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路面裂缝检测不完整和分割出现断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增强的路面裂缝检测网络MFENet,实现端到端的路面裂缝图像检测、分类和分割处理;设计了多尺度注意力特征增强模块,建立了网络模型的上层多尺度特征通道与底层特征通道权重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以提升有效通道的特征输出;基于路面裂缝的坐标信息和像素语义信息在物理位置上的相关性,设计了多语义特征关联模块,实现不同语义信息之间的特征融合增强,并通过特征维度转换实现对路面裂缝图像的前景特征过滤;提出了一种针对深度特征强度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用于提升模型提取特征能力的可解释性。在自采集数据集上的研究结果表明:MFENet对路面裂缝图像检测的平均精准率和平均召回率相比Mask R-CNN分别提升了4.3%和5.4%,相比基线模型RDSNet分别提升了14.6%和14.3%;MFENet对路面裂缝图像分割的平均精准率和平均召回率相比Mask R-CNN分别提升了6.6%和8.8%,相比RDSNet分别提升了8.1%和9.7%;与Mask R-CNN等主流方法相比,MFENet对不同类型路面裂缝图像的检测、分割精度最高。在公开数据集(CFD、C...  相似文献   

2.
应用改进C-V模型,进行桥梁下部结构裂缝图像分割,通过裂缝截取、图像填充和旋转变换精确提取裂缝宽度。对不同光照条件下拍摄的在役混凝土桥梁结构裂缝图像,分别利用改进C-V模型算法、自适应阈值法、形态学算法、C-V模型以及Canny算法进行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C-V模型算法误分率和运算时间最小,分别为3.02%与89ms;1 000幅桥梁结构裂缝图像试验对比显示裂缝检测准确率大于90.8%,裂缝宽度平均误差小于0.03mm。可见,改进算法可有效提高检测准确率,减少运算时间。  相似文献   

3.
针对列车在途中因受电弓发生故障而影响运行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受电弓故障的车载图像识别技术,以实时检测受电弓降弓、变形与毁坏,碳滑板异常磨耗与缺口,弓角变形与缺失故障;基于更快速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CNN)目标检测框架设计了弓头图像定位目标检测模型,利用残差网络代替原有卷积网络,利用特征金字塔多尺度预测结构构建了候选区域推荐网络,以精准、快速地进行弓头定位和状态检侧;基于掩码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CNN)实例分割框架设计了弓头图像分割模型,并针对性地重新设计了检测头的网络结构与特征图尺寸,以适应受电弓的细长弯曲特征,从而准确、快速分割弓头图像;为了在分割后的二值图中更快速地识别与定位故障,根据受电弓结构尺寸和图像分割模型输出的位置坐标,制定了弓角与碳滑板故障的快速模板匹配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详细的故障检测算法与程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应的数据集上,弓头图像定位目标检测模型的平均检测精度为0.944,平均每帧检测时间为0.029 s,弓头图像分割模型的平均分割精度为0.967,平均每帧检测时间为0.031 s,模板匹配的检测精度为0.985,平均每帧检测时...  相似文献   

4.
