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严寒地区对于供热采暖系统依赖性较大,而其中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供热,以部分满足日常采暖需求。鉴于太阳能供热系统在严寒地区使用水作为集热循环介质时存在冻胀和管道损伤的隐患,同时,为了给太阳能供热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并给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数据理论支撑,文章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对采用了55%质量浓度的乙二醇防冻液的太阳能供热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利用TRNSYS软件构建该系统的仿真模型,并将长春地区的气象参数等作为外部文件输入,得到并分析了系统运行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乙二醇防冻液的太阳能供热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太阳能保证率可达30%以上,集热器热效率可以稳定在65%左右;节能环保方面,以所选建筑——长、宽、高分别为25 m、20 m、3 m为例,系统在整个采暖季可节能250.02 GJ,节能性和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入,供热方式由粗放式改为按热负荷的需求供热.文中通过对石家庄市某热力站和室外管网改造前后的用电量对比,使供热企业认识到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一些不符合节能要求的系统进行改造,同时安装自控系统才能达到降低供热成本,提高供热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2020年2月,印度太阳能公司(SECl)发起招标,以建设5GW全天候供电(RTC)可再生能源项目。如必要,还将建设燃煤火电项目,以确保年供电量至少达到80%。项目通过电子招标和反向拍卖方式进行招标。据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包括太阳能,风电,小型水电或其组合。可再生能源组合类型以及储能系统(ESS)的选择权应由开发商决定。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一般远离市区、城镇,不便接入市政集中供热系统,须独立设置供热与制冷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项先进的空调技术,利用大地温度相对恒定的特性,解决了冬季采暖、夏季制冷问题,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采用锅炉(煤、油、电)供暖+分体空调制冷方式相比较,系统简单,运行费用低,降低能耗,不污染环境,节能、环保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隧道相变蓄冷降温技术是绿色、环保、节能和可持续的新技术,可克服高岩温隧道传统降温方法的局限性,助力国家早日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总结能源隧道、相变蓄冷材料、相变储能结构、基于隧道衬砌换热器储能的相变板研究现状以及相变材料在隧道和地下工程降温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旨在加快隧道相变蓄冷降温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研究表明:(1)能源隧道可实现高效利用浅层地热能,隧道衬砌换热器可以提取足够的浅层地热能用于相变储能结构蓄能;(2)固-液相变蓄冷材料应用广泛,建议优先选择和调配高导热性、高潜热、相变温度合适和稳定性好的复合固-液相变蓄冷材料用于实际工程;(3)改变管型布局,添加鳍片结构,设计不同几何外型的相变储能结构等方法可优化和提升相变储能结构的传热性能;(4)利用隧道衬砌换热器给相变板储存冷量是可行的,增强相变材料导热性,提高相变温度和围岩温度的温差,以及增加隧道衬砌换热器长度均可提高相变板储能效率;(5)相变材料在隧道和其他地下工程(如避难硐室)降温中的研究与应用表明相变材料用于隧道降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现行照明质量标准和照明评价方法的研究分析,以及对现有照明光源、隧道内装材料和西南山区隧道照明技术现状的调研,开展了基于反光蓄光理念的隧道室内模拟试验、实体隧道试验和现场试验等一系列隧道照明节能试验,对隧道节能照明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隧道侧壁采用反光蓄光材料可提高路面照明质量,当墙面反射率达到70%时路面照度至少可以提高10%,为隧道节能照明开辟了新的途径;(2)结合等效照明理念,利用光反射作用降低照明系统的负荷,引入人眼视觉功效作为隧道内行车安全的评价指标,对完善照明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3)系统研究了反光材料与常用光源的匹配问题,评价了反光材料隧道照明环境下的使用性能,为反光蓄光材料在隧道照明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作为冷热源,通过土壤换热器进行能量转换,替代了传统的煤、油、电等供热、制冷方式,其技术先进、成熟。本项目通过在山西省太佳高速公路上部分服务站区中的应用,经过比较,比传统空调系统节能40%左右,且无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污染,可达到零排放。  相似文献   

8.
