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证实国产润滑油与外国品牌的润滑油在品质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异,有关机构将国产润滑油与洋品牌润滑油的进行了对比检测实验。这次实验采取了市场随机抽样方式,在零售市场购买油品,送专业检测机构检验,再由专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力求得出一个公正、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 前在中国润滑油市场中的一线品牌基本上是来自境外的洋品牌。诸如壳牌、埃克森、美孚、英国BP等跨国公司,在汽车工业起步之时便先机抢滩中国,而那时的中国汽车养护市场上,消费者对润滑油的品牌概念几乎为零,“崇洋”心理十分严重。在“外国货比中国货好”的思想驱动下,洋品牌赢得了80%的润滑油市场,尤其将利润率相当高的高端产品市场“包揽无余”!占领市场者享有“定价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洋品牌迅速成为“高品牌、高价格”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近年来,国内轿车消费市场持续走旺,这直接刺激了车用润滑油市场的扩容。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我国庞大的润滑油市场令国内外相关企业垂涎不已,特别是高端用油占到整个车用油市场的30%,利润大大超过了中低档产品的利润总额。目前,力魔、美孚、壳牌、BP等知名洋品牌占据了国内高端油市场份额的78%,拿走了整个车用润滑油市场80%的利润;而长城、昆仑、统一等一大批国产油品虽然在市场整体份额上占据绝  相似文献   

4.
《轿车情报》2011,(1):273-273
受到发展迅猛的汽车市场带动,中国润滑油市场已然成为国内外油品企业群雄逐鹿的竞技场,壳牌、BP、美孚等几乎所有跨国能源巨头以及长城、昆仑等本土润滑油品牌的争夺战正在这一注定爆发的市场上上演。克莱恩公司数据显示,2010年,壳牌已连续第四年成为排名第一的全球润滑油供应商,并且在中国获得强劲的业务增长。  相似文献   

5.
两年前,国际巨头壳牌收购统一润滑油75%的股权.一讲到洋品牌收购民族品牌的话题,大家的情绪容易激动.因为合作的结果,往往是民族品牌逐渐退出江湖,洋品牌号令天下?但是壳牌与统一润滑油的合资,让我们欣喜看到,有了壳牌强大国际化平台支持,重装上阵的统一润滑油具备了更强大的竞争实力,“统一”品牌越做越强。  相似文献   

6.
在外来品牌纷纷抢占中国润滑油市场的今天,作为中国本土品牌的昆化润滑油,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打造最适合中国本土合作的产品,积极稳健地开拓并赢取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的中国,巨大的润滑油市场空间,吸引了国内外200多个润滑油品牌纷纷抢滩国内市场。润滑油市场一时“价格战”、“广告战”、“圈地战”此起彼伏。对于占据高端润滑油市场的“洋品牌”傲视群雄、笑看风云,而后来居上的国产品牌则以本土化的优势巧抓时机,表现不俗。被称为润滑油行业黑马的“统一”,其高速发展引起国内外润滑油界的广泛关注。在骄人战绩面前,李嘉总经理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润滑油市场的诸侯争霸中,“无地可圈”已成事实,“统一”在以后的发展中如何寻求新的增长点、如何继续保持润滑油行业领跑地位,是…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机动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极大地刺激了润滑油市场的发展,润滑油的使用量不断增长,不断有新的润滑油品牌出现,市场的这种表现,一方面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扩大了各类机动车用户选择机润滑油的空间,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润滑油企业在油品标准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各种润滑油在品质上有很大的差别,一些大型润滑油企业的产品,质量稳定,有较好的使用效果,而一些杂牌润滑油,由于质量上的问题,在使用中会给用户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国内广大机动车用户对润滑油企业不是很了解,对润滑油的使用知识也很欠缺,所以在选择机油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为了让更多的摩托车用户更了解润滑油企业和他们的产品,更好的选用市场上质量可靠的润滑油,使车辆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在此我们把市场上一些知名的润滑油企业及他们的产品介绍给大家,以方便广大用户在市场上选购适合自己的润滑油产品。  相似文献   

9.
扬子 《摩托车》2006,(4):60-60
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润村油市场竞争激烈,拼杀残酷的一年,全国有4000家的润滑油企业已经有一半消失了。节节拔升的基础油价格,封杀了大部分中小润滑油企业的生存空间。北京统一石化公司依靠位列国内润滑油企业三甲的生产销售规模和几年来的品牌建设,无疑成为这场市场淘汰赛的优胜者,当年30%的增长率就是铁证。北京统一石化公司2006年的销售目标是36亿元,并且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0.
(接上期)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专家根据测试数据指出——国产油不比“洋油”差。随着汽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大量非专业人士成为用车主流,许多人由于缺乏油品基本常识,普遍迷信洋品牌润滑油的品质,对国产高档润滑油缺乏信心。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国产润滑  相似文献   

