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双艉鳍线型船艉鳍分段制作,以及轴架在船坞的定位安装过程,即通过双艉鳍分段总组及船坞搭栽工艺制定、实施安装的精度控制,通过专用托架基座,实现了艉鳍分段与轴架的同步安装,从而确保了轴系照光顺利进行,解决了双艉鳍分段船坞定位的安装难题。  相似文献   

2.
朱云翔  殷铁成 《船舶》2003,(6):10-14
本文介绍了双艉鳍线型在两型登陆运输船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具有较大船宽与吃水比的船型,采用纵流消波与双艉鳍组合式线型,可有效地提高船身效率、减小阻力、改善伴流分布,从而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保证极地双向破冰船的破冰航行能力,需重点开展该类船舶的艉部线型设计。[方法]通过调研大量现役极地船舶和梳理现行规范,研究吊舱推进单元的冰载荷作用模式以及冰在船舶作用下的破坏过程,进而开展吊舱推进式极地船舶艉部线型的关键设计特征参数分析与适应性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艉封板倾角将直接影响破冰时船体作用于海冰的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可适当增加该倾角以有效引导海冰的弯曲断裂;W型艉封板横剖线型可以调和流场优化与碎冰外排效率之间的矛盾;吊舱安装底座可以发挥一定的破冰作用,但将影响吊舱流场;艉鳍对船尾流场和碎冰外排也存在较大影响。[结论]研究成果可为吊舱推进式极地船舶艉部线型的适应性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用坞内边墩多为混凝土一钢木枕木结构。作为船坞用边墩,其支承面高度和几何形状,以及各边墩之间的相对位置必须符合船体坐墩部位的线型。由于不同的船舶其线型各不相同,所以每次船舶进坞都要按照进坞船舶的线型进行加工与其相吻合的边墩和布排边墩,费力费时,延长了坞修周期。由江南造船厂和建湖县煤矿机械厂研制成功的船坞自动液压边墩是一种船舶进坞用的新型工具,它采用单柱式独立动力源,蓄形密封,并装有比例式溢流阀、背压弹簧式蓄能器,以及球铰结构。这种自动液压边墩具有密封性能好,对船体线型自适应能力强,可保持足够支承…  相似文献   

5.
内河船舶吃水受到限制,改善船舶艉部线型,提高螺旋桨效率,文中根据长江大型滚装船设计过程中,通过理论分析及船模试验的结果,比较了双机双桨、三机三桨以及双艉、涡艉等不同船型带来的航速收益。  相似文献   

6.
3800吨级双桨、双艉鳍沿海散装货船“浙海304”号船型,是具有特色的节能型中型船舶.营运实践证明,技术性能可靠、经济指标良好、营运效益显著.本文就船型、总体、线型、结构等设计和制造作扼要介绍,期望这类实用而又经济的优秀船型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7.
洪成珠 《天津航海》2010,(2):20-20,39
自航式挖泥船艉密封工作环境恶劣,使用寿命普遍较低,经常发生因为艉密封漏油,需要紧急进坞的现象,增加了船舶的运营成本,降低了船舶的生产率。文章从自航式挖泥船艉密封的工作特点、使用寿命较低的成因、在日常管理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说明,并试图找出一些合适的解决办法,以延长自航式挖泥船艉密封的使用寿命。对不同的船舶来说,艉密封是有差异的,具体实施还要因船而异。  相似文献   

8.
以两万吨级江海直达散货船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能效为目标,结合船舶CFD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手段,对船舶的艏型与尾型选择,艏部水线与横剖线设计以及艉部双艉鳍倾角、间距、大小、形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开发的线型采用新型直型艏和非对称双尾鳍,波形平缓,船体表面压力分布均匀,阻力低;经尾鳍后形成了有利于外旋桨工作的预旋流,螺旋桨推进效率高,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相比国际公约要求的能效设计基线降低了30%以上,成功开发的新船型将成为新一代江海直达船型的引领船型。  相似文献   