新型蓄能发光材料的使用可为公路隧道节能照明、安全行车和空气环境的改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文章分别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和高温交联催化合成法制备两种新型蓄能发光材料,并进行了新型蓄能发光材料增光增亮、提高小物体可视距离以及负氧离子释放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采用高温固相法和高温交联催化法制备的新型蓄能发光材料增光率分别为33.43%和4.28%,平均提高小物体可视距离分别为33.7 m和5.9 m,负氧离子释放量分别为1 084.4个/cm~3和137.4个/cm~3。新型蓄能发光材料更适合于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利用效率低,这个问题一直影响和阻碍着太阳能技术的普及。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太阳跟踪调节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该系统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新型太阳位置判断方式,可有效跟踪太阳位置,另外,其体积小,价格低廉,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出于隧道施工与运营期的环保和安全性考虑,本文对城市隧道采用温拌、阻燃特殊铺装技术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对温拌阻燃复合改性沥青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加沥青质量0.5%的表面活性温拌液可有效降低施工温度达20℃,优化了隧道铺装施工环境,收到节能环保效果;掺加沥青质量10%的阻燃剂可提高沥青氧指数至23%,大大降低隧道内火灾发生几率,提高隧道施工及运营期的安全性;温拌与阻燃复合改性兼容性佳,在不影响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前提下起到各自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对策,主要从构建智能管控系统、改进优化储能技术、转变储能控制路径几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最后解析了优化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控制技术的主要路径,针对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隧道在进行通风时存在效率低、自然通风负压不达标、机械风机通风能耗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太阳能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太阳能热效率进行利用实现空气的加热,进而对"热和光进行转换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公路隧道太阳能自然通风系统设计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公路隧道太阳能自然通风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太阳能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西部交通科技》2009,(4):I0003-I0004
新型纤维助剂延长建筑寿命,可“识别”道路“面貌”的自动化检测车研制成功,HD系列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再利用工程废土,降低碳排放,减少水泥用量,研发新型环保土壤GGL固化剂,并用于高等级公路路面基层的填筑工程。在工程废土最佳含水率下,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25种配合比的复合材料试验,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运用方差分析和曲线拟合分析,确定复合土壤固化剂的最优配合比;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分析,阐明了新型固化土(GGL固化土)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和GGL固化剂均可提高GGL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采用水泥掺量8%和GGL固化剂掺量3‰时,GGL固化土的7天无侧限强度可达到5.0MPa;加入新型复合固化剂,改变了土壤的多孔网络,提高土体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河西地区大风大温差工况环境下石墨烯复合橡胶改性沥青黏度大、施工温度高、降温速率快等问题,本文基于半间断型Superpave-13结构与新型温拌技术,对常规与温拌石墨烯复合橡胶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5%DWMA-S(AR专用)温拌剂后,石墨烯复合橡胶改性沥青175℃运动黏度降低18.1%,25℃弹性恢复提高3.2%,老化前后5℃低温延度分别提高36.1%、10.8%,恒温30 min时软化点下降3.41%,恒温6 h时软化点恢复至99.4%;常规与温拌沥青混合料呈现出良好的高温抗变形、低温抗裂及水稳定性;温拌技术可以降低施工温度20℃,与常规沥青混合料160~165℃成型的马歇尔物理-力学指标相当,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及水稳定性略有降低,低温弯曲破坏应变提高7.2%,温拌剂对复合改性沥青及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的一种新型隔盐阻水复合土工布材料,包括两层长丝机织复合土工布夹一层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由此构成的合成纤维不透水性布状织物可作为路基工程中有效的隔断层材料。通过室内试验分析隔盐阻水复合土工布材料施工碾压前后各项参数指标,其结果表明:隔盐阻水复合土工布材料具有防渗、压路机碾压不破坏、造价低等优势,对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的治理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在公路、铁路、民航机场跑道、输油管道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导电性优异、形貌易调控和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领域中。通过调控炭材料的多孔结构与形貌结构、杂原子掺杂、复合高电容量材料以及材料尺度纳米化等,可不断获得超级电容器综合性能优异的生物炭材料。文章首先阐述超级电容器的储能机理及分类,再总结了不同生物质结构、元素特征和各种生物炭表征技术。在此基础上,从炭材料形貌、孔结构、石墨程度、表面官能团、元素掺杂和材料复合角度总结了生物炭材料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提升的优化手段。随后,详细介绍了0D、1D、2D、3D纳米生物炭材料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制备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生物炭电极材料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项目结合隧道环境、局部车流量等时变参数进行精确自适应照明控制,针对现有节能系统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研究,取得三项创新成果:(1)发明了多信息协同的隧道照明智能控制方法及装备,解决了亮度智能精细调节、人眼舒适匹配度差的问题,并达到总体节能30%以上;(2)发明了基于智能听觉与视觉、光学技术的新型车辆检测技术及装置,解决了传统传感器成本高、抗干扰差等问题,实现隧道内外百米级的大规模、高空间分辨率的车检能力,检测精度达到95%以上;(3)发明了隧道内外环境亮度标定技术与装置,解决了安装困难、亮度反馈控制精度低的问题,亮度误差由传统技术的11%降至6%以下,实现了隧道内外亮度环境的精准感知。  相似文献   

19.
常州市以“532”发展战略为指引,开展“两湖”创新区和“新能源之都”建设,围绕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环节,瞄准太阳能光伏、动力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和未来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文章在分析常州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和困境的基础上,根据常州市新能源行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从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不同维度出发,提出可行性对策,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某二级公路改扩建为依托,研究在一定剂量的水泥粉煤灰作用下,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与碎石进行掺配,设计5组配合比,分别进行原材料试验、击实试验与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不同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掺量在底基层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掺量的逐渐增多,原材的压碎值达到34.7%,混合料最大干密度降低,最佳含水率升高,7d无侧限抗压强度低至2.3MPa,因此不推荐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直接应用于底基层实际工程中。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与碎石进行一定比例的掺配可以达到实际工程的应用指标,且可以大大降低施工原材料成本,对能源的可持续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