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通过白车身模态分析、Trimbody车身模态分析、声腔模态分析、噪声传递函数分析等CAE分析改进越野车车内噪声的方法,与实车试验结果对比,二者在低频范围内问题频率点基本一致。通过仿真方法确定了噪声产生的原因,找到问题频率下车身板件振动较大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达到降低车内噪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车室声腔声学系统建模方法和声固耦合系统有限元方程式的基础上,针对某轿车建立了车室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对白车身结构,车内声腔结构以及声固耦合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并通过对耦合前后模型的模态对比,得到了对车身振动以及噪声影响最大的频率段。同时通过模拟实验条件对声固耦合模型施加正弦激励,得到车内噪声声压场分布,从而为以后车内NVH性能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车辆在粗糙路面上行驶时,底盘零件的弹性模态与轮胎模态或者车身声腔模态耦合,极易产生100~300 Hz的低频轰鸣,从而降低整车的NVH品质。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路面激励到车内噪声的所有传递路径,利用工况传递路径方法分析出对车内低频轰鸣贡献最大的关键路径;通过模态试验找到了路径上的模态原件并测试了路径与车身安装点的动刚度。根据分析结果给出改进方案,并在实车上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改善后的车内低频轰鸣峰值降低了约9 d B,改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小型纯电汽车怠速开空调时存在轰鸣声问题,运用频谱相关性分析、振动噪声源传递路径分析、CAE仿真分析等手段,找到了车内产生轰鸣声的原因,是由于开空调后压缩机在3800rpm,频率在63Hz附近振动较大,通过电驱动力总成后悬置Z向传递至车身与车内声腔模态耦合,产生轰鸣声;最后牺牲空调系统制冷性能,通过降低压缩机最高转速至3400rpm,使压缩机激励转速与整车声腔模态解耦,最终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5.
车内耦合声场振动噪声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了轿车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车室声腔声学有限元模型,以及声固耦合模型;进行了车身结构模态分析、车室声腔声学模态分析和耦合声场模态分析.研究了声固耦合系统在发动机和路面激励作用下的车内声学响应,预测了车内振动噪声并分析了车身各板件的声学贡献.据此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得到了较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6.
NVH性能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某SUV车型加速过程中在发动机转速为2600 r/min时存在明显轰鸣声,严重影响车内乘员舒适性。通过道路上车内噪声的测试与分析、模态分析、CAE分析等方法对轰鸣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确定该轰鸣声是由车身风挡横梁下板的局部结构振动和空腔声学模态耦合引起的。通过提高车身风挡横梁下板局部刚度改变结构振动的固有频率,避免了风挡横梁下板振动与声腔模态耦合。对风挡横梁下板进行局部改进后,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车内轰鸣声得到明显改善,噪声降低5d B(A)左右。  相似文献   

7.
按照"源-路径-响应"的NVH控制分析方法,分析了怠速车内轰鸣音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逐步对"源"、"路径"、"响应"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问题车"源"的振动噪声与商品车一致,"路径"传递比商品车差,但其不是主因,客户对"响应"本体做了结构更改,导致前围顶盖怠速共振且与改变的车内声腔模态发生声固耦合,加剧了轰鸣音。结合客户车辆现状,只能通过增加前顶盖横梁、增加补强材来提高前顶盖局部模态,避免共振,改进后期验证效果较好,满足客户诉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某轻卡TB车身有限元模型以及乘员舱声腔模型,对模型进行噪声传递函数(NTF)分析计算,测得扭杆左、右支撑点Z向激励引起的声压值均超过目标值65dB。通过对地板部件进行优化改进后,再次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优化后的扭杆左、右支撑点Z向激励引起的噪声明显降低,从而提高了整车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乘用车结构声腔耦合系统的振型耦合机理,并介绍了其在车内噪声控制中的应用.建立了结构声腔耦合系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车内噪声传函,发现50 Hz处有一明显峰值.为分析该峰值产生的原因,采用数值方法计算了耦合系统的振型耦合系数(MSCC),发现该峰值主要是由于第1阶声腔模态和第15阶结构模态耦合产生的.基于上述分析...  相似文献   

