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运工程》2008,(3):F0004
北京中科力爆炸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和自然人股东合资组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2.
学者风采     
雷啸霖教授,物理学家。1938年11月27日生于广西桂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山东大学物理系助教,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美国休斯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客座副教授,美国斯梯文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86- 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曾担任该所材料物理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主任。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3.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裂纹力学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珂  尹群  王自力  李良碧 《造船技术》2004,(5):24-27,30
本文在静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潜艇典型裂纹力学行为的研究和分析。利用MSC.Marc软件对不同爆炸冲击因子作用下,潜艇典型裂纹的扩展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集装箱化》2010,21(7):25-25
<正>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第7届理事会第1次会议日前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胡家伦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徐美华等领导出席会议。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林尊琪研究员当选为本届理事会理事长,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单位,社长、《集装箱化》主编袁林新编审当选为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5.
天津修船技术研究所于2005年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委托参与了我国首台宇宙线下中微子望远镜装置的研制工作,并于2006年4月成功运行,达到了定点观测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0,(2):101-101
<正>1月28日,中国船级社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无损检测新技术在18万吨散货船建造检验中的应用研究设备研制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和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的5  相似文献   

7.
《船艇》1987,(2)
申请号:85 1 05274申请日:85·7·5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东海研究所一种数字式温度计以热敏电阻作感温元件,采用电压-,频率变换电路克服热敏电阻的非线性缺点;通过调节电路中两只微调电容可替换不同参数的热敏电阻;利用自平衡电桥消除远距离测温  相似文献   

8.
《船艇》1986,(4)
中国科学院于1986年2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家“六五”攻关项目“爆炸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科研成果技术鉴定会。这项科研成果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兵器工业部庆阳化工厂、沈阳建筑机械厂共同研制的。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务院重大  相似文献   

9.
水下爆炸是毁伤舰船等水中航行器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水下爆炸对船舶毁伤效应的试验操作复杂,理论分析也难于进行,因此应用数值仿真手段研究水下爆炸对目标的毁伤效应具有实际意义。大中型船舶均采用双层船底结构,在给定的装药量的作用下双层船底结构的破坏程度就成为了一个关注的重要问题。采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软件AUTODYN-3D研究了薄板在水下非接触爆炸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并与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计算的合理有效。对舰船典型的双层船底结构建模,进行了水下爆炸对双层船底结构毁伤效应的数值仿真研究,给出不同的船底结构在水下爆炸作用下的响应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海上作战中,鱼雷等武器的接触爆炸是导致舰船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提升舰船的水下抗打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包括水下接触式保障载荷的特性分析、舰船防护结构的数学模型建立、舰船水下爆炸冲击的力学特性仿真等,对于改善舰船防护结构的设计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下爆炸可对舰船等水中结构造成严重毁伤,严重危及舰船的生命力和作战能力,是学术和工程界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水下爆炸载荷包括冲击波和气泡,其对水中结构造成不同模式的毁伤。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在水下爆炸载荷及其对水中结构的毁伤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该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迄今仍存在许多艰涩的力学难题有待攻克和解决。因此,从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水下爆炸载荷及其对舰船毁伤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展开的研究工作,旨在为水下爆炸与舰船毁伤、水下爆炸威力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下爆炸试验相似准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效慈 《船舶力学》2007,11(1):108-118
水下爆炸现象很复杂,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性的相似,哪怕做到一般船舶力学中的流体近似相似也相当困难.因此文献中有关水下爆炸相似律的描述就显得特别简单、笼统和模糊.文章首先对已经公认的一次冲击波的相似律作些解释,说明对一次冲击波的相似律也就是这些了,否则只能做原型试验,再对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的气泡脉冲相似律的选择作了推导,最后将水下爆炸相似律拓广到与结构耦合上去.  相似文献   

13.
《船艇》1989,(3)
据悉,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魏同贞领导的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佛松等人合作研制成功一种新型塑料电池。该电池的正极由与金属材料导电机制根  相似文献   

