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文献综述,分析自动驾驶汽车对居住人口分布、停车用地、区域可达性、街道设施环境等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影响。私人自动驾驶汽车相对共享自动驾驶汽车更可能诱发人口的郊区化,而这种影响在不同城市和人群间存在差异。自动驾驶汽车将带来城市停车用地的减少和更灵活的停车场布局,但可能产生更高的行驶里程。相较于大城市,自动驾驶汽车对农村或城郊区域可达性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自动驾驶时代的街道通过缩窄车道、减少道路交通标志和信号灯,可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但无交通信号灯管控车流的道路交叉口和较多的上落客空间对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使用的流畅性带来不利影响。最后,针对中国城市面临的道路交通拥堵和环境挑战,提出应对自动驾驶汽车时代的规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为了研究交通运输从业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意愿,确定影响接受度的关键因素,从而掌握交通运输从业者对自动驾驶的态度和关注点。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从业者的职业特性,基于传统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综合考虑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信任度和使用意愿四方面的功能认知和感知风险性的负面影响认知,并增加外部因素,兼顾个人属性特征的影响,加入从事该职业时长、个人月收入等职业变量,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自动驾驶接受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从业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较高,但与普通人群具有一定的区别;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信任和使用意愿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风险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月收入对接受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人月收入越高,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也越高。研究结论可以为提升自动驾驶汽车落地推广的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公路网规划技术已随着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该就路网规划的两个重要方面-公路交通需求预测和路网布局所涉及的四价段法和总量控制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两种主要方法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面对日益复杂的交通运输产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对其进行科学规划。本文在简要分析交通运输网的概念、方式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交通运输网布局规划的两个主要方面:线路布局规划与枢纽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7.
仿真器在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AV)系统的研究、开发和验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系统地探讨了AV仿真器的国内外现状,并重点分析了其能力、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梳理了AV仿真器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接着,依据技术性指标、功能性指标、性能指标和商业性指标,对各类仿真器进行了全面评估,同时讨论了它们在不同研究和开发任务中的适用性。此外,深入剖析了AV仿真器所面临的挑战和限制,结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于如何克服AV仿真器在复杂环境和多元场景下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了未来研究的机遇和新兴趋势,这些将为下一代仿真器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本综述旨在为研究人员、开发者及行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协助他们选择最符合需求的工具,并激发自动驾驶领域未来的创新潜力。综述的内容有助于推动AV仿真器在自动驾驶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人类出行带来更为安全、便捷和高效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全面梳理并总结了自动驾驶公众接受度领域的相关研究, 从接受自动驾驶的可能性与态度、了解与信任程度、感知与关注点、支付意愿和使用偏好5个方面定义并阐述了接受度的内涵; 从调查对象的选取、问卷设计、调查方式与抽样、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对比了现有研究采用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总结了影响自动驾驶公众接受度的关键因素, 剖析了其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现有大部分研究重点关注接受自动驾驶的可能性、态度和使用偏好等问题, 对支付意愿的研究相对较少; 公众对自动驾驶普遍持积极态度, 对自动驾驶技术及其相关功能有所了解; 安全问题是人们对自动驾驶的首要关注点, 不同群体对该问题的担忧程度有显著差异; 人们为享受自动驾驶技术而愿意支付额外费用的意愿不够强烈, 来自发达国家受访者的支付意愿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受访者; 个人心理和生理属性, 社会人口属性, 伦理、法律责任和车辆安全水平, 车辆自动化水平及相关属性, 出行相关属性以及环境因素等是影响公众对自动驾驶接受度的几类关键因素; 然而, 现有研究对伦理和法律责任等因素的量化分析还较为缺乏, 性别、年龄和收入水平等部分关键因素的影响仍存在争议, 还需进一步讨论; 相关研究在对样本的代表性分析、问卷和调查方案的精细化设计以及关键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分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在自动驾驶车辆和人工驾驶车辆构成的混合交通系统中,不同车辆类型的出行者对路径的选择原则表现出不同的偏好。为充分了解自动驾驶车辆投入市场后对混合交通系统的作用,考虑两种不同车辆类型的出行行为,构建混合交通网络均衡模型,并将模型嵌入算例网络中进行验证。通过研究发现:自动驾驶车辆在混合交通系统中的比例对道路网络系统效率有显著影响,自动驾驶车辆比例的增加能够有效降低路网系统中的人均出行时间。  相似文献   

10.
