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大客流换乘疏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换乘设备设施、换乘乘客特性和运营组织方案3个方面分析了对大客流换乘疏散的影响。最后,以某地铁换乘站为例,针对列车不同的到达时间间隔对换乘疏散的影响进行仿真研究,并对大客流换乘疏散组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北京地铁某典型十字换乘站火灾烟气运动的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换乘站内发生火灾时烟气发展和蔓延的动态过程,探讨了反映流动与发展特性的温度场、速度场、能见度等分布规律,进而为制定防排烟方案及疏散方案提供参考。计算结果表明:地铁换乘站内发生火灾时,送排风系统可及时有效控制烟气的扩散,并且保证楼梯口向下的风速,阻止烟气向人员逃生路线扩散,有利于乘客逃生和火灾救援,烟气并未向另一车站蔓延,该车站如果发生火灾不会影响到另一站台的运营,说明车站的烟控系统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北京地铁某典型十字换乘站火灾烟气运动的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换乘站内发生火灾时烟气发展和蔓延的动态过程,探讨了反映流动与发展特性的温度场、速度场、能见度等分布规律,进而为制定防排烟方案及疏散方案提供参考.计算结果表明:地铁换乘站内发生火灾时,送排风系统可及时有效控制烟气的扩散,并且保证楼梯口向下的风速,阻止烟气向人员逃生路线扩散,有利于乘客逃生和火灾救援,烟气并未向另一车站蔓延,该车站如果发生火灾不会影响到另一站台的运营,说明车站的烟控系统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铁运营网络化需求,对换乘车站设施设备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力模型,利用Any Logic软件对突发事件人员疏散进行建模仿真,计算高峰状态下,行人疏散所需时间,查找各疏散通道仿真时间,并进行二次优化,寻求人员疏散最短时间,进一步提高地铁运营企业突发事件应对的可控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铁换乘站换乘方式适配性评价难题,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并构建设施平均密度、能力饱和度、平均疏散时间等量化评价指标,以典型十字换乘站——沈阳地铁青年大街站为例,重点分析换乘方式能力适配性问题。通过车站客流仿真及指标计算评价,发现站台能力不足及换乘设施客流冲突等问题突出。因此,从行车组织及车站结构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其中压缩行车间隔仅能提升车站运能,但难以解决换乘节点客流冲击问题;而优化车站结构仅能减缓换乘设施压力,若同时实施,则能彻底解决能力不足和冲击性问题。建议大客流换乘站不采用十字节点换乘,应结合工程条件优先考虑T型或L型换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行人设施布局方案快速生成方法的技术流程;详细阐述了该方法 4个模块(初始准备、初始方案生成、方案修改和行人设施空间)数据文件更新的内容及实现方式,其关键是基于BIM技术,利用坐标和角度这2个主要方位参数,完成行人设施布局方案的快速生成。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采用这种行人设施布局方案快速生成方法,不仅能提高方案生成的质量,而且还能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人员疏散行为模拟分析软件(Pathfinder),假设采取封闭式管理的南宁火车站候车区域出现紧急情况时,4种应对模式下对密集人员进行疏散时相关的疏散通道宽度、出口数量是否足够进行可靠的科学分析,以便采取对策引导人流按预定路线疏散,杜绝人员伤亡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8.
火灾是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影响最为严重的事故之一,科学合理的安全疏散方案是突发火灾时确保乘客出行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地铁车站火灾疏散方案中的疏散路线难以根据火场情况动态调整。针对地铁车站疏散路径固定单一的弊端,基于地铁车站内的监控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人员分布信息和火灾发生位置,建立空间拓扑模型,利用改进的蚁群算法规划出耗时最短且转弯次数较少的疏散路线,实现站内乘客更科学高效的疏散,最后通过3个场景的案例应用验证本文所提疏散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和提高地铁车站通过设施的疏散能力,保证乘客的运行安全,在分析地铁车站行人流运动特性的基础上,利用GEM(generalized expansion method)算法,求解地铁车站乘客疏散模型,通过计算得到车站疏散设施的拥堵概率、吞吐量等指标,给出地铁车站疏散能力的瓶颈点。以西直门地铁站为案例,证明将GEM算法应用于解决地铁车站人员疏散问题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进站线路疏散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地铁设计防火标准》第5章给出了车站安全疏散计算方法,要求站台疏散设施能保证乘客在4min内撤离站台,6min内抵达站厅或安全区域。该标准提供了撤离站台的时间计算公式及疏散控制原则。结合国内外规范中关于疏散计算的要求,分析其疏散理论和计算方法,探讨乘客疏散全过程疏散时间计算方法。在进行车站安全疏散计算时,提出如下建议:乘客撤离站台时间应以《地铁设计防火标准》为准;撤离至安全区的时间可按抵达安全区最长疏散路径分段步行总时间与乘客在楼梯、扶梯、闸机、通道等疏散设施处的滞留时间之和进行验算,超过3层或疏散路线通过多个楼层等复杂工况,建议在静态计算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疏散模拟进行分析研究;当列车发生火灾时建议验算疏散乘客通过车门到站台的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1.