14.
舰船的结构强度是保障其航行安全性的关键,水下爆炸冲击会对舰船的船体结构产生冲击性载荷,但载荷超过舰船结构的弹塑性临界值时,就会对船体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造成沉没等。因此,世界各国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断研发新型舰船,提升舰船结构的抗水下爆炸冲击性能。本文首先分析水下爆炸冲击作用的特性,结合船体壳状结构的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舱段的弹塑性分析,有助于提高舰船结构的强度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5.
舰船在执行任务时,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敌方鱼雷、导弹等武器的打击,在水下的冲击场景主要有接触爆炸、非接触爆炸和自身冲击等,其冲击作用可能会造成船体结构的损伤,甚至造成舰船沉没等事故。因此,研究船体结构在水下冲击作用下的强度与力学响应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研究了水下冲击与爆炸理论,建立了水下冲击模型,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了船体的有限元建模、网格划分、冲击载荷施加与动态响应仿真。  相似文献   

16.
舰船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水上和水下两方面。其中,水下爆炸会对船体造成较大的冲击作用,引起船体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严重的可能导致船舶断裂等事故。本文针对舰船在水下爆炸冲击作用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等工具建立船体框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舰船结构的弹塑性冲击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和仿真。  相似文献   

17.
气泡运动与舰船设备冲击振动关系的试验验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水下爆炸和舰船动态响应的复杂性,对舰船水下爆炸动响应的认识的深刻程度主要来自试验现象和试验数据的分析.由于水下爆炸冲击波和二次压力波早已在水下爆炸试验测量中被发现,因此,在舰船和设备水下爆炸动响应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过程中只将药包水下爆炸的冲击波作为主要外力,有时也考虑二次压力波的作用.也有人在研究中发现,气泡的运动有时对于舰船设备的运动是重要的.作者于1995年在浮动冲击平台水下爆炸试验中发现"水下爆炸气泡膨胀产生的滞后流是使安装频率为数十赫兹的舰船设备产生冲击振动的主要能源".近年来,发表的水下爆炸气泡运动的研究文献增多,但是,基本没有涉及气泡运动与舰船设备冲击振动的关系.在2003年的圆筒模型水下爆炸试验研究中,作者从另一种角度,用更加简明有力的证据,验证了上述结论.显然,这一发现不仅对于建立正确的理论计算力学模型有重要作用,甚至对于舰船防护的研究乃至水中兵器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消息报导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今年创刊全国性工程科学学术刊物《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已经国家科委批准从1986年起正式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为季刊,主要刊载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船舶工程、水利工程、反应堆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部门有关物理模型、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试验技术新成果以及学科介绍、书刊资料介绍、研究简讯等文章。中文稿件和外文稿件同时刊登。该刊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力学系、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一系和十系,复旦大学应用力学系、浙江大学力学系、清华大学力学系,中山大学力学系、华中工学院力学系、中国科学院海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在水下爆炸载荷和随机风浪联合作用下,破损舰船运动及其倾覆概率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爆炸冲击波传播速度对战斗状态舰船的影响,推导出战斗状态下舰船横摇幅度加剧程度,得到水下爆炸载荷的倾侧力矩,并研究稳定航行中舰船的航速与绝对风速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力学建立破损舰船的横摇运动方程,得出随机风浪对航行中舰船的扰动力矩,基于现有的倾覆准则,计算出水下爆炸载荷和随机风浪联合作用下破损舰船的倾覆概率。通过实验,对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误差值进行对比。与传统计算方法相比,该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误差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0.
油气水的高效分离是陆上和海上油田在油气生产、输送、存储中关注的问题,复合式分离方法是近期的发展方向."十五"期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中列入了该研究课题.本文回顾了自2001年开始的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新型复合式分离器研制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进展.首先通过文献总结、专利调研和国内现场考察,提出了集重力、离心、膨胀于一体的复合式分离方法,采用以实验为主,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路线.2003年力学所建成了模拟油气水分离的实验装置.2004年对离心和重力膨胀的关键部件--螺旋管、梯型管等进行了不同粘度、不同流速、不同油水配比条件下的油水分离实验.得到了螺旋管回转半径、开孔数量、孔径、方向,T型管垂直管的高度、数量、管径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配合直管和螺旋管的数值模拟,得到了上述重要分离部件的设计准则,然后按工业使用分离器处理量的1/10缩尺比例,2005年设计制造了高效的复合式油水分离器.3月底,长4.5m、宽2.2m、高2.5m,全部由不锈钢制成的样机在力学所安装完毕.在粘度1~1500Mpa s,油水混合液流速变化范围为0.2~1.5m/s,油水配比为10%~90%范围内进行了分离器的实验室样机试验,达到了分离后油中含水率小于1%的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将设计全尺寸的复合式分离器,用于陆上油田工业现场试验以考核它的最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