11.
洋品牌教会我们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军 《摩托车》2003,(7):24-25
就在近几年国内摩托车业的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之时,早已在国内通过合资合作安营扎寨的洋品牌摩托车趁虚而入,收获颇丰。2002年市场份额回升到20%以上,销售额占到国内市场的30%左右。几年的修身养性使洋品牌摩托车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的技术研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12年11月30日,霍氏集团与美国TOP1油品公司润滑油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山东禹城市举行,双方宣布TOP1润滑油中国项目成立,意味着TOP1这一美国本土润滑油品牌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突破后,正式进军中国市场。美国TOP1润滑油公司成立于1974年,其润滑油产品在合成油技术及清洁技术方面全球领先。它的到来使中国润滑油市场又添了一个高端润滑油品牌。此次战略合作是霍氏集团在节能可再生产业上的重要战略投资,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落户在山东济南的卫星城——禹城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机动车市场的不断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机动车数量的增加.极大地刺激了润滑油市场的发展.润滑油的使用量不断增长.不断有新的润滑油品牌出现,市场的这种表现.一方面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扩大了各类机动车用户选择机润滑油的空间.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些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安悦 《运输车辆》2011,(15):100-100
中国车市的飞速发展给润滑油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0年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润滑油市场消费量达到1081.3万t,同比增长了13.1%,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乱花渐欲迷人眼,市场上那么多卡车发动机润滑油品牌中,谁最值得青睐呢?  相似文献   

15.
国内润滑油市场一直诸侯争霸、烽烟四起。央视标版之争点燃了润滑油市场新一轮战火,各大润滑油生产厂家竞相占领广告“高地”,润滑油市场一时百家争鸣。据中国统计局数字显示:仅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润滑油行业同期增长达33%,4月1日,央视发布消息称,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上半年,国内润滑油市  相似文献   

16.
陈伟 《汽车技术》1999,(3):36-37
如何正确地更换车辆的润滑油品,对于润滑油的合理使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油品选择正确,也进行了按质换油,却由于更换油品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或是由于不同品牌及规格的润滑油混合使用,造成油品变质,加剧磨损;或是...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元月,最新公布的年度第一个有关中国润滑油品牌的数据,有着标志性历史意义:新生代市场调研机构进行的“2004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显示,“统一”首次超越不少国际知名品牌,紧追壳牌、美孚,位列“2004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年度排行”榜国内品牌第一。这一消息足以令中国润滑油行业为之鼓舞。它远不仅是“统一”的成功,更是以中石化、中石油、“统一”为代表的国产润滑油第一品牌方阵3年来强势出击市场的总体成功。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润滑油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内润滑油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外厂商共同期待和开拓的“欧洲第二战场”,而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在日益明朗化的产品消费中,理念与观念的差异或落后以及认识上的误区无疑会对国内润滑油市场和消费者自身利益产生深刻影响。对于中国偌大一个市场如何摆脱其固有的不利环境与消费误区,如何将“润滑油,中国造”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重塑国内润滑油消费者的信心和保护他们的利益都是整个润滑油行业必须面对的老问题,因此就必须寻找新办法来解决老问题。要打破国内润滑油市场的不利局面就必须首先打破市场的迷…  相似文献   

19.
日前,霍氏集团与美国TOP1油品公司签订了润滑油中国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此次战略合作是霍氏集团在节能可再生产业的又一重要战略投资。霍氏集团将其市场资源与TOP1润滑油的技术能力相结合,欲逐步将TOP1润滑油发展成为中国市场合成油的领先品牌。  相似文献   

20.
韩超 《商用汽车》2015,(2):26-27
<正>2家企业还将在合作伙伴建设、品牌合作、团队建设、产品营销、国内营销网络拓展、国外业务拓展6大方面展开全面合作。2015年1月9日,宇通高端专用油品倍施特上市发布会在郑州举行。宇通倍施特是宇通携手壳牌共同针对客车市场研发的高端专用油品,也是国内客车企业推出的首款售后产品。有的放矢倍施特随着公路客运市场受开通高铁、航运业快速发展的冲击,公路客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