分析杭州地铁换乘站凤起路与火车东站站点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客流拥堵情况,设计现场观测布点方案,通过对闸口、换乘通道、扶梯口等节点处乘客行为特征关键数据的现场视频采集和观测统计,定量地给出地铁凤起路换乘站点的安全隐患:约19%低头看手机的乘客会降低客流速度,并会造成拥堵或诱发潜在安全风险;仅16.4%的乘客自愿走扶梯,大...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铁复八线循环冷却水系统改造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北京地铁复八线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的问题,以国贸站为试点,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而系统地提出该站的改造方案,对地铁车站循环冷却水的系统模式、循环冷却水处理方法、优化和重新设计机组自动冲洗方案、变频技术在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应用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达到节水节电、减小系统运行噪音、降低运行费用、方便运行管理、保证系统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介绍蒙特利尔地铁系统的建设背景,然后从现有线路和线路延伸规划两个方面描述线网的总体情况,并对蒙特利尔地铁的车站设计、车辆及运营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蒙特利尔地铁车站设计和运营组织的独特之处,最后总结归纳出蒙特利尔地铁所具有的地铁车站艺术设计、多种票制和多种交通衔接等优点及其对国内地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换乘客流冲突点和进出闸乘客冲突点特征,构建了一种通道换乘站车站服务水平分级评价标准。通过行人仿真技术进行客流模拟,并对南宁轨道交通金湖广场站换乘通道的原始方案进行服务水平评估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双路径模式下的客流组织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分离换乘客流,减少客流冲突点,提高换乘通道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铁16号线稻香湖站配套的地下结构紧邻地铁车站北侧布置,并与车站北侧共用围护桩。由于两结构之间设置人防门和行人通道,需要截除共用围护桩。原设计的配套地下结构建造工序安排将会对地铁车站运营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到对地铁车站运营产生影响的工序主要是共用围护桩的截除,提出的方案是:先完成配套地下结构的负二层结构浇筑,然后将负一层结构划分为3个建造单元,每个单元分别采用不同的建造方案。施工关键工况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分单元建造方案对配套地下结构中板受力状态等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围护桩的变形监测结果也表明分单元建造方案能够满足围护桩的安全要求。该配套地下结构建造方案已成功实施,为今后地铁车站配套地下结构建造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突发事件下缩短安全疏散时间的措施。阐述了静态引导和动态引导的概念。结合突发事件下乘客的心理反应,分析静态引导、动态引导在人员疏散过程中的作用。利用仿真软件对车站人员疏散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并给出了改进地铁车站人员疏散工作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逐渐成网,地铁车站日渐拥挤,为了制定科学有效的紧急疏散方案,有必要预先找到车站瓶颈点。基于时间可靠度函数模拟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路径选择行为,在此基础上引入M//G/C/C排队模型对车站排队系统各个服务台进行排队性能指标计算,找出潜在瓶颈点。以广州地铁3号线岗顶站为例,结合车站硬件设施尺寸数量,模拟计算最恶劣情况下乘客疏散过程,找到3处潜在瓶颈点,测算结果与实际观测情况相符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晚点情况下地铁列车间隔的实时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地铁列车站停时间意外延长所导致的出站晚点情况,讨论晚点列车对于后继列车在“列车间隔”与“运行能耗”两方面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晚点情况下配备移动闭塞信号系统的地铁列车间隔的实时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