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流信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2004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可达38万亿元,增幅在30%左右.社会物流增加值增长84%左右。物流业呈现发展速度加快,企业成长加速,市场竞争加剧,基础工作加强.政府推动力度加大等五大特点。2004年.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与物流相关的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2.
丁力 《海运情报》2007,(6):10-10
印度对外贸易近年迅速扩大,以金额计,2002—2004年度的3年间出口均比上年增长20%,进口也分别增长20%-37%.  相似文献   

3.
一、集装箱运量和港口吞吐量 据德鲁里估计,2005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为3.994亿TEU,比2004年增长10.1%(见表1)。其中东欧集装箱吞吐量比2004年增长38.9%,增幅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此外,中东、远东、南亚、南美和北欧的集装箱吞吐量都有两位数增长,但大洋洲仅增长3%,东南亚的增幅也只有5.7%。作为全球集装箱贸易的主要生成地,远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仍然没有动摇,但各国增速差异明显,如中国内地的集装箱吞吐量比2004年增长24%,而韩国和日本的增幅分别只有5.6%和2.5%。  相似文献   

4.
2003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以及世界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海运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世界航运市场呈现“盛世”景象。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驱动全球航运需求的主要动力来源。受此带动,2004年海运市场持续旺盛,中国航运人迎来又一丰收  相似文献   

5.
2003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以及世界贸易自由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海运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世界航运市场呈现"盛世"景象.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驱动全球航运需求的主要动力来源.受此带动,2004年海运市场持续旺盛,中国航运人迎来又一丰收年.  相似文献   

6.
《集装箱化》2004,(12):55-56
2004年1月~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2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8%,这意味着我国对外贸易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即将迈上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的新台阶,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位有望升至第3位。特别是2004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也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服务贸易逆差回落,改变了近年来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说明中国服务业对外竞争力在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水路交通货运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我国水路交通完成货运量27.3亿吨、周转量62200亿吨公里,分别比2006年增长9.7%和12.1%。2007年全国港口吞吐量达到约62.9亿吨,增长13%,其中沿海港口达到39.7亿吨,增长12.5%,集装箱吞吐量1.14亿TEU增长21.5%。回顾2007年水路货运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的一年。在经济方面,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上年增长10.7%,远远超过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7%的增长率。在贸易方面,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6万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24%。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已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水路交通货运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我国水路交通完成货运量27.3亿吨、周转量62200亿吨公里,分别比2006年增长9.7%和12.1%。2007年全国港口吞吐量达到约62.9亿吨,增长13%,其中沿海港口达到39.7亿吨,增长12.5%,集装箱吞吐量1.14亿TEU增长21.5%。回顾2007年水路货运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内在活力较强,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些行业经济结构得到合理有效调整,保障了国内生产总值取得9.5%的较高增长。国际贸易走势依然较强,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450亿美元,同比增长232%。煤炭、矿石运输需求继续上升。国民经济各重点行业仍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增幅比2004年有所下降。中国经济正在按照中央今年确定的宏观经济工作目标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翔 《集装箱化》2008,19(10):1-4
1 我国市场迅速增长,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集装箱货源生成地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随着全球产业分工、制造业转移,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海关统计显示,2002--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率,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其中出口跃居世界第2位。经贸强势推动我国班轮运输市场快速崛起,2007年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TEU,达到1.12亿TEU,比上年增长22%,接近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1/4(见图1)。  相似文献   

12.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长江航运的快速增长点:2007年,长江干线完成水路集装箱运输量315.4万TEU,比上年增长75.1%;长江干线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56.55万TEU,比上年增长37.5%。2008年1—6月,长江干线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4万TEU,同比增长31.6%: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远洋航务》2007,(6):78-78
Fearnleys报道,日本的对外贸易量2005年下降31.4%,2006年重新增长16.4%.2007年3月增长量特别高,达到73.9%,为138亿美元。日元下跌支持了日本外贸增长,特别是汽车的出口强劲,表现最为出色。日本从中国的进口逐年都以13%的增长量发展。日本在2006财政年度(在3月底结束)内,对中国的出口增长21%,比日本对美国出口增长速度高出一倍。这反映了中国对日本产品有很高的需求。因此,2006年对中国出口重现2004年出超的局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经济正在重新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远洋航务》2007,(7):94-94
Fearnleys报道,日本的对外贸易量2005年下降31.4%,2006年重新增长16.4%.2007年3月增长量特别高,达到73.9%,为138亿美元。日元下跌支持了日本外贸增长,特别是汽车的出口强劲,表现最为出色。日本从中国的进口逐年都以13%的增长量发展。日本在2006财政年度(在3月底结束)内,对中国的出口增长21%,比日本对美国出口增长速度高出一倍。这反映了中国对日本产品有很高的需求。因此,2006年对中国出口重现2004年出超的局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经济正在重新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15.
<正>成就1.港口生产全面大幅度增长港口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我国港口生产完成的实绩情况,是反映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寒暑表。2004年,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态势下,全球经济平均增速约为5%,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下,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增长率超过9%。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1000多亿美元,增长了35%以上。航运市场繁  相似文献   

16.
李六 《中国水运》2003,(4):13-13
中小航运企业作为我国远洋运输的有力补充,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从90年代开始,无论是在中日航线,还是在东南亚航线,绝大部分企业都出现了收入下降或亏损现象.  相似文献   

17.
江南 《海运情报》2005,(9):33-33,35
一、汉堡。2004年汉堡港货习吞吐量比上年增长7.7%,达到1.145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0万TEU。比上年增长14.1%;件杂货270万吨,比上年增长2.8%;干散货3780万吨,比上年下降4.1%;液货1220万吨,比上年增长5.5%。据德国不来梅航运经济和物流研究所(ISL)预测,到2015年,汉堡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将分别达到2.22亿吨和1800万TEU。为加快港口建设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吞吐量。汉堡市议会于今年2月初批准了一项金额高达2.62亿欧元的港口特别投资计划(SIP)。这样,加上此前中期财政其他装卸设备。  相似文献   

18.
我国钢铁、石化、电气、汽车等主要工业行业走势强劲。特别是占全国GDP近20%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呈裂变式发展,将带动沿江、电力、建材、化工、汽车等产业的需求增长。受国际、国内经济利好形势的影响,2004年,国内航运包括长江航运将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9.
徐路 《海运情报》2004,(3):15-16
在中国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海丰航运(SITC)继中国远洋、中国海运后快速崛起,2002年的集装箱运输量比上年增长33%,达到40万TEU.已成长为中国航线上数一数二的船公司。  相似文献   

20.
王传成 《集装箱化》2008,19(8):30-33
0 引言 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面良好,全球贸易继续保持平缓增长的发展趋势。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4.9%,高于上年的3.8%;我国经济增长11.4%,外贸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增长23.5%。2007年夏季爆发的美国次贷市场危机逐渐波及到主要发达囝家经济体,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大。新兴市场地区受中国因素和消费需求因素的强烈驱动实现快速增长,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2007年美国经济放缓对我国出口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