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叉车座椅设计的问题,运用人机工程学理论,从驾驶员生理特性和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舒适性的原因,再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方面提出叉车座椅的设计方法,以提高驾驶员的舒适度、减少驾驶员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主要从姿势角度和主观评价两方面对驾驶姿势舒适性进行评价,未能在更深层次上揭示驾驶姿势舒适性的机理,且通过主观评价构建的姿势不舒适度模型的实用效果不理想,提出了一种客观评价方法。首先建立了驾驶员的人体生物力学模型;接着设计仿真方案,进行肌肉分群,设定评价指标,并定义姿势变量;最后通过仿真,初步获得驾驶员坐姿和驾驶室布置参数对驾驶员人体生物力学负荷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舒适座椅形面的造型和尺度特征,基于体压分布指标与舒适度量表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分析了静态坐姿条件下,座椅靠背和坐垫形面特征与人体关键部位的舒适度影响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座椅靠背和坐垫形面人机优化设计建议。体压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座椅压力分布SPD值仅反映压力分布均匀程度,但在形面几何构造复杂的情况下,不能表征靠背或坐垫的整体舒适度;圆形压力梯度G_C值不受坐垫形面变量因素的影响,能有效表征人体坐骨结节处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驾驶人在自动驾驶等级提高条件下的坐姿变化规律,基于直接测量的人体标志点位计算人体内部目标标志点并构建人体模型,确定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7个部位的关节角度,定量描述L0和L3级自动驾驶坐姿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自动驾驶等级由L0提高到L3后,驾驶人的肘部屈曲、胸腹部屈曲、膝盖弯曲度不同程度的增大导致活动空间得到扩展,坐姿舒适度有所提高,而腰背部后倾的趋势加深,上躯干倾向处于扭曲或压缩状态,腰背部由于得不到充分支撑而疲劳,降低了乘坐舒适性。自动驾驶等级的提高改变了驾驶任务,因此驾驶人坐姿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可为高度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室布局与自动驾驶功能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人体尺寸与汽车内部空间的关系及近似车型的舒适人体坐姿,并根据设计车型的空间综合考虑,得出设计人体坐姿,并可根据参考车型评价其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6.
王超  黄超俊  宛家国 《汽车科技》2020,(2):36-41,47
针对SUV车型的人体坐姿H30(座椅设计位置R点与踵点Z向高度差[1])普遍偏高,歇脚板的布置对驾驶员左脚的舒适性影响较大,从人体舒适性的角度出发,依据人体理论模型与关节舒适经验范围,理论分析得到歇脚板布置位置的舒适范围,并经过Ramsis软件分析验证,人机平台主观评价验证等方法得到理论分析结论的正确性,分析结果对车辆布置中歇脚板的位置布置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人体处于在正直位坐姿的人体解剖学特点入手,分析产生疲劳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从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阐述提高客车乘坐舒适性的座椅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8.
<正>优化汽车座椅,提高汽车座椅舒适性,在如今的汽车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笔者主要从人体的舒适坐姿及汽车座椅舒适性两方面展开,研究出一种较为有效的汽车座椅舒适性静态评价体系,为后续汽车座椅舒适性的研究提供参考。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关系到汽车驾乘舒适性的汽车座椅设计,涉及到人机工程学、机械振动、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技术。优化汽车座椅,提高汽车座椅舒适性,在如今的汽车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计高速公路客车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对乘坐舒适性影响的调查方法,建立了G1法乘坐舒适性评价模型;基于调查统计数据运行该模型,得出了舒适性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排序.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中德人体尺寸的差异性.基于人体尺寸差异会导致驾驶坐姿发生变化,为此提出中国人体的驾驶员座椅调节范围相对欧洲人体可以适当缩小建议,为朗逸转向管柱由德国大众PQ34平台上采用的四向调节改为只有高度调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对于只有高度调节的转向管柱,分析校核了转向盘/仪表盘视野和驾驶坐姿舒适度,设计结果为中国用户接受.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中人体振动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德培 《汽车科技》1997,(4):12-16,23
对国际标准ISO2631新草案进行了研究,应用新草案对各类汽车的人体振动进行了测试分析,确定了影响人体振动舒适性的主要振动轴向。比较了舒适性评价法与总加权值法的评价结果的差异。通过主观评价验证了舒适性评价法能真实地反映人对振动的感觉,并建立了总乘坐值指标的限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出适合于评价大跨桥梁行车振动舒适度的标准,对某大跨斜拉桥的行车振动进行现场实测,分析车辆驾驶员座椅处的振动特性以及不同车速下的车内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并以国际上通用的ISO2631标准为基础,结合车内人体的舒适感觉,提出行车振动舒适度评价标准,并对该桥的舒适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通过驾驶员坐姿分析,得到座垫舒适性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坐骨结节是坐姿状态下身体的主要支撑点;座垫支撑、大腿角、座面造型及座垫硬度是影响座椅舒适性的4大因素。S形弹簧加强结构是坐盆支撑方式的优选;对于H30为300mm左右的座椅,大腿角在(10±2)°为宜;座垫平坦区域尺寸(310±5)mm较为舒适;座垫的臀部硬度65N、前部硬度37N适于长途及短途。  相似文献   

14.
