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并同时测定肝功能.结果 93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B型24例(25.81%),C型59例(63.44%),D型5例(5.38%),混合型5例(B/D 3例,C/D 2例,占5.38%).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慢性乙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多,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减少.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的ALT、AST、TBIL均高于B型,ALB低于B型,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隆并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全X基因表达载体,探讨HBV全X基因对HEK293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比较HBV全X基因与X基因对细胞影响的差异。方法应用基因克隆的方法从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获得HBV全X及X基因,构建带有HBV全X基因与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及带有绿色荧光基团GFP的重组质粒;细胞转染技术将其分别转入HEK293细胞,RT-PCR及Western-blot技术验证HBV全X基因及X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的变化;Annexin V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TRAP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带有HBV全X基因的重组质粒且目的基因能在HEK293细胞内高表达;表达的HBV全X蛋白主要分布在胞核,而X蛋白在胞质、胞核均有分布;转染HBV全X和X基因后细胞增殖率分别为(0.826±0.002)%和(0.805±0.013)%,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0.691±0.035)%和未转染对照组(0.681±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HBV全X和X基因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25±3.02)%及(21.34±2.16)%,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13.49±1.49)%及未转染细胞对照组(11.37±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全X及X基因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X转染组细胞的增殖率、凋亡率及端粒酶活性均高于X转染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全X基因具有促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影响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其可能通过不同于HBV X基因的细胞内途径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在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未知功能基因C1转染人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后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探索该基因的表达对肝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功能线索。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C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1,以表达质粒pcDNA3.1(-)-C1转染HepG2细胞,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逆转录为cDNA。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HepG2细胞经转染C1表达质粒后,有26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4条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条基因表达水平上调。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与细胞信号转导、凋亡、细胞增生分化及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成功筛选了C1转染细胞后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阐明C1蛋白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与肝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型与HBVDNA水平、HBeAg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的基因型。结果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肝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亚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高,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降低。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HBVDNA(log值4.69±0.66)水平低于B型(log值5.33±0.66),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阳性率C型(69.7%)大于B型(42%),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高,C型的HBVDNA水平低于B型,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型。  相似文献   

6.
HBV母婴传播常导致HBV慢性携带状态、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母婴传播循环的继续.而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及新生儿HBVac接种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阻断宫内感染的有效方法是控制乙肝流行及预防HBV相关疾病的关键。我们曾对HBsAg阳性孕妇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使HBV宫内感染率大幅度降低后,又对  相似文献   

