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针对高速公路与关联城市快速路(简称结合部)路段拥堵日益严重的现状,从匝道控制影响要素分析入手,基于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思想,本文提出了以主线交通状态与期望状态差值和匝道交通状态为输入变量,以匝道调节率为输出变量的模糊控制方法. 同时针对结合部路网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实际情况,分单匝道控制和双匝道控制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匝道控制方法,并建立了5层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模型. 最后以北京京津塘高速公路与北京三环和四环关联城市快速路为案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效果验证,结果证明了所建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匝道控制是一种通过限制进入高速公路车辆数来有效改善高速公路拥堵的交通控制方法。本文通过微观交通仿真对无匝道控制、定时控制及三种广泛应用的匝道控制算法(ALINEA、FLOW、Stratified Zone)进行比较评价。仿真采用AIMSUN NG软件,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太平洋快速路的仿真模型为基础测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本的匝道控制可使路网能力比无控制时提高40%。就路网和高速公路主要线路能力而言,在正常的和高的交通需求条件下,ALINEA算法优于其他算法,Stratified Zone在提高入口匝道能力方面最优。就匝道入口能力而言,ALINEA算法的匝道入口能力最低,FLOW算法比Stratified Zone算法略优。本文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评价不同算法的道路使用者效用。结论还表明,匝道控制可使高速公路路网和入口匝道能力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3.
Freeway ramp metering is an efficient freeway control that can ameliorate freeway congestion by limiting the number of vehicles entering the freeway. This study presents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five ramp controls including no control, time-of-day plan, and three well-known ramp metering algorithms; ALINEA, FLOW and Stratified Zone through the use of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In this paper, ramp controls were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using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AIMSUN NG.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Pacific Motorway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was used as a test-bed model. The results from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ramp metering was basically found to be able to improve network performances up to 40% compared to no control. In terms of network and freeway mainline performance, ALINEA was superior to other algorithms under both normal and high traffic demand, whereas, Stratified Zone was the best algorithm for on-ramp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on-ramp performance, ALINEA was found to generate the lowest on-ramp performance. FLOW was found to be slightly superior to Stratified Zone. However, the trend was opposite for on-ramp performance. Gini coefficient wa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road user equity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LOW was the most equitable algorithm, whereas, ALINEA was the worst.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network performance and on-ramp performance were trade-off in the presence of ramp metering operation.  相似文献   

4.
针对进出城市的高速公路与关联城市快速路(简称结合部区域)交通拥堵日益恶化的现象,以结合部区域为研究对象,从结合部区域的匝道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入手,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结合部区域的单点入口控制模型和多入口匝道协调控制模型,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与北京市三环、四环的结合部区域为例,以实地调研及交通流检测数据为基础,通过仿真验证其有效性,为匝道协调控制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5.
6.
