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荣建  石嘉玉 《交通工程》1999,(1):3-11,94
本文针对以往高速公路中车辆分类以车辆轴距为标准,造成的车型偏多,分类重心与实际不符等问题,提出了以车辆运行特性为首要分类标准,结合考虑车辆结构特征和轴距出现频率的分类方法,将高速公路中运行的车辆分为微型车,小客车、大中型车和不定型车四种。通过广佛高速公路中的车辆在新,旧分类情况下所进行的各车型运行特性对比,以及各地区实测数据的验证,认为新的车辆分类为通行能力研究后斯的数据处理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基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的车辆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以往高速分路中车辆分类以轴距为标准,造成车型偏多,分类重收与实际不符等问题,提出以车辆运行特性为首要分类标准,结合考虑车辆结构特征和轴距出现频率的分类方法,将高速公路中运行的车辆分为微型车,小客车,大中型车和不定型车四种;  相似文献   

3.
城市中突发事件发生后,为有效降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少应急救援在调度和路径选择等环节的响应时间损失,保障应急救援任务顺利完成,需要对各类应急救援交通资源进行合理调度,并在起讫点间根据路网实时交通状态,动态选择行驶路径,减少其路段行程时间.在多目标应急救援调度和最优路径选择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不同类型应急车...  相似文献   

4.
环型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措施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环型交叉口的特点,探讨环型交叉口施行公交优先措施的先决条件及其具体设置参数。在此基础上,运用间隙接受理论提出实施公交优先措施后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实例对公交优先措施实际效果以及它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路基本通行能力及车辆换算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峰 《汽车运输研究》1993,12(2):95-102,F003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交叉口相位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交叉口公交优先是公交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和保证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相位设计是实施交叉口公交优先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的相位设计将有助于求得最佳的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方案。在交叉口相位设计过程中,不同流向的各股交通流的客流量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但大多数信号设计对这种差异并不重视。本文在十字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典型相位设计基础上,对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相位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保持以pcu为单位的通行能力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以人为单位的通行能力,减少人均延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主路优先交叉口交通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交通流优先等级,引入冲突技术法构建通行能力模型.以442型交叉口为例,给出不同车道布局形式下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通过实例分析,给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建议值,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当既有桥梁遇到特种车辆的通行需要时,由于特种车辆轴距轮压的特殊性,以及既有桥梁经常出现资料缺失等情况导致其通行的安全评估存在一定难度.该文以某16 m跨没有图纸资料的旧桥通行风力发电装置运输特种车辆的安全评估为背景,首先介绍了从理论上根据桥梁旧的通车标准确定通行特殊车辆的安全性的方法,然后介绍了从试验上对该既有桥梁通行特种车辆进行安全评估的方法,并给出了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应急车辆路段行程时间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应急车辆的路段行程时间计算问题,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单向2车道道路,在假设应急车辆不更换车道的条件下,根据应急车辆行驶规则,构建了城市道路应急车辆的2车道路段行程时间计算模型.得出行程时间和路段长度,自由流车速,常规车辆的平均车速,更换车道时间,车流的车头时距的关系.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目前城市交通中道路使用功能的细化,逐步提出了按车型分车道行驶的措施。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某段典型的主干道上车辆的行使速度进行调查分析,结合车辆之间的跟驰模型,并考虑不同车辆行驶状况下的安全时距,分析对比了车辆分车道行驶前和分车道行驶后的行驶速度和延误特性。课题使用vissum软件对不分车道行驶和分车道行驶两种情况下的车辆运行状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使用分车道行驶的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车辆行驶的速度,减小行车延误。该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当前公交优先通行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mergency obstacle avoidance control strategy that may be used in automated highway vehicles. In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an inverse vehicle dynamics problem is solved on the selected emergency lane-change path to find out the nominal feedforward control inputs such as the steering wheel angle and the braking force. Then the overall vehicle lateral and yaw motion is controlled additionally in the feedback path by an active yaw moment for stability augmentation as well as a corrective steering angle that is added to the nominal steering angle 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uncertainties involved in the nominal control input computation.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has been tested by an ABS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 (HILS) system for rapid and safe control prototyping in a lab.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a sample emergency avoidance distance (45 m)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may be used as a feasible obstacle avoidance strategy for automated highway vehicles.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mergency obstacle avoidance control strategy that may be used in automated highway vehicles. In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an inverse vehicle dynamics problem is solved on the selected emergency lane-change path to find out the nominal feedforward control inputs such as the steering wheel angle and the braking force. Then the overall vehicle lateral and yaw motion is controlled additionally in the feedback path by an active yaw moment for stability augmentation as well as a corrective steering angle that is added to the nominal steering angle 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uncertainties involved in the nominal control input computation.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has been tested by an ABS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 (HILS) system for rapid and safe control prototyping in a lab.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a sample emergency avoidance distance (45 m)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may be used as a feasible obstacle avoidance strategy for automated highway vehicles.  相似文献   

