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有着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生态条件脆弱,青藏铁路沿线风沙分布范围广,风沙活动复杂、强烈,对铁路的危害极大,因此有必要研究青藏铁路风沙的分布、特点、防治方法、防治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供青藏铁路运营期间养护及其它类似地区的运营维护参考.研究结论:青藏铁路沿线分布有半固定沙地(沙丘)、活动沙地(沙丘),过境风沙流发育,河流区也是风沙多发地,风沙活动复杂而强烈.该地区的风沙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工程防沙为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运营期间需要开展风沙防治及风沙地区运营安全技术研究、河流区风沙防治研究,及时清理积沙,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格拉段风沙路基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结合青藏铁路格拉段路基施工,说明风沙路基防治需要研究区域自然条件特征、土地覆被现状、沙漠化程度及治理分区等,并根据铁路两侧的地形、沙源、风力风向、路基断面形式,防治的材料种类、来源、造价、效益和时限等各种因素,采取多种形式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高原地区路基沙害的成因和特点,提出整治沙害的原则、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青藏铁路格拉段信号工程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凯 《中国铁路》2006,(8):29-32
青藏铁路格拉段信号工程设计,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借鉴世界先进的信号技术,采用GSM-R和GPS卫星定位技术的ITCS列控联锁一体化车站控制系统,全线区间不设传统的轨道电路,而采用虚拟闭塞分区;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作为行车调度指挥的技术手段,实现列车与调车作业的集中控制;道岔融雪分别由轨枕和道岔融雪加热变压器实施加热。格拉段信号网络基本分为三个层面,行车指挥系统单独组网并采用双网自愈结构,ITCS系统独享专用网络,微机监测和道岔融雪信息传输纳入综合环境监测公用数据传输网。  相似文献   

5.
《铁道建筑》2005,(5):65-65
截至2005年4月9日,青藏铁路格拉段正线铺轨794km,架桥413座2919孔。全线32项重点工程中已完成29项,剩余的拉萨河特大桥、铺架工程及拉萨站正在建设中。到4月9日.全线开累完成路基土石方7548.9m3,占设计的99.8%;特大桥开累折合完成81858.43延米,占设计的97.8%;大桥开累折合完成55587.85延米,占设计的97.0%;中桥开累折合完成13398.74延长,占设计的96.3%;小桥开累折合完成4822.90延米,占设计的97.8%;涵洞开累折合完成37381.81横延米,占设计的99.1%;隧道开累折合完成9074成洞米,占设计的100%。  相似文献   