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模糊逻辑控制及辅助方案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保证高速公路主线安全、畅通与舒适运行,减少对相连道路的影响,构造了匝道逻辑模糊控制器,提出了三种入口匝道辅助设计方案。结合工程实际,选择了上游车流密度、下游车流密度和入口处等待车辆的总长度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量,入口匝道的调节率为输出量。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入口匝道车辆数量的增加,高速公路主线下游的车速将明显下降,根据主线上、下游车流密度及匝道车辆的数量变化,计算出不同的匝道调节率,通过对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调节率进行实时调节,可控制匝道上车辆的进入,入口匝道辅助方案的实施可缓解与高速公路相连道路的拥堵,对改善高速公路运行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紧急疏散中单向需求激增的情况,提出利用地面辅路缓冲容纳部分疏散车流,从而降低快速路疏散的整体时空风险.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建立了快速路疏散车流演化方程,明确了上匝道车速对主线车速的影响,从而实现经典宏观交通流模型对路网状态演变处理的一致性.针对由下匝道、地面并行道路和上匝道构成的地面辅路行程时间的二分特征,建立了相应的离散时间的流量演化方程.辅路系统方程不仅可以刻画地面辅路疏散车流的主要特征,而且能与已有快速路的状态演化系统实现无缝结合.数值分析表明,利用匝道控制和辅路分流两种手段可以实现系统整体时空疏散风险的最小化控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交汇区域(路网结合部)拥堵日益严重的现状,综合考虑异构交通网络的通行能力与转换需求,基于多智能体和局部感应控制思想,对路网结合部匝道控制模式进行分析,建立单点CPSO-RBF-PID 匝道控制模型、关联主线多匝道一致性协同方法和不同主线间匝道竞争性协同方法.在此基础上,将路网结合部进行网络拓扑,建立基于分布式网络多智能体的匝道协同控制方法.并选取相应路网结合部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能够起到有效地稳定路网结合部交通流密度,缓解结合部区域交通拥堵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安普敦市高速公路入口控制方案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入口控制最早于1996年出现在芝加哥市,现在北美及欧洲等国家广泛采用它来缓解高速公路交通拥挤状况。此论文研究了南安普敦市高速公路入口控制方案的案例(采用ALINEA)控制策略。研究的详细数据表明:高速公路入口控制系统对辅路上的车流、高速公路主干线上的车流、尤其是对高速公路第一车道入口汇合前的区域存在潜在影响。基于此案例研制高速公路的主干道的车流量和速度的轻微减小。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堵塞造成了道路利用效率低下,并伴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各种各样的高速公路控制方法应用于缓解交通堵塞。本文提出强化学习型匝道控制模型,该模型以交通流模拟为预测工具,以人工智能的强化学习为最优化选择模型,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有记忆功能和性能反馈功能,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应用JAVA针对不同的交通状态进行模拟再现,模拟结果表明匝道控制模型对于减少交通堵塞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如何使用模型来分析建立包含高速公路干线、匝道控制和上游信号控制的菱形立交的一个综合控制系统。本建模方法考虑到了很多方面因素,包括其组成部分、运营特性及系统内的互动作用。论文还提出了系统现场实施运营可能需要的具体措施。建立综合运营控制系统的最关键的因素是通过在钻石立交信号机中特定信号配时来处理匝道反馈信息。当管匝道上排队较长时,系统将通过自动调整来减少进入匝道的车流量,以保证匝道控制系统的有效性,避免匝道排队过长,减少高速公路瘫痪的可能性。由于该系统采用特殊信号相位和配时方法,其控制策略主要针对特定的钻石信号相位计划。文章还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和构架以及现场实施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的快速路交通流系统中,入口匝道的流量和快速路主路的速度都是受限的,因此在对快速路交通流进行控制时考虑这些限制十分必要. 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的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是近年来快速路控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至今为止还没有在输入和状态同时受限情况下的相关收敛性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了快速路交通流模型,并将交通密度控制转化为输出跟踪问题;然后通过严格的数学分析证明了在入口匝道流量受限和主路速度受限的情况下,基于迭代学习控制的入口匝道控制仍然能保证交通流密度收敛于期望密度;最后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该方法在受限情况下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既有研究已经论证高速公路独有的运营特点,包括双能力现象。双能力现象表明,高速公路在自由运行(非排队式)条件下比在排队条件下具有更大能力。在孤立的匝道区,双能力现象的存在,决定了匝道控制在减缓高速公路和匝道交通延迟的效率。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微观仿真模型(VISSIM)是否能够在分析现象有关特征的基础上,校准复制双能力现象。本文指出,微观模拟模型用于研究匝道控制延误评价时,必须具有再现双能力现象的能力,否则就会得到错误的结论。本文发现大多数微观模拟模型,例如VISSIM,尽管使用了传统的跟弛理论,但不能自动展示双能力现象。