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快速公交系统(BusRaPidTransi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本文从快速公交系统的组成、特点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的优越性出发,分析了BRT在大城市的基本应用模式及其特性,以正在运营中的杭州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为例,重点结合快速公交B1线,分析其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杭州未来快速公交网络规划建议,探索适合杭州经济发展的、因地制宜的快速公交发展模式,为杭州及其他城市下一阶段快速公交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快速公交运营模式的选择是各大城市建设BRT系统面临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成功运营.分析快速公交各种运营模式的特点和适应性,在研究影响运营模式选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选择运营模式的原则,并以广州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可供快速公交运营模式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快速公交运营模式的选择是各大城市建设BRT系统面临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系统能否成功运营。分析快速公交各种运营模式的特点和适应性,在研究影响运营模式选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选择运营模式的原则,并以广州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可供快速公交运营模式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快速公交车站运营模式的优势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北京、杭州、昆明三个城市地面常规公交和快速公交系统上下客用时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公交系统车站运营模式的特征、乘客上下车速度和车辆停靠时间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还进一步揭示了车站运营模式对乘客、公交企业和社会教益的影响。阐述了快速公交系统实施站台收费的目的和意义,同时提出快速公交专用道和站台收费的方式是确保快速公交系统高运能和快速的关键环节。最后还建议客流量大的常规公交线路也应实施站台收费、水平登降等措施,以提高运营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厦门大力推行快速公交(BRT)发展战略,快速公交建设运营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架BRT的建设运营模式更是开创国内先河,吸引国内诸多城市来厦观摩学习.在此背景下,在对厦门BRT与常规公交衔接原则和布局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厦门实际情况的"短复线、多接驳"的BRT与常规公交衔接模式,并以BRT一号线及其联络线为例,探讨了这种衔接模式的应用.实践证明,这种衔接模式是符合厦门公交发展要求的,也值得全国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2007年以来,常州市政府实施了以打造快速公交骨干走廊为核心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用2年半时间建成运营了249.6公里的快速公交系统,让30%的公交乘客享受了高品质的出行服务。常州公交优先发展实施以来,公交出行比例从2005年底的8.9%提高到了2013年底的28.3%。1常州快速公交系统运行情况常州目前已形成了由2条主线、2条区间线、8条支线和2条环线组成的"十字加环"快速公交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快速公交系统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广州市快速公交(BRT)运营一年来的实施效果,评估其对出行者、城市和交通发展的影响,开展影响评价研究.提出了BRT影响评价层次分析框架,分别从客流量、服务水平、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五个层面分析了广州市BRT的实施效果.评价分析结果证明:BRT开通运营后,乘客出行时间明显缩短,公交运行速度和准点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结合柳州市交通需求特征,对快速公交1号线的站台类型、乘客过街的交通组织及快速公交场站分别提出了设计方案,为柳州市快速公交1号线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林群  林涛  毛应萍 《城市交通》2012,(1):19-25,18
面对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但地面公交人车拥挤严重的现状,如何正确选择公共交通发展模式至关重要.从公共交通客运需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模式及公交运营模式三方面展开探讨,确定选择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复合公交走廊为骨架的新公交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快速公交网络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层次,以现有公交主走廊升级改造为基础,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厦门大力推行快速公交(BRT)发展战略,快速公交建设运营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架BRT的建设运营模式更是开创国内先河,吸引国内诸多城市来厦观摩学习。在此背景下,在对厦门BRT与常规公交衔接原则和布局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厦门实际情况的"短复线、多接驳"的BRT与常规公交衔接模式,并以BRT一号线及其联络线为例,探讨了这种衔接模式的应用。实践证明,这种衔接模式是符合厦门公交发展要求的,也值得全国借鉴。  相似文献   

11.
罗兆广 《城市交通》2009,7(6):33-38,27
针对新加坡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介绍了新加坡减少汽车使用量和增加公共交通使用量的一体化交通政策,以及限制车辆拥有和管理道路使用的交通需求管理框架。重点分析了两个典型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限制区域执照系统和公路收费系统,探讨了两个系统的目标、运作、实施效果,并将其与其他城市的公路收费系统进行对比。研究显示,以需求管理为导向的一体化交通政策有效地解决了新加坡交通拥堵问题,对新加坡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应用物流经济学原理,从分析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及物流成本构成入手,指出运输成本高企、效率低下是影响物流绩效的主要原因. 通过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技术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影响我国运输成本和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提升我国运输效率改善物流绩效的主要对策:(1) 继续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体制与机制改革,重点是制度和政策创新;(2) 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3) 积极引进和鼓励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和运营模式,重点是提高运输行业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公路运输效率高低是衡量公路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然要求公路运输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发展模式.本文从投入和产出两个层面建立公路运输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于DEA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定量测算公路运输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采用31省份的投入产出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半数省份DEA有效,公路运输综合效率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2/3的省份达到规模效益递减或不变,增加要素投入对提高综合效率不具积极性;资源投入过度、要素使用效率低下是导致运输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公路运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云南省站场规划”项目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云南道路货物运输发展现状,重点讨论道路货物运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道路运输组织结构调整为主的对策,对推进道路运输业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在路网规划中不重视支路网的规划,导致许多城市支路网密度低下,并影响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制约城市经济发展。本文以常州市支路网规划为例,首先分析支路网现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中心区按用地性质进行功能分区;通过规范支路网密度及满足公交覆盖率的要求,计算各功能分区的支路网密度;基于路网密度的要求下,对中心区支路网进行调整规划,并针对近期地块开发及区域交通组织,提出近期支路网实施规划;最后对支路网规划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支路网规划建设及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指导常州市支路网规划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农村道路客运市场现状及其公司化经营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农村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改造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农村道路客运线路与区域管理模式、客运车辆的车型选择与运行模式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双均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交通空间需求人手,运用均衡原理建立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二者的耦合关系模型,提出了一套城市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均衡配置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时实现交通需求与交通网络的供需均衡以及交通网络自身的用户均衡,对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双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交通空间需求入手,运用均衡原理建立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二者的耦合关系模型,提出了一套城市交通空间需求与交通网络一体化均衡配置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时实现交通需求与交通网络的供需均衡以及交通网络自身的用户均衡,对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Ӧ��������ɢ�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道路交通分析的角度,对国外道路交通应急区域疏散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区域疏散建模思想、区域疏散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区域疏散交通管理与控制策略和已开发的区域疏散规划模型与仿真软件进行系统的综述。进而评述了以往相关研究在区域疏散建模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并结合各种区域疏散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提出了构建区域疏散集成交通建模框架的思想,旨在为我国道路交通应急区域疏散交通规划、区域疏散交通预案制定等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道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战略目标,从提高行业发展能力、环境保护和发展一体化交通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道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