13.
以某款纯电动汽车在城市双向四车道十字路口场景下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目标函数,进行了4种运行轨迹分析,采用NSGA-Ⅱ算法对车速和加速度进行优化求解,提出一种基于NSGA-Ⅱ算法的模糊控制策略,并制定相关的隶属度函数和模糊规则,验证了纯电动汽车双目标优化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目标函数很好地兼顾了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问题,得到了纯电动汽车在双向四车道十字路口下的最优运行轨迹和最佳道路宽度,提高了纯电动汽车通过城市干道十字路口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紧急车辆抵达事故现场的速度,同时减少紧急车辆优先权对其他车辆的影响,运用车路协同系统,提出避让紧急车辆协同换道策略,通过调整紧急车辆下游车辆位置,实现紧急车辆高效通过路段。以紧急车辆前车(DV)及其相邻目标车道车辆为控制对象,根据相邻车道车辆间距与车车通信范围,搜索DV可换道空间间隙集。以交通流整体恢复稳定时间最小为目标,确定DV换道轨迹和相邻车道协作车辆的速度变化,引导车辆完成协同合流,既能保障车辆安全换道,还能降低换道造成的速度振荡传递。同时,为快速恢复DV换道造成的目标车道车辆速度波动,对上游车辆(UV)采取先进先出规则的换道控制策略。所提协同避让紧急车辆的策略考虑了车辆协同换道对交通流的整体影响,并在原有换道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速度波动传递的控制方法。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上下游协同换道策略最短换道时间为6s,此时紧急车辆距前车78.66 m时发送避让信号。同时研究发现,恢复交通流速度稳定所需的时间为29 s,比未采用上下游协同换道策略降低了34%。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隔离路锥自动收放车主要依靠驾驶员凭经验操作,路锥布设车需要实现智能引导并完成路锥的最优化布设隔离.对路锥布设车的智能引导需求进行分析,基于高速公路事故现场隔离规范设计了引导系统规则.建立基于车速反馈的路锥布设时机控制策略,实现路锥纵向布设时机控制.基于路锥布设车平台开发了布设引导系统,并开展实车实验.结果表明,当路锥车速度分别为5 km/h和10 km/h时,相比于布设引导系统启动前,启动布设引导系统后的布设间距误差平均值分别同比下降72.46%和72.90%,累计布设距离误差分别同比下降72.62%和73.15%.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路锥自动收放车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并为未来路锥车自动驾驶引导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构建了工程车主动油气悬架控制系统的数字开发平台.针对工程车行驶路况的不确定性、部分参数的时变性和油气悬架系统的强非线性,提出了有限带宽主动油气悬架系统分层控制策略,并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PID上层力控制器和基于模型的下层电压控制器.将该控制算法集成到悬架控制系统数字开发平台中进行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有限带宽主动悬架分层控制器可显著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17.
综述汽车悬架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以半主动悬架为研究对象,推导建立汽车两自由度1/4车体模型,提出一种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控制方法,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结果证明该控制策略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轮毂电机转矩脉动对电动汽车平顺性的影响,提出了开关磁阻电机的控制策略。建立了电机的非线性模型,对电机进行了最优角度控制。针对电机转矩脉动问题,首先在直接转矩分配控制基础上,采用模糊算法对传统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在线整定,其次提出将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算法与直接转矩分配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模糊算法的引入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而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算法不仅提高了系统抗干扰的能力,而且降低了电机的转矩脉动。  相似文献   

19.
应急车辆出行前救援路径选择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城市中应急车辆的救援路径优化问题,分析了基于交通信息中心的应急车辆最优路径的多目标属性,给出了随机网络中各属性的量化计算方法,以最小化出行时间,最大化行程时间可靠度为目标,考虑了通行可靠性、安全性、道路条件限制等因素,建立了应急车辆出行前最优路径选择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模型所求得的解是综合最优路径,反映了应急车辆路径选择的目标需求,克服了以往直接等同于图论中最短路径的缺陷,给出了算法,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国岫  李秀杰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4):129-131,135
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和控制逻辑是优化能量流动、提高动力总成协调程度的核心,是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优良的经济性与排放性能的保证。本文综合分析了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的几种典型控制策略,介绍了基本思想、实现方法以及各自特点,并对各种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