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船舶航行安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为对船舶通航环境的风险等级进行定量评价并简化计算过程,改进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确定5个虚拟评价对象,称之为标准评价对象,作为不同通航风险等级的代表。选取某段航道作为评价实例,对其进行通航环境风险评价,通过改进的熵权TOPSIS模型,以风险贴近度为依据,得出该航道通航环境风险等级量化值,并与熵权物元模型的评价结果相比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按照船舶类型对全国523家航运公司进行分类,利用可扩展的熵权物元方法建立评价模型,运用多个尺度为不同种类的航运公司建立不同的排行榜。以5家散货船公司为例,利用建立的熵权物元模型对各航运公司的安全管理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将全部的评价结果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发给海事局和航运公司船舶管理人员,经过专家评议,证明该模型准确、可行,可用来进行航运公司安全管理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客观、定量评价不同航道引航环境风险状况,并确定其风险等级,以航道通航环境为评价主体,增添反映被引船舶状况的客观量化指标,构建航道引航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熵权物元模型对其进行评价。根据待评价航道引航环境的风险特征和评价需求,使用Visual C++6.0开发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风险评价软件,为引航作业和海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在实例验证中,选取长江江苏段某4段航道,根据航道引航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其指标客观量化值,通过熵权物元模型处理得到其引航环境的风险等级。为对客观量化的评价结果进行检验,邀请20位引航员根据定性的评价标准确定4段航道的指标主观定性分数,通过风险评价软件对4段航道的引航环境风险状况进行重新评价,对比分析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软件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外籍液货船进出上海新港水域及靠离泊过程中各个操作环节进行风险量化识别,运用信息论中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物元可拓模型描述信息无序化程度,从而尽量客观地描绘船舶航行的整体动态风险,通过对2013至2017年间该水域液货船艘次样本进行统计并评估,得出过程风险的基本特征,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托电子海图平台,根据船舶航行计划利用智能编排方法对未来的交通流进行动态推演,智能判断交通冲突和交通风险,将港口船舶生产作业计划转化为可执行的船舶航行计划,形成船舶进出港时刻表,提高了交通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识别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MASS)的航行风险,构建VBPO-HSET航行风险识别模型,其中VBPO代表航行计划、靠离泊作业、进出港航行和开阔水域航行等4个航行阶段,HSET代表人因、船舶、科技和环境等4类风险。基于该模型通过文献查阅与专家访谈等信息,共识别出MASS航行相关的风险因素66个。以自动化水平III类MASS为研究对象,专家访谈结果表明:开阔水域航行阶段是III类MASS航行高风险阶段,人因是影响III类海上自主船舶的主要因素类型。  相似文献   

7.
船舶在能见度不良下的海域航行时,由于能见度带来的不确定性,给船舶航行造成了不可预料的风险。为确定能见度不良时船舶航行的风险性,以确保船舶航行安全,文中构建了船舶航行的风险评价体系,确定权重,结合模糊分析法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最后,该篇文章应用此模型对实际情况下能见度不良时船舶航行风险进行了评价,由结果显示,能见度不良时船舶航行的风险性评价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舟山中部港域岛礁众多、船舶通航密度较大、能见度不良等使得进出港口水域环境复杂,水域船舶进出港航行风险增大。基于此,从能见度不良时的港口管理规定、水域地理环境、航行风险、航行安全影响因素以及安全航行措施等方面对船舶进出中部港域安全航行进行探讨,从而为水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上海港作为世界性贸易枢纽港,每天自外海进出长江沿岸及黄浦江各港区码头的船舶众多,由于受当地不规则半日潮的影响,为保证最大程度利用当地高潮潮高,船舶进出港时机通常选择在当地高潮前后3小时左右;对大、中型船舶而言,进出港的主航道有长江口深水航道、外高桥航道、黄浦江航道及宝山南、北航道等,辅助航道有(南水道)南槽航道等;为建立良好的航行秩序以降低航行风险和避免碰撞,VTS对船舶通航密度、航行速度及船舶间追越行为等进行了适度的管理和控制;因此,通常情况下船舶进出港口时体现为按序编队航行。本文分析了船舶编队尾随航行时产生的一些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型深吃水船舶进出港的通航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此文以厦门港为例,分析了大型深吃水船舶进出港的主要风险因素,并从富余水深、航行计划、交通流管理、船舶操作、VTS服务和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通航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鉴于超大型船舶在受限水域航行风险评价不确定性的特点,运用证据理论建立了超大型船舶受限水域航行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价模型,并将其运用在RAMBLER CHANNEL评价中,运用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进行了超大型船舶在RAMBLER