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港口是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和关键枢纽,也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点环节之一,在交通运输行业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港口需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能源消费特点,积极探索低碳发展路径,推动零碳港口建设.本文对零碳码头内涵进行了分析,选取了某集装箱码头作为研究对象,对码头建设期、运营期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清洁能源供应基础设施、节能低碳设备应用、能源智能管控、高效生产调度、绿色建筑建设、全寿命周期碳中和等方面提出了零碳港口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双碳"目标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结构清洁转型的必然要求,节能降碳是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碳普惠制旨在构建引领和激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正向引导机制,降低生活领域的碳排放量.本文总结了我国碳普惠制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外碳普惠制实践经验,从应用领域、数据采集、核算规则和激励方式四个方面,提出铁路推广碳普惠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碳中和是人类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源,交通运输行业是各国碳中和行动的焦点,也对我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实现有重要影响。根据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模型2020,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需要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最迟不能超过2030年,才能将全球温度升高控制在《巴黎协定》的目标范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碳中和整体规划时间较晚,时间短、减排任务重,亟需制定长期的指导政策,采取高效措施。本文旨在分析各交通方式能耗和碳排放基本情况,总结全球范围内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政策措施,通过对比总结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政策和行动的优势和欠缺之处,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未来碳中和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优化交通结构、发展绿色交通技术、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路径,包括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培育绿色物流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能源科技》2021,(7):8-9
2021年全国两会中,"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是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减少碳排放对产业结构布局、能源结构调整,乃至对人们生活、出行方式都会带来深刻变革.2021年6月8日,以"'碳中和'愿景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六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正式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是自然界碳循环中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其中公路交通建设占有较大比重,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对碳排放目标进行了重点部署,因此桥梁建设中的低碳策略成了设计中的重要考量。本文首先阐述了碳足迹的分析工具与核算方法,拆解出桥梁碳排放增量与区域碳固化减量两方面分别进行计算,并结合不同设计方案综合量化,分析比较不同方案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特性,最后总结得出相应的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7.
自2021年7月16日以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上线超过半个月.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行以来(截至2021年7月30日),累计成交额近3亿元(人民币,下同),成交量超595万吨二氧化碳.2021年7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收盘价为每吨54.17元,较上线开盘价上涨12.85%.  相似文献   

8.
自从我国在2020年9月明确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国内掀起了多次关于如何实现该目标的讨论.2020年11月20日,由绿色和平以及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主办、国网能源研究院协办、华夏能源网承办的"新电改破局五周年,从蹒跚学步到披荆斩棘"—聚焦电力辅助服务和容量市场主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夏清、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马莉、华能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韩文轩、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出席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低碳环保理念出发,首先提出了基于碳中和目标下的公路工程建设的理念,通过绿色公路的低碳建设对其进行诠释,从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分析了低碳公路建设的要点,并针对目前进行低碳建设所面临的一些难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从而大幅度降低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交通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碳中和”“碳达峰”重要目标的指导下,本文围绕绿色建筑理念,从公路服务区规划设计的视角出发,分析具有理论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并分别从我国能源形势与政策、低碳服务区建设原则、低碳能源在服务区建设能效三个方向归纳总结可利用的理念与技术手段,注重服务区与其他领域技术的创新与融合,从建设规划阶段减少服务区的碳排放量,从而助力实现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交通运输领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本文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出交通运输行业要牢牢把握相关要求,从制度安排、运输服务、创新驱动、基础统计等多个方面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为确保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贡献交通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挑战,我国已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文章结合当前国内外碳达峰、碳中和形势和我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从地质生态环境行业角度,结合蓝绿工程、低碳土地整治、绿色建筑以及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特点,提出相应的减排固碳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殷琳  杨子楠 《综合运输》2023,(6):105-111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整体布局下,各行各业均需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加速绿色转型。本文立足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碳资产管理,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双碳”目标下碳资产和碳资产管理的内涵;接着分析了交通运输部门在碳资产管理方面的实践,认为相关企业碳交易参与程度较低,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碳资产管理体系;进而展开对铁路运输企业碳资产管理的SWOT分析,认为铁路运输企业的优势体现在显著的减排成效、突出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碳资产开发潜力,但同时具有碳资产数据不完善、碳市场融入程度低、碳资产管理思想落后等劣势,从外部环境来看,有利的市场环境、积极的政策环境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带来发展机会,但同时巨大的减排压力、绿色转型的机会成本和风险因素造成的威胁不容忽视;最后提出铁路运输企业在碳资产管理上的SWOT战略矩阵。  相似文献   

14.
10月11日,2021第三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在南京举行.论坛现场,新能源车政策提速成为重要话题.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我国2030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任务艰巨、形势严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道路交通领域是我国第三大碳排放源,占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2008年至2018年,我国乘用车保有量增长557%,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只有新增部分都是零排放或超低排放的汽车,再加上存量汽车更新的时候陆续转向电动化,道路交通排放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2021年3月30日,近100名国内外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了2021第七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黄埔分会场活动,探讨该区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格局. 根据"双碳"战略要求,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现场,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指出,国家需要打造一批零碳示范区,包括零碳发展新技术、零碳发展新模式、零碳发展新体制.他表示,广州黄埔聚集了大量绿色能源企业,是绿色园区发展的代表,完全有能力成为零碳发展引领示范排头兵.  相似文献   

16.
当前,有关“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相关工作”已被我国政府于2021年列入重点工作,同时也被推向议论顶峰,成为社会各界持续热议的重点话题。近年来,各企业纷纷加入“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中,以此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鉴于此,本文将以东丽公司为例,针对电子信息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7.
2021年6月8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西安组织召开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高峰会议,专题研讨国家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路径和解决方案,就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立适应"双碳"要求的体制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新区绿色发展需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绿色技术供给,探索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经济繁荣相协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央企的首个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出来了. 2021年3月1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电网")官网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表示将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提升已建输电通道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也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文中介绍了江苏省无锡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工作从起步至今取得的成绩,并总结了无锡市绿色循环低碳研究中心作为工作主体,在强化技术支撑,承担低碳交通与节能减排技术咨询服务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工作的展望。以期为其他城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