7.
自1994年3月~1996年3月,应用Elisa法,对1933例孕妇做了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疤序病毒Ⅰ型和Ⅱ型(HSV1、HSV1)5种病原体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孕妇血清中5种病原体特鼻性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1%、1.45%、5.54%、2.33%、1.86%;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77%、88.50%、89.62%、82.09%、84.19%;孕妇TOX感染与其所在地区和职业有关;不同争期CMVIgM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孕期CMV感染与异常妊娠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孕妇RV、HSV的易感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孕妇TORCH感染的筛查对优生优育是非常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大黄素、黄芪多糖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体外观察大黄素、黄芪多糖单用与联合应用抗HBV的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为研究模型,选用干扰素α、拉米夫定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大黄素、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应用抗HBV作用的效果。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上清HBV DNA,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采用MTT法观察它们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大黄素的3个剂量组(12.5、25.05、0.0 mg/L)和所观察的时间点(3、69、d)对HBV DNA、HBsAg、HBeAg表现出剂量与时间依赖的抑制作用(P<0.05)。大黄素对HBV DNA抑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21 mg/L,对HepG2.2.15细胞半数细胞毒性浓度为40.66 mg/L,治疗指数为1.94。同时发现黄芪多糖各剂量组对HBV无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大黄素、黄芪多糖联合应用在疗效方面无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大黄素在体外对HB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芪多糖无明显抑制HBV的作用,两药联用无明显协同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铁及铁蛋白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SI)及铁蛋白(SF)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SF、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SI。结果慢性HBV感染者多出现SI和SF升高,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在重型肝炎组最为明显。SF、SI水平与HBV复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病毒复制增高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SF、SI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依次增高,SF与肝纤维化指标LN有相关性。SF升高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结论SF、S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可以作为预测肝炎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法检测了77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27例阳性,总阳性率为35.1%。慢性活动性肝炎(9/21,42.9%),肝炎后肝硬化(9/19,47.4%)及重型肝炎(8/16,50.0%)患者PBMC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迁肝(1/14,7.1%)和急肝(0/7)患者。结果提示PBMC中HBVDNA的存在在乙肝发病机理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ByRIAmethod,in10yearsweexamined8kindsofHBVserummarkersincludingHBsAg,anti-HBs,anti-HBc,HB-sAg/Re,anti-HBc/IgM,HBsAg/IgM,HBeAgandanti-HBe.Acc0rdingtosomereports"'insmallersamp1estherewerenodifferencesofHBVserummarkersbe-tweenmaleandfemale.Butlargequanti-tiesofclinicaldatawecountedupsh0wedthatthedifferentiationwasveryobviouslyn0tonlyinthepositiveratebutalsore-flectedthatthesusceptibility,immunore-activityandprogn0sisofHBVwerecloselyrelatedwithsex-Thesefindingsarehelp-fulforustound…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ConA活化小鼠脾细胞~(125)I—UdR掺入法,对111例各型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①除急性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外,其他各型HBV感染者IL-2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0.05),降低程度与临床病型有关;②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阳性组IL-2活性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结果提示IL-2活性的改变在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单克隆抗体补作溶解法分离T4、T8细胞亚群,PCR检测65例各型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和PBMCs中的HBVDNA,结合细胞免疫功能改变探讨HBV侵犯免疫细胞对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MCs中HBVDNA阳性24例(24/65,36.92%),不同类型乙肝患者阳性率差异较大;T4、T8、细胞亚群中HBVDNA阳性分别为16例和21例,HBVDNA阳性组IL2R表达明显降低,抑制细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HBV对T8细胞可能更具亲嗜性,HBV对免疫细胞的侵犯是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精制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HBsAg清除率(10.52%,4/39),HBVDNA转阴率(41.93%,13/31)、HBeAg转阴率(45.94%、17/37)明显高于对照组(3.60%,9.90%16.00%),P<0.05,证实干扰素具有清除乙肝病毒,抑制其复制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乙型肝炎通过粪便进行传播,一直存在着异议.本文用免疫电镜负染法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13份粪便进行观察,检出了HBsAg,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符。此结果不仅对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诊断和防治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西安地区对1384人进行了HBV感染情况的血清流行病学基线研究。结果表明托儿所儿童的抗-HBs阳性率和HBV总感染率(至少在可检测的HBV指标方面)显著低于学龄儿童和成人。8岁以上儿童上述两个率与成人水平很接近。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原则供在我国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决策时参考:(1)在婴幼儿中应尽早普种乙肝疫苗;(2)对3岁以下儿童可考虑推广不做筛选即进行接种的方案。至于3岁以上儿童的按种方案以及学龄儿童是否有必要进行接种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加以研究。本研究还为仅用一项或二项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来做接种前大规模人群筛查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决策树模型进行净效果和费用—效益分析,对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策略作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新生儿为首选接种人群,其次是0~3岁婴幼儿,并优选直接接种方案。虽然7岁以后接种产生负效益,但由于仍可获得相当可观的净效果,因此建议,在适当时机应扩大疫苗接种对象。  相似文献   

18.
Alargenumberofstudiesshowedthatanti--HBsinducedbyhepatitisBvaccinedeclinedrapidlysoonafterthebasiccourseofimmunization,andfellbelowdetectablelevelorprotectivelimit(10IU/LorS/NM10)in20%~50%ofthevaccineesbetween3--5years',.,'.Forthisreason,manyresearcherssuggestedaboosterdoseduringthisperiod.Seeingthatthemajorityoftheboosterdoserecipientshadananamnesticresponsewithapromptincreaseofanti--HBs,theefficacyofrevaccinationwasconsideredtobeperfect".'>.However,thepersistenceofanti-HBsandtheprotecti…  相似文献   

19.
THREE-YEARFOLLOW-UPAFTERASINGLEBOOSTERDOSEOFVACCINEINTHENONRESPONDERSANDHYPORESPONDERSTOHEPATITISBVACCINE(王学良)(徐慧文)(隋秀芬)(门伯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