CHANNEL模拟航行操纵试验,结果表明评价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基于船舶AIS数据进行挖掘和统计分析,考虑船舶吃水及水位变化对航行搁浅风险的影响,建立了船舶航行搁浅风险预警模型,以为船舶动态监控及行为预警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有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沽沙航道自然条件、航道状况及进出港船型需求,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航道环境风险,利用船舶操纵模拟器模拟船舶在航道中航行得出船舶操纵风险,从而得到船舶单双向通航的综合风险,进而得到大沽沙航道单双向通航的控制条件,对即将开通的10万吨级大沽沙航道的通航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使LNG船舶进出曹妃甸港区方案达到最优,通过对港区自然环境和通航环境的了解,比较LNG船舶进出港航线的不同方案,得出其进出港航线的最佳方案,并对最佳进出港方案提出船舶操纵建议,尽可能确保船舶在进出港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5.
2017年3月22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文件《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关于实施内河航行船舶进出港报告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至此内河航行船舶进出港签证制度正式取消,改为船舶进出港报告制度。实施船舶报告制,免除了船舶进出港审批环节,极大的降低了船舶运营成本,同时也给海事监管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船舶签证和报告制的区别,取消船舶签证的影响以及结合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的海事一线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模糊集和熵权法开展船舶耐波性综合评价,建立基于横摇、纵摇、垂荡、砰击、甲板上浪、螺旋桨出水和船艏垂向加速度的船舶耐波性综合评价体系,系统阐述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该模型结合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的各自特点,依据输入指标的数据矩阵提取备选方案中的有效隐含信息,并反映评价对象所处的背景条件和评价者的意图,其综合权重的确定过程全面且成熟。以30组样本数据为输入,对某油船在不同航行状态下的耐波性能开展评价分析,研究表明,模糊集和熵权法在船舶耐波性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根据潍坊港的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和冬季海冰的特点,结合12#-14#泊位建设参数,提出了船舶进出港航行的航法和注意事项,以及船舶靠离泊作业时的要点,希望可以为初次靠泊潍坊港中港区的船舶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和建议,尽可能规避航行和靠离泊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高船舶安全航行和作业的意识,保障船舶和港口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事》2013,(2):I0046-I004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海事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海事局,各直属海事局:为规范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查验和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签证等船舶进出港许可业务代理行为,强化代理人(包括代理机构和个人代理)的守法经营意识和责任意识,维护水上安全形势稳定,更好地服务航运经济发展,现就船舶进出港许可业务代理诚信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深入调查研究海事主管部门和港航企业对海冰预警产品需求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灾害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和技术,建立可用于中国北方海域冰区航行船舶的风险预评估模型。使用ENVI软件对NASA的海冰卫星遥感实况和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海冰预报信息进行再处理,提取有关海冰密集度和厚度信息作为风险评估的背景场,进而提出冰区航行船舶风险状况动态评估预警系统的设计方案。仿真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动态、直观、有效地给出我国北方海域冰区航行船舶未来的风险状况,可作为保障船舶冰区航行安全的辅助决策产品,供海事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和港口生产调度部门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港口》2018,(4):62-63
从交通运输部获悉,4月3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印发《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报告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自今年4月至10月底,针对中国籍国内航行船舶,开展为期7个月的船舶进出港报告专项整治行动。据介绍,行动要实行进出港报告网上信息核查率100%、现场监督进出港报告检查率100%和严重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率100%,以进一步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巩固“放管服”改革成果,确保涉及船舶进出港报告的违法行为得到明显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