针对交通场景目标分割边缘不平滑以及小目标难以准确分割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双注意力引导的跨层优化交通场景语义分割算法。首先,构建多分支特征提取编码网络,并利用串行非比例式空洞卷积实现空间上下文信息提取,进而改善小目标信息的丢失;其次,构建基于空间对齐的跨层特征融合解码网络,实现语义信息和细节信息的融合,增强不同尺度目标的表达能力;最后,提出通道和空间注意力机制,建模全局通道相关性和长距离位置相关性,增强网络对关键特征的学习能力。交通场景数据集Cityscapes和CamVid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特征提取编码网络、跨层特征融合解码网络以及注意力机制模块是有效的;所提语义分割算法获得了77.79%和78.66%的平均交并比,能够平滑目标分割边缘,尤其对细长条形目标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桥梁、隧道等环境下产生的混凝土裂缝情况复杂、干扰因素多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Unet模型(A-Unet)的裂缝检测方法。【方法】以Unet网络为基础,研究了编码器的深度如何影响模型训练时间、检测精度。在解码过程中设计一种融合空间和通道注意力模块,将高分辨率的浅层特征与上采样获得的深层特征信息赋予不同权重,进一步增强裂缝特征。同时,增加dice损失函数对模型进行评价,减少因检测目标与背景数量相差较大,导致评价不准确的问题。【结果】在测试数据集中进行评价,精确度,MIou,召回率分别达到94.70%,86.16%,91.34%。A-Unet模型检测效果明显优于其他5种模型。【结论】利用该方法检测混凝土裂缝精度得到较大提升,且节约了模型训练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连续图像帧作为输入,挖掘连续图像帧之间的时序关联信息,构建一种融合时序信息的多任务联合驾驶环境视觉感知算法,通过多任务监督联合优化,实现交通参与目标的快速检测,同时获取可通行区域信息;采用ResNet50作为骨干网络,在骨干网络中构建级联特征融合模块,捕捉不同图像帧之间的非局部远程依赖关系,将高分辨率图像通过卷积下采样处理,加速不同图像帧的特征提取过程,平衡算法的精度和速度;在不同的图像帧中,为了消除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空间位移对特征融合的影响,且考虑不同图像帧的非局部关联信息,构建时序特征融合模块分别对不同图像帧对应的特征图进行时序对齐与匹配,形成融合全局特征;基于共享参数的骨干网络,利用生成关键点热图的方法对道路中的行人、车辆和交通信号灯的位置进行检测,并利用语义分割子网络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道路可行驶区域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感知算法以多帧图像代替单一帧图像作为输入,利用了多帧图像的序列特性,级联特征融合模块通过下采样使得计算复杂度降低为原来的1/16,与CornerNet、ICNet等其他主流模型相比,算法检测精确率平均提升了6%,分割性能平均提升了5%,并保持了每秒12帧图像的处理速度,在检测与分割速度和精度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疲劳驾驶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本文以驾驶员人体姿态为研究对象,分析驾驶动作变化与驾驶员疲劳状态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空时特征与人体姿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模型。首先,以改进的Simple Baselines网络定位驾驶员骨架关键点(空间特征);其次,分析驾驶过程中人体姿态的变化特点,依据“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将人体关键点模块化,以此为基础设计多个与驾驶员疲劳驾驶相关的特征表示;最后,引入滑动窗口计算各疲劳特征的离散程度,将其作为长短时记忆网络(时间特征)的输入,从而实现对驾驶员疲劳状态的预测。通过13位被试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基于空-时特征和人体姿态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模型可达到97.73%的检测精确率,98.95%的召回率以及98.35%的准确率,表明该检测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驾驶人抵近交叉口过程因分心导致的交通事故,本文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 (BILSTM)建立分心驾驶识别模型。依托驾驶模拟实验,采集了45位驾驶人抵近信控交叉口过程中的横纵行为数据,通过方差分析研究分心任务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心驾驶人需要更长的制动反应时间,制动操作时间缩短,踩压制动踏板的力度下降,同时操纵方向盘的稳定性变差。然后,筛选有显著性影响的6个特征行为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结果表明:BILSTM模型分心状态识别的精确率最高,达到92.6%,F1值为88.7%;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AUC和ROC曲 线等模型性能均优于单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5.0分心识别模型。