主体的等候空间、售票空间和站台空间。它以"旅客-顾客-旅客"相互转换为特性,在设计上趋向于简单化、流线化、自动化,它是一个多方位、多功能、高效率的使用空间,大大提高了空间的使用率、灵活性。对于铁路客站物业开发空间的研究,总结出一些铁路客站物业开发空间的模式与类型,作为今后设计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地铁出入口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所处的不同城市空间功能,将其周边的城市空间类型主要分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与开敞空间3种;通过分析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出入口布局的主要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街道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考虑与街道的不同位置关系、人流方向及大小来衔接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注重与不同用途的建筑结合布置来融入建筑空间;开敞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加强与景观小品等设施的协调关系以及与地下空间的连通。另外,罗列出相关的契合方法,为城市地铁站点出入口的布局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始终以"新、变、独创"的设计思想贯穿他的美学精神主旨。李渔认为,美贵在"新"和"变",生活环境与事物需时时更新变化,但这种"新"、"变"又必须合情合理,"渐近自然"。对于居住环境也同样提出了要遵循因地制宜之法。将李渔的因地制宜之法的观点结合我国各地的民居特色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了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千城一面""丧失灵魂"状况较普遍存在。作者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了建筑现象学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提出运用建筑现象学相关理论进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的设想。通过佛山岭南天地的实地调研和分析总结出在建筑现象学视角下"尊重和理解历史街区的内涵、情景重塑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强化材料感知"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选取雷氏家族为案例对移民通道上的雷氏聚落与民居进行比较与分析,分别从聚落、民居和民居构造三个方面推出其传承与衍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们对站房建筑方案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站房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建筑。因此,针对南京紫金山东站房的创作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对方案的分析,寻找站房空间的特征及构成要素,阐明它们的内部和外部关系,以求更系统地认识铁路站房的设计特色。以紫金山东站房实例,阐述了"感性"创作手法因素在建筑中的应用,分别从站房设计的六个因素: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平面布局、建筑造型、交通组织、细部设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地铁建设的迅猛发展,车站室内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究其脉络则体现着"建筑理性主义"回归的思潮。这种思潮主要体现在对车站的空间形式、尺度比例、造型手法、色彩构成、灯光照明等客观因素的更多关注和追求。提出"空间规划"理念的概念,总结并践行该理念的意义,同时结合北京地铁16号线方案和实践经验,研究在地铁站内空间尺度较为局限,参与设计的专业众多且诉求各异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室内设计对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规划,引导空间各因素向着室内方案所主导的效果目标发展,最终实现车站室内设计,并形成符合建筑理性和一定审美逻辑的室内界面表皮的方法。针对北京地铁16号线项目,详细介绍如何调整设备管线路由,构建空间的基本形式;如何打破常规设计思路,优化出入口、中板洞等主要局部细节;如何对土建、设备等裸露专业进行视觉整合等创新设计,对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福州铁路旅客站房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站房方案在传统设计理念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特别是在交通组织、平面布局、空间构成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对站区规划、建筑平面、建筑立面、建筑空间等方面的设计构思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并对“开敞式综合广厅”所引起相关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TOD 本身作为高强度开发的地区,具有空间组织方式相对复杂、功能多元丰富、空间服务半径人性化等 特点,这将在理论上建构起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新图景。回顾 TOD 的相关理念及典型图示,试图从空间句法的 角度剖析 TOD 的空间模式与内涵,以此分析 TOD 作为单纯的交通节点与活跃的场所中心的区别。探讨 TOD 适 用于跨越空间的超链接隧道与强化多层折叠空间的精细化转换的区别,以及 TOD 推动随机个体吸引点的体验与 促进复杂空间结构的集体呈现的区别,这些都能刻画真实 TOD 的某些景象。而空间句法则提供一种思考和验证 的定量工具,从物质空间构成、交通出行模式、社会功能组合、人类行为感知等角度,描述这些复杂而有趣的 TOD 建构过程,寻求 TOD 所带来的空间价值溢出,优化 TOD 本身的空间体验行为。研究表明,空间句法将为 TOD 的空间动态营造提供良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人为本”、建筑与城市一体化趋势,商业作为交通与城市联系的“灰空间”地带,越发发挥作用。这也导致车站中商业化比例增加,车站布局、车站功能构成、流线模式发生变化,甚至改变了建筑的整体空间意象,立面风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大中型客站建筑空间的照明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在满足照度水平条件下,选择高效节能的新型光源时,应综合考虑人对视觉感受、眩光、均匀度和显色性等室内光环境的影响,既满足旅客生理和心理性的要求,又达到建筑和照明艺术和节能减排,实现其节能环保的"绿色照明"、"人文照明"。  相似文献   

16.
交通枢纽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方式、交通量的不同,设计会千变万化,但是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共通的.对西苑交通枢纽在内外交通组织衔接、建筑布局、空间组织、标识设计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和实践,总结提炼出有关交通枢纽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建筑艺术传统应该进行去粗取精式的继承和发扬。本文以中国传统民居为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行招标承包制,加强市政、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造价管理,统一市政、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费用的项目内容等,根据建设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89)建标字第248号文精神,特制定本规定。 费用构成 市政、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费用由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四个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9.
以大连站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设计为例,通过对枢纽站客流特性分析,研究匹配大客流车站建筑布置,提出适合三线同厅换乘的设计原则,以此探究交叉干扰最小的单循环流线,进而优化换乘路径上空间组织方式,有效地控制三线之间的换乘距离,在满足高效便捷乘降的同时,保证换乘大厅的安全疏散。结合静态功能评价方法,分析站内设施服务能力,从而优化其布置形式,力求使地铁枢纽站能体现大客流公共交通建筑的特点,提高轨道交通枢纽站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城际列车历年来的旅客运输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找出客流波动的内在规律和成因,预测其未来客流量;通过市场调查,对旅客职业构成、旅客出行偏好、出行目的等诸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其未来客流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际列车营销对策。努力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