然而,如果在VISSIM中使用一组特殊的编码参数就能再现双能力现象。利用VISSIM模型,本文分析了匝道控制和双能力现象的特征,发现匝道控制减小了双能力值的差距,尤其是采用排队政策时。由于高速公路在自由运行状态下的能力难以评佑,本文建议可用有排队状态下的能力值来代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交通流参数的微分分析,建立了匝道连接处交通流的运动微分方程和欧拉方程.采用特征线法对运动微分方程组进行分析求解,在高速低密度区和低速高密度区分别得到了两组特征线和对应的特征关系式.积分后,得到了匝道单车道流量与匝道连接处速度、密度和流量的理论关系模型.结合匝道的特点,给出了出入口匝道连接处交通流参数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及出入口匝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将连接处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整理成汇入率(驶出率)、上游外侧车道流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实测数据对关系模型进行标定,与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的经验公式和算例进行了比较,两者能够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城市快速路匝道出口及交织区的交通运行特性,以长春市具有代表性的快速路匝道出口作为调查对象,以调查实测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模型,分析交通冲突特性、交通流流量特性及密度特性,建立研究路段交通冲突数与流量和交通密度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快速路出口处车流量的冲突数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与交通密度的关系中则存在一个临界值(交通密度达到131辆/km,交通流变为强制流)。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快速路匝道出口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分析了快速路入口匝道排队导致地面交通拥堵的现象,然后综合考虑快速路主线交通流密度和入口匝道排队长度两个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的快速路入口匝道控制策略。与传统的入口匝道调节方法ALINEA相比,新方法将快速路系统和平面道路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仅略微地增加快速路交通流密度,且对快速路的负面影响较小,有效降低了入口匝道排队长度并消除了入口匝道回溢现象与快速路交通拥挤的反复振荡现象,对于实际应用中的随机干扰具有良好的抑制能力,提高了整个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最后通过仿真对新方法进行了说明和验证。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速公路监测手段的完善,高速公路运行数据日益丰富。通过深入挖掘、分析加州高速公路运行监测系统5年来收集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定量理解拥堵产生的原因,包括拥堵动态分析、交通瓶颈识别、匝道控制效益评价、出行时间预测等。此外,基于上述数据,以加州湾区HOV车道为例,通过分析通行能力损失、对比路段相同位置HOV限制与非限制时段车道流量及速度变化,定量评价了HOV车道的实施效果及其给其他车道带来的拥堵后果。上述各项研究均衡量了拥堵的严重程度及产生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缓堵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高架道路匝道设计中,路网性能及设计悖论的出现与否都受匝道位置的影响,本文对同时优化匝道位置和通行能力的匝道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设计中可能出现的悖论问题总结了导致其出现的原因.鉴于匝道位置的重要性,建立了考虑匝道位置的走廊通道高架道路匝道设计双层规划模型.模型的决策变量为匝道布设位置、通行能力以及类型(上/下高架),上层目标为最小化网络的总出行时间,下层为交通分配问题.最后,通过计算示例来验证所提出模型的优点,算例结果表明,考虑匝道位置的优化设计模型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城市快速路匝道最小间距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匝道间距是路线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对交通流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城市快速匝道的特点,应用驾驶员行为理论,模拟了驾驶员城市快速匝道上的驾驶行为。认为匝道间距是影响城市快速路主线运行状况的关键因素。为了合理确定匝道最小间距,必须确定匝道组合模式和计算匝道加减速车道长度,并计算出车流从匝道汇入主线后,由于车流变道而形成交织车流长度。由此建立了不同匝道组合模式下的匝道最小间距模型。应用实例表明。当匝道间距不能满足最小间距时,车速降低,服务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高速公路匝道控制片面追求控制效率而忽略交通公平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益的入口匝道协调控制策略.定义排队延误基尼系数,有效刻画匝道控制的公平性.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构建双目标优化模型,优化目标包含反映控制效率的总旅行时间和反映公平性的基尼系数.改进差分演化算法的约束惩罚和罚函数构造方法,使差分演化算法能适于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应用研究表明,改进差分演化方法能获取Pareto最优解,决策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满意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