研究结果说 明BILSTM模型能有效判别抵近信控交叉口驾驶人分心状态,可为交叉口驾驶人分心预警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基于VGG16-UNet语义分割模型的路面龟裂分割技术,开发了该模型提取龟裂形态的量化评价方法;通过移动拍照设备采集路面干燥、浸水与存在道路标线影响等不同条件下的龟裂图像,构建了涵盖轻度、中度、重度3种破损程度的多场景龟裂图像数据集;分析了VGG16-UNet、VGG19-UNet、PSPNet、SegNet与DeepLab v3+语义分割模型的龟裂图像分割效果与相应分割指标,明确了最优分割模型并提取了龟裂形态特征;对比了外接正矩形、最小外接矩形和凸包3种轮廓形状拟合边界方法,确定了最优拟合边界,并据此计算了龟裂面积;提出了基于轮廓边界极点坐标的龟裂块度计算方法,分析了路面龟裂面积和块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VGG16-UNet模型与VGG19-UNet、PSPNet、SegNet、DeepLab v3+这4种语义分割模型相比,VGG16-UNet具有数量为14 710 464的最小总参数量,模型训练速度可达每个世代训练时间为118 s,并能达到每个图像0.021 s的最高预测速度,同时在公开数据集Crack500、CrackTree与EdmCrack600中对复杂背景的裂缝分割准...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对低照度图像的语义分割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RPN的边缘增强语义分割模型(EESN)。在该模型中,首先利用深度残差网络提取图像的高阶语义特征,并通过RPN快速生成待分割目标候选区域;然后,利用设计的融合算法对候选区域进行融合,并剔除重复的候选区域;最后,对融合的目标候选区域做低照度边缘搜索,并利用失真代价较小的局部增强算法对低照度边缘进行特征增强。将EESN用于Pascal VOC12和Cityscapes两个数据集的语义分割中,分别获得了81.2%和67.6%的mIoU,该结果证明了EESN对具有低照度边缘的图像具有较好的分割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轨道扣件系统的基本功能,概述了已有的轨道异常扣件检测技术,归纳了基于机器视觉的传统检测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所关注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 介绍了自编码的基本思想与形式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编解码架构的异常扣件检测模型; 分析了传统像素级图像相似度评价指标的缺陷,实现了基于结构相似的损失函数和图像异常判定; 构建了轨道扣件图像数据集,验证了模型的性能; 将代表性的误报与漏报图像可视化,描述了这些图像的表观特征,分析了发生漏报与误报可能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化相似指标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检测性能,与具有相同网络架构但使用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作为相似度评价指标的检测模型相比,模型的F值分别提升了14.5%和16.2%;与其他对比模型相比,提出的模型取得了最高的检测精确率和F值,分别达到了98.6%和98.1%,与次优的RotNet模型相比分别提升了6.0%和9.8%;召回率为97.1%,略低于深度支持向量数据描述(DSVDD)模型的98.4%;整体上看,F值比所有对比模型均高出超过9%,提出的模型表现出了明显的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恶劣雨天交通环境下车辆目标检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PReNet和YOLOv4融合的深度学习网络DTOD-PReYOLOv4,融合了改进的图像复原子网D-PReNet和改进的目标检测子网TOD-YOLOv4;将多尺度膨胀卷积融合模块和添加了挤压激励块的注意机制残差模块引入PReNet,获得的D-PReNet可更有效提取雨纹特征; 使用轻量化的CSPDarknet26代替YOLOv4骨干模块CSPDarknet53,为YOLOv4的颈部路径聚合网络模块添加复合残差块,同时采用k-means++算法取代原始网络聚类算法,获得的TOD-YOLOv4可在改善交通小目标检测精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 基于构建的雨天交通场景车辆目标数据集VOD-RTE对DTOD-PReYOLOv4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前YOLO系列主流网络相比,提出的DTOD-PReYOLOv4对原浅层ResBlock_body1叠加残差块,可以更好地提取分辨率较小的特征; 对原深层ResBlock_body3、ResBlock_body4和ResBlock_body5进行裁剪,获得ResBlock_body3×2、ResBlock_body4×2和ResBlock_body5×2,可以有效降低卷积层冗余,提高内存利用率; 为PANet中的Concat+Conv×5添加跳跃连接形成CRB模块,可以有效缓解网络层数加深引起的小目标检测效果退化问题; 采用k-means++算法,在多尺度检测过程中为较大的特征图分配更加适合的较小先验框,为较小的特征图分配更加适合的较大先验框,进一步提高了目标检测的精度; 与MYOLOv4相比,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平均精度、检测速度分别提升了5.02%、6.70%、15.63帧·s-1,与TOD-YOLOv4相比,分别提升了3.51%、4.31%、2.17帧·s-1,与YOLOv3相比,分别提升了46.07%、48.05%、18.97帧·s-1,与YOLOv4相比,分别提升了31.06%、29.74%、16.26帧·s-1。   相似文献   

13.