10.
某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车型工装样车在光滑沥青路面上行驶时,3挡全油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在2 700 r/min时驾驶员内耳主观评价轰鸣严重,试验测试结果显示该工况下声压响应曲线存在峰值,且二阶响应为主导。整车加速仿真分析在2 730 r/min存在对应峰值,通过传递路径及模态贡献量分析确定后背门中部拍合模态与车身声腔二阶模态耦合是引起加速轰鸣的主要原因。对后背门模态进行改进,使其与声腔模态避频,后背门模态为单体模态和实车安装状态,首先对单体约束模态进行改进,寻找优化方案,然后在整车状态进行验证,确定出有效合理方案,最后经实车测试该轰鸣峰值降低3~4 dB,满足既定的目标线要求,主观评价可接受。运用后背门子系统约束模态优化解决整车加速轰鸣的思路,对类似的实车问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辉 《客车技术》2010,(3):21-24
汽车噪声(车内和车外)水平不仅是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同时也是衡量汽车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国家法规对要求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汽车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汽车设计者来说,对汽车的噪声源进行识别和对其噪声水平及品质进行改善,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针对车外噪声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来识别关键噪声源,为下一步的噪声品质优化提供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JS6128H型客车车内低噪声设计措施,并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材料、工艺、结构等改进来达到降噪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隧道噪声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影响行车环境的隧道噪声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现场测量的大量隧道噪声调查结果,对隧道内噪声的来源及隧道内噪声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隧道内车内噪声与隧道外车内噪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隧道内噪声比隧道外高很多,隧道内车内噪声比隧道外车内噪声也高很多。通过理论公式对隧道内衬吸声材料的降噪效果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内衬吸声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隧道噪声。最后提出了对隧道内路面结构选择的一些建议,尤其是两种低噪声路面OGFC和SMA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华夏 《公路》2021,(2):291-296
噪声地图是一种通过声压级分布来体现特定区域或点位噪声强度的声学仿真技术,一般用于医院、学校等特殊声功能区的噪声监测与控制。基于江苏盐靖高速K166段的噪声状况,本研究首次将噪声地图应用于高速公路交通噪声防治方案的设计,通过一般敏感点监测、噪声衰减断面监测及24h连续监测等3种监测方法对该路段进行了系统的环境噪声质量监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噪声地图仿真模型并提出了降噪方案。  相似文献   

15.
某轻卡车型在开发过程中,发现在高速行驶时车内有明显的嗡嗡声,尤其在4、5挡车速60?90 km/h时感受最明显,严重影响主观感受。经过一系列振动噪声测试,通过滤波、回放、阶次分析等试验方法,最终明确该异音是由于主减速器与传动轴的啮合所产生的。通过对齿轮修型调整主减速器与传动轴啮合齿的间隙,最终问题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大型设备进入人们的视野,但随之而来的噪声污染却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现以地下工程施工工序为主线,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地下工程施工现场常见的噪声源,利用噪声控制原理主要从减弱噪声源、阻断传播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噪声控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效果分析,为城市市区施工噪声污染控制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进气噪声的产生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赫姆霍兹谐振消声器的设计原理,设计了适合某车型的谐振腔,降低了进气噪声的声压级。消声降噪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基于声强试验法的柴油机噪声源识别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RAS声强测试仪器,对高压共轨柴油机的燃油泵、风扇、排气侧、摇臂侧盖面建立225个测量网格,对怠速、最大扭矩、标定及其他工况的噪声进行测量.将所得数据用STARAcoustics声强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柴油机各个测量表面的声强矢量、等声强和声功率分布.提出噪声源分比率概念,并对柴油机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微型客车噪声表现及实际解决方法,通过一新动力匹配开发项目,阐述了应用噪声控制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实车内部噪声难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某大型客车车内外噪声测试,结合噪声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在原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有效降低车内外噪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