从小汽车出行总需求、出行方式选择、在途时间利用三方面梳理了自动驾驶影响下的出行行为研究现状,分析了用于研究自动驾驶对出行行为影响的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总结了影响自动驾驶环境下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指出了出行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出行总需求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当前服务不足人口的潜在出行,大多通过需求假设分析潜在的变化,在假设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准确度方面还存在不足;出行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显示车辆服务和出行属性、社会人口和家庭属性、出行习惯属性、居住地和环境属性、个人心理和偏好属性等是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考虑到不同的研究对象、场景设计与分析方法,性别、年龄、持有驾照、家庭结构等因素对出行行为的具体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人们对自动驾驶时代在途时间利用的方式和受益程度的认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异质性,亟需理论模型来进一步讨论潜在的时间利用变化;基于自动驾驶对出行行为影响相关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建立自动驾驶汽车的规范化描述和丰富数据采集方式,开展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加强各影响因素异质性的考量,辨析自动驾驶时代各类出行行为间的相互影响机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城市形态变化迅速、机动车高速增长、交通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分析了路网规划涉及的三个要素:路网承载能力、路网形式、道路分类分级,强调大城市交通规划应为路网的未来发展留有余地.指出大城市交通发展除了应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和以大运量快速公交为骨干的方针,还必须重视多种方式的有机配合,将路权优先分配给集约式的交通工具,同时注重...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启动的一年,是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工作蓬勃发展的一年,也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取得实质性突破的一年.盘点2006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协同总体规划修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城市交通发展趋向,城市交通规划从编制阶段、模式与侧重都有了新的变化,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公共交通专项规划、近期交通规划等层面交通规划的发辰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时期城市交通规划的作用更加突出,如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降低城市化、机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优化交通出行结构等等,其中公共交通优先成为2006年城市交通发展的主旋律,使得城市交通走向更加持续、更加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3.
结合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三规"同步修编,如何做好新时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成为当前亟须思考的问题。首先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回顾武汉市已开展的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实践,指出既有规划在一体化发展、枢纽衔接与合作、土地开发模式、交通与空间发展的协调性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武汉市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从交通引领发展、建设枢纽城市、交通规划转型、优化交通结构等方面阐述需要重点研究并解决的问题。规划修编强调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高效衔接与互动融合,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城市交通行动计划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模式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成日 《城市交通》2010,8(5):28-35
就城市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展开探讨。首先分析单中心、多中心两种典型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指出单中心城市虽然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较大,但有助于公共交通及TOD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实施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管理;而多中心城市结构并不一定能够降低城市交通需求。通过分析东京的案例,说明城市交通流空间有序和TOD发展模式对支撑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探讨混合土地利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指出其一方面能够将社区交通需求"内部化",但另一方面可能诱发对外交通对小汽车的依赖并增加出行距离,因此应在城市整体尺度上对其综合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中国城市的现状,对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欣 《城市交通》2008,6(5):11-14
为实现"城市土地与交通协调发展",达到交通供给与土地开发之间的动态供需均衡,除了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还要保障规划有序实施。通过北京市城市交通拥堵与土地开发矛盾的关系解析,指出问题的症结既可能来自规划编制环节,也可能来自规划实施环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针对开发经营、城市管理和政策法规三要素,分别提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一体化开发的对策建议;注重需求引导型城市管理、提高机构协调能力、发挥规划部门协调作用的对策建议;以及寻求各类政策法规相同的适用性和一致的实效性、建立公共交通法规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内,找寻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切入点。首先对现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工作流程进行剖析。提出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路分级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道(路)体系,以及在中心城区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重点探讨如何在道路网络、轨道交通线网、枢纽布局、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交通专项规划中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相关规划要求。最后,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交通设计工作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关于城市交通规划编制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交通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交通规划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实践中完善交通规划编制体系有利于推进全国各类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规对城市交通规划的要求,在总结回顾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对应的"两阶段八层面"的交通规划编制体系框架.从服务城规、完整体系、衔接实践三方面出发,详细阐述了该体系所涉及的八层面规划与城市规划编制的对应关系、主要内容、编制期限、组织编制及审批程序等,并兼顾服务城市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归纳了交通规划在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前期研究、可研、实施各阶段应参与的工作,最后对交通规划编制体系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认识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初步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初理论基础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开创阶段以及90年代后期至今现代理论与实践方法的成熟应用阶段,并总结每个阶段的重要理论取向与重大实践突破。阶段特征总结过程中,回顾了北京市交通发展的不同背景、理论与规划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建设实践的重大举措,旨在为今后北京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发展绿色交通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分析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关系,以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例,探讨基于土地利用的绿色交通发展策略,并提出扬州市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20.
马林 《城市交通》2010,8(5):1-5,10
2010年2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建城[2010]13号),2010年5月16日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建城[2010]80号),这两份文件对加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回顾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城市交通规划工作面临的问题,以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对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