With an upsurge in biomedical literature, using data-mining method to search new knowledge from literature has drawing more attention of scholars. In this study, taking the mining of non-coding gene literature from the network database of PubMed as an example, we first preprocessed the abstract data, next applied the term occurrence frequency (TF) and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IDF) (TF-IDF) method to select features, and then established 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mining model based on Bayesian algorithm. Finally, we assessed the model through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accuracy,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precision rate and recall rate. When 1 000 features are selected, AUC,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accuracy rate, precision rate and recall rate are 0.868 3, 84.63%, 89.02%, 86.83%, 89.02% and 98.14%,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method can identify the targeted literature related to a particular topic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针对道路车辆目标检测传统方法需随场景变化提取不同特征, 检测率较低与鲁棒性差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Darknet框架下YOLO v2算法的车辆多目标检测方法; 根据目标路段场景与车流量的变化对YOLO-voc网络模型进行改进, 基于ImageNet数据集和微调技术获得分类训练网络模型, 对训练结果和车辆目标特征进行分析后进一步调整改进的算法参数, 最终获得更适合于道路车辆检测的YOLO-vocRV网络模型下车辆多目标检测方法; 为验证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完备性, 采用不同车流密度进行了车辆多目标检测试验, 并与经典YOLO-voc、YOLO9000模型进行了对比; 采用改进YOLO-vocRV网络模型, 选取20 000次迭代, 分析了多目标检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 在阻塞流样本条件下, YOLO9000网络模型检测率为93.71%, YOLO-voc网络模型检测率为94.48%, 改进YOLO-vocRV网络模型检测率达到了96.95%, 因此, 改进网络模型YOLOvocRV检测率较高; YOLO-vocRV模型精确度和召回率均聚集在0.95, 因此, 在获得较好精确度的条件下损失的召回率明显较小, 达到了很好的折中; 采用混合样本训练后, 基于YOLO-vocRV模型的车辆多目标检测方法的检测率在自由流状态下可达99.11%, 同步流状态下可达97.62%, 阻塞流状态下可达到97.14%, 具有较小的误检率和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质量的评价精度,将T-S模糊理论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以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路面状况指数、路面结构强度指数、道路行驶质量指数和路面抗滑性能指数4个检测指标作为输入变量,根据模糊推理规则构建路面质量评价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路面检测指标经过模糊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直至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达到最小,去模糊化后得到各路段的精确评价结果,建立了路面使用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用实际检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模糊系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神经网络的定量数据处理能力,通过本文方法仿真得到的路面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与期望值的相对误差小于2.1%.   相似文献   

16.
将基于遗传策略的多阈值分割法应用到沥青混合料图像分割中,解决了边缘检测法、单阈值法抗干扰性差、分割结果不能直接用于级配分析的难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分割精度优于边缘检测类和单阈值法,而且可将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骨料、细骨料、纹理和空隙等组成部分分离出来,为后续的级配分析计算奠定基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沥青性能的DSC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应用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方法测定原样沥青聚集状态改变时的热量变化,以及沥青在不同老化程度下和掺加蜡含量不同时的热稳定性及变化程度,定性评价了不同沥青的温度稳定性和高温性能。结果表明,从DSC测试的热量变化可发现沥青经过改性后,温度稳定性提高了,吸热峰能量值减少了50%以上,感温性降低了;沥青分别经过旋转薄膜烘箱和PAV老化后,吸热峰能量值减少了40%以上,表明经过程度不同的老化试验,沥青的热稳定性更好;含蜡量越低,温度稳定性越好。DSC方法与沥青高温常规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沥青吸热峰的能量值和沥青的高温指标试验结果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说明应用DSC评价方法可以从微观上验证与判断沥青的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18.
沥青混合料油膜厚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精确计算沥青混合料油膜厚度,考虑了矿粉粒度、沥青混合料压实程度和沥青比例的影响,采用HORIBA-300型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对矿粉的粒度进行测量,分析了矿粉粒度的尺寸范围,提出了沥青隔离膜的概念,建立了沥青油膜厚度计算模型。采用旋转压实仪成型沥青混凝土试件,对比分析了沥青油膜的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油膜公式反算的沥青用量范围为4.55%~4.85%,采用传统方法反算的沥青用量范围为4.20%~5.20%,而试验最佳沥青用量为4.70%,显然新方法精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