9.
正0引言船舶在坞修时,经常发生艉轴(中间轴)螺栓损坏的情况,如何快速处理故障及减少损失是轮机管理人员的必修课。笔者以实例分析拆卸艉轴(中间轴)螺栓的过程、关键数据,及损坏后如何选材、加工艉轴(中间轴)螺栓的操作要点,供同人参考。1故障案例船舶进坞后一般都需要拆中间轴、拉艉轴,须将艉轴(中间轴)法兰孔上的螺栓全部拆除。该螺栓与法兰孔为"过盈"配合,又称过盈螺栓和铰制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在长江双艉船型型线的研究开发中,利用船体型线生成交互设计、船舶工程CFD综合技术及船模试验三位一体的优化船舶线型的系统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水力式升船机因其下游对接过程中存在多重流固耦合,如船厢与船厢池、船厢内水体与船厢、竖井水体与平衡重等,对接过程升船机受力较传统钢丝卷扬下水式升船机更为复杂。为保证水力式升船机下游安全高效对接运行,对水力式升船机制动器工作状态和下游对接位选取进行深入研究。依托景洪水力式升船机原型观测下游对接过程试验,探讨下游制动器工作方式、船厢对接位对升船机运行的影响,推导有对接水位差制动器不上闸时开启船厢门船厢位移公式,得出制动器工作方式与船厢对接位选取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2.
对于基线平整、不含突出附体的船舶,采用纵向进出坞,是一种传统、安全且便捷的进出坞工艺.有附体的船舶采用常规纵向进出坞会导致进出坞水深要求的增加.本文结合实例,对带有附体的船舶进出坞工艺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进出坞工艺下的水深要求,优化进出坞工艺,提高船坞的适应性,以获得较好的工程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大型舰船坐坞强度衡准与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墩木的合理布置对保证大型水面舰船在船坞建造和进出坞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而国内现有舰船规范不适用于船长大于160m的舰船的坐坞强度校核。为此首先分析了现有的坐坞强度计算规范和校核衡准,然后提出了新的适用于大型水面舰船的坐坞强度衡准与基于船体梁有限元模型的计算方法,最后对一船长接近200m的舰船在坐坞状态下的船体结构强度与墩木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强度衡准与计算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船舶坐墩墩木布局及尺寸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船舶坐墩墩木布局及尺寸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用分级优化方法来求解,其中,外层采用遗传算法确定墩木最佳位置,内层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方法确定墩木最佳尺寸.讨论了尾部墩木可布置数目、随船下水架刚性和墩木最大容许厚度对优化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增加船体尾部墩木的数目可节省墩木材料;将墩木搁置在适当"软"的基础上,对节省墩木材料和保证船体结构均匀受力有利;增大墩木最大容许厚度可节省墩木材料,但对船体结构均匀受力不利.  相似文献   

15.
建立全船有限元模型,模拟船舶船坞下水过程,对下水过程中的船体结构变形、坞墩支反力及船体结构强度进行校核。结果表明,艉部局部区域应力和坞墩支反力超衡准,存在破损风险。对艉部局部区域进行结构加强,对坞墩布置方案进行优化,对结构硬点进行消除,实现优化应力分布和均衡坞墩受力,可确保船舶下水过程中的船体及支撑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凸集模型的船舶坐墩配墩鲁棒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船舶坐墩支墩配置的鲁棒设计方法.用凸集模型描述支墩组合刚度的不确定性,用极小化不确定性参数不满意度函数的方法实现目标函数的鲁棒性,用一个优化过程分析约束函数的最劣值实现约束函数的鲁棒性.计算示例表明,用所提方法得到的设计方案优于直接极大化不确定性参数最小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靠系泊作业监控系统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长泗 《水运工程》2001,1(1):17-20
报道世界上最近建成的油气码头安装仪器设备对风、波、流、潮位,船舶靠速、接岸距离、靠泊夹角、漂移,乃至系缆力、船舶吃水,护舷变形以及输油(液气)臂的工作状态实施综合监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解决母艇携载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在水下自主回收和对接的问题,基于惯导(INS)、声学超短基线定位(USBL)、光学等信号引导的多源数据融合,提出一种面向移动平台的AUV水下回收对接引导方法.[方法]为此,设计融合多传感器信息的扩展联邦卡尔曼滤波器,采用分散滤波并再经信息融合方法以提高滤波精度.分别以I...  相似文献   

19.
升船机承船厢对接过程是升船机运行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接过程中船厢内的水面波动直接影响厢内船舶的安全停靠和水力式升船机同步轴工作条件。针对这一过程中厢内水面波动变化特性对升船机安全运行的影响,进行了在不同对接水位差启闭卧倒门和在不同航速进出船厢的500吨级船舶实船试验。重点探讨了对接水位差、船舶进出船厢航速对厢内水面波动特征值的影响,给出了船厢内波动振幅与水深和水位差的经验公式,分析其对船厢和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实船试验成果验证了景洪升船机500吨级船舶通航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ossible collision effec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upper module and spar platlbrm docking at the speed of 0.2 m/s wa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software ANSYS/LS-DYNA, and the time history of the collision force, energy absorption and structural defonamtion during the collision was described. The purpose was to ensure that the platlbrm was safely put into operation.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nalyzes different initial velocities and angles on the Von Mises stress and collision resultant force during the docking colli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showed that the docking could be conducted with higher security. The data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upper module's offshore hoisting scheme and practical construction by contrast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parameters on the docking coll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