汽车空调舒适性的影响因素众多,运用CFD技术对乘员舱舒适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出风口风速、不同出风口风温及太阳辐射对于乘客舒适度的影响,从而对空调系统的设计和自动空调的标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振动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根据ISO5982:2001(E)推荐的人体坐姿低频振动模型,建立了1/2路面-车辆-座椅8自由度动力学模型。针对传统滤波-X最小均方(FxLMS)算法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多通道FxLMS算法(WP-MFxLMS),并将其应用于座椅振动主动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对传统FxLMS、小波包变换FxLMS(WPFxLMS)和WP-MFxLMS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系统与人体产生共振的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0~20 Hz,采用振动主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共振峰值,提高乘坐舒适性,步长因子和滤波器阶数对主动控制算法影响的对比结果表明,WPMFxLMS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基于中国人体尺寸的驾驶员舒适坐姿模型,提升驾驶员的驾乘舒适性,文章选取不同的驾驶座椅高度,通过采集驾驶员的舒适驾车姿态,拟合出驾驶员的驾驶H点与方向盘及踏板点的位置关系,得出男性、女性和男女性的舒适驾驶坐姿模型,并给出了各种座椅高度对应的座椅位置和方向盘位置的设计值,对于驾驶员的驾驶舒适性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汽车工程》2021,43(8)
针对自动驾驶车辆轨迹规划控制算法无法满足乘员个性化舒适性问题,结合自然驾驶数据和乘员乘坐舒适性需求,建立乘员个性化舒适性辨识方法。首先确定主观舒适性评价方式,基于标准ISO2631搭建频域和时域加权滤波函数,提取自动驾驶汽车乘员舒适性主客观特征参数,辨识乘员个性化舒适性与自动驾驶车辆行驶规划参数关系;随后搭建自然驾驶数采平台,采集影响舒适性的行驶参数和主客观参数;利用因子分析对行驶参数降维,得到三向运动(横向冲击、纵向加速、垂向振动)、行驶风险和效率影响因子;最后运用加权分析方法辨识模型,并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快速准确识别乘员个性化需求,得到舒适度加权方均根阈值。辨识结果表明:乘员主客观舒适度相关性达85.8%;三向运动因子对乘员舒适性影响大于行驶风险和效率因子;乘员个性化舒适性辨识率高达93.9%。本研究可为搭建考虑乘员舒适性的个性化轨迹规划控制算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客车乘客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客车乘客座椅的乘坐舒适性和人体舒适坐姿的相关要求,并扼要介绍亚星YXZ232座椅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传统乘坐舒适性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对乘客在站姿、坐姿状态下乘坐舒适性进行评价的可行性。以某品牌纯电动公交车为研究对象,采集试验车辆选定位置处X、Y、Z三个方向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并采集受试乘客站姿、坐姿两种状态下的生理信号,并利用不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最后得到站姿、坐姿状态下的对应指标如时域分析下的均方根值、HRV三角指数(HRVti);频域分析中的标准化低频分量与高频分量之比(nLF/nHF);非线性分析中的散点椭圆拟合短半轴与长半轴之比(SD1/SD2)、样本熵(SampEN),结合受试乘客主观评价得到舒适性评价。通过研究可知HRV分析,可以作为传统乘坐舒适性的评价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人们对汽车座椅的评价不仅仅局限在华丽的外观上,更重要的是重视以人为本的元素。例如舒适的坐姿、轻便的操作体位等。座椅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安全性和方便性,并在情感上影响人们对汽车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