6.
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新建青藏铁路格拉段设计资料,按把全段分成一段和分成二段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区间通过能力及货物输送能力。分析得出,仅在不预留"天窗"情况下,按格尔木~那曲和那曲~拉萨两段分别计算,年输送能力满足各段近、远期的运量需求;而在全年或半年每日预留180min"天窗"和按全段计算的各种情况,输送能力都不能完全满足运量需求。研究提出,在不开通预留车站条件下,在部分区间增设计轴装置并在相应区间采取列车连发运行,输送能力会随计轴设备设置数量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需要在部分区间增设计轴设备后,可满足设计年度运量需求。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铁路格拉段建成后,其行车组织模式与其它铁路区段会有很大不同.根据青藏铁路格拉段客货需求情况,对车流组织、列车编组计划、通过能力和列车运行图模式进行了分析,为确定格拉段行车组织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青藏铁路格拉段机械化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自然环境特点,通过对青藏铁路早期技术准备工作的回顾,详细阐述了格拉段机械化施工技术的2个主要内容及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藏铁路格拉段多年冻土地区线路设计的回顾和介绍,总结青藏铁路格拉段线路设计的主要特点及在设计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新方法、新思路,以期对其他类似铁路线路设计有一定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格拉段桥涵设计简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青藏铁路格拉段全长 114 2km ,多年冻土区长达 5 46km。全线桥梁长度近 160km ,涵洞近 2 0 0 0座。其中 ,多年冻土区桥梁长度达 12 0km。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 ,铁路的建设涉及“高原、冻土、环保”三大问题。简要介绍桥涵设计 ,基础类型以及桥涵结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格拉段通信工程建设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青藏线格拉段主要通信工程的系统构成及功能,简要介绍建设和维护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对青藏线通信工程回顾,为今后铁路通信工程建设和维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铁道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和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组成的国家验收委员会,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进行了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对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格拉段区间通过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组织的要求,旅客列车必须在白天发到。因此,此区段的列车运行图结构具有纵向按区间分段,横向按时间分带,客、货列车分时运行的特点。在对列车对数(或组对数)与列车交会次数、列车交会占用中间站数和区间数、及其对应区间最大列车运行图周期等因素相互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对数列车集中交会占用时间带的控制范围,分别推算出客、货列车最大行车量。计算结果表明:在预留3 h维修天窗的条件下,按站间闭塞普通运行图的客、货列车最大行车量分别为6对;按虚拟自动闭塞追踪运行图的客、货列车最大行车量分别为10对。以理论计算可能达到的最大客、货列车行车量为目标所铺画的模拟列车追踪运行图,其结果与理论推算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格拉段防雷接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雷击过电压保护面临高原和冻土两大难题。针对雷击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在分析格拉段雷暴活动情况及沿线高原冻土地区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铁路沿线防雷接地工程的实施办法。结合高原冻土地区的特点,探讨了格拉段防雷接地技术的新思路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格拉段北起格尔木,南至拉萨,全长1142km,其中青海省境内564km,西藏境内578km,平均海拔4000m以上。由于青藏铁路格拉段全线均处于鼠疫疫区,且喜玛拉雅旱獭携带鼠疫菌毒力较强等特点,给青藏铁路鼠疫防治工作及公司格拉段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6.
青藏铁路红梁河段沙害成因及防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铁路红梁河路段沙害严重,目前致灾机理尚不明确,防沙措施效果有限。为系统认识青藏铁路的沙害规律,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计算等方法,对红梁河路段的沙物质来源、风沙动力环境、防沙措施进行研究。发现红梁河路段沙物质主要来自铁路西侧沙山,颗粒组成以细沙为主;年起沙风以W和NNE两组风向为主,分别占全年总量的18.43%和17.21%,实际造成沙害的为W风;年输沙势为315.50VU,年合成输沙势为204.97VU,年方向变率指数为0.65,合成输沙方向为102.41°;在大风干燥季节(主要为1~3月),风吹扬沙物质自西向东搬运,遇到近似南北走向的铁路路基阻挡产生堆积而致灾。本文提出以阻(沙)、固(沙)为主,远阻近固(外阻内固),输导为辅的防沙模式,对类似地区防沙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铁道技术监督》2007,35(6):44-44
2007年5月30-31日,国家档案局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设项目进行了档案验收。验收组经听取汇报、现场检查、综合评议后同意青藏铁路格拉段竣工档案通过专项验收。  相似文献   

18.
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铁道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和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组成的国家验收委员会,对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进行了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对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9.
铁道部以铁建设函[2002]266号文发布了青藏铁路格拉段概算增列的费用项目和调整的费用标准:(1)高原地区工资补贴(含今后部批准的调整部分),按工费价差处理,列入概算十一章“其他费”项下。 (2)在《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铁建管[1998]115号)基础上,增列以下费用项目,列入概算十一章“其他费”项下。 ①卫生防疫保障费。 ②生态环境保护监察费。 ③高原生活物资运输补贴。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区域特点,在青藏铁路格拉段设计了桥梁下方通道、隧道上方通道和缓坡平交通道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33处。采用自动录像观测、定点观测和动态观测3种方法,以藏羚为主要观测对象,兼顾其他物种,以可可西里通道为主要观测地点进行观测。分析2004年至2007年的观测数据可知:可可西里通道使用率最高;藏羚利用通道进行迁徙的数量逐年增多,上迁时全部使用通道,回迁时通道的使用效率提升明显,2007年达到100%;藏羚在穿越铁路前徘徊和停留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铁路正式运营未引起通道使用率下降。说明:可可西里通道使用率高,藏羚等野生动物已逐步适应利用通道进行迁徙,铁路建设和运营未对沿线野生动物种群交流和繁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