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解决旅客感知对机场航站楼寻路影响缺乏定量描述的问题,使用个人素质能力、感知信息有效性、感知设施布局分散程度这3个潜变量作为旅客在寻路过程中的感知影响变量。结合个人属性、出行特征、机场状况等变量,构建融合旅客感知影响的机场航站楼寻路SEM-Logit联合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感知因素潜变量对航站楼内的寻路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个人素质能力(0.107)、感知信息有效性(0.379)对寻路便捷程度具有正向影响,感知设施布局分散程度(-0.330)具有负向影响;旅客的年龄、性别也是影响航站楼寻路的关键因素。联合模型比基础回归模型考虑因素更全面、解释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对旅客中长距离的城际交通出行影响巨大,现有研究侧重疫情暴发初期疫情对城际交通出行的影响,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旅客城际出行选择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旅客中长距离城际出行选择行为。针对民航、高铁、普铁和自驾等方式分别建立包含4种城际出行方式的多指标多因果出行选择模型(MIMIC),模型中引入感知防疫安全程度、防疫策略、乘车体验与出行习惯4个潜变量,探究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并辨识模型参数,求取各潜变量的拟合值;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出行方式特性、旅客社会经济属性与潜变量的多出行方式联合选择行为模型(MIMIC-Logit),探究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旅客出行心理对其出行决策的影响;假设出行费用、时间与距离等变量的随机系数服从正态分布,采用抽样1000次的Halton序列对随机系数进行仿真求解,得到随机系数的回归分析结果。以2021年4月—6月到达西安旅客的调查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所提MIMIC-Logit模型的拟合优度与命中率分别为43.621%与83.312%,均高于多项Logit模型与随机系数Logit模型;旅客对不同方式的出行费...  相似文献   

3.
左利兴 《公路与汽运》2011,(1):46-48,77
在分析影响小汽车出行的停车场主要因素(包括步行距离、停车费用、空余泊位数等)特征的基础上,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非集计模型中的随机效用理论,建立了假日小汽车车主出行行为模型,并标定了各影响因素的参数.结果表明,停车场服务水平与假日小汽车出行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调节城市居民出行结构,提高城市交通系统效率,以南方某小城市居民出行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多项MNL(Multinomial Logit)模型,分析了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和出行方案属性对出行方式选择产生的作用。通过分析MNL模型统计回归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个人属性中,年龄、性别、个人月收入、受教育程度、驾照拥有情况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2)家庭属性中,住户小汽车拥有情况和摩托车拥有情况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3)出行属性中,出行时间和出行目的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出行费用在出行选择过程中没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解析低碳出行行为机理,提出了将低碳心理变量引入离散选择模型的研究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考虑低碳出行心理因素,建立了多原因多指标潜变量模型。将潜变量模型预测后的潜变量代入多项Logit模型,构建了带低碳出行心理变量的混合选择模型。以镇江市居民通勤调查样本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传统离散选择模型,所建的混合选择模型预测精度整体提高了2.45%;低碳心理变量对于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各不相同,低碳出行方式"行为态度"对出行方式选择没有显著性影响,而高碳出行方式"行为态度"对低碳出行有显著性负影响。通过对月收入的敏感性分析检验模型性能,结果显示:随着收入的增长,低碳出行方式占比逐渐降低,其他两种方式占比变化相反,在考虑低碳心理因素后,高碳出行方式占比上升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考虑心理潜变量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考虑心理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整合了对通勤方式选择行为具有影响的各种心理因素,分别对摩托车、公交车和小汽车构建了3种多指标多原因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后预测心理影响潜变量的拟合值,作为解释自变量加入到传统的条件Logit模型中形成了混合选择模型。采用实证数据分别以公交车和小汽车作为效用基础项估计并比较了传统离散选择模型和混合选择模型中各参数影响的异同,最后利用月收入的变动检验了2个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不是所有的心理影响潜变量都对通勤方式选择行为有显著性影响,混合选择模型比传统不带潜变量的选择模型对实证数据具有更高的拟合度,其预测值也更为稳健。  相似文献   

7.
疫策略对居民公交出行决策行为和出行偏好有着关键作用, 直接关系到公交优先策略的长期实施效果。从居民出行行为的角度, 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下, 基于调查数据研究了居民公交出行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 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交通防疫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疫情期间公交出行行为影响因素中的1条显著作用路径, 即“风险感知、防疫策略→出行态度→出行意向→出行行为”, 验证了疫情风险感知和各项防疫管控策略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和出行偏好上有着深刻的长期影响, 需要更加慎重的使用停运等严格策略。通过进一步地观测变量分析, 驾驶员和车内环境消杀等信息对相应潜变量的路径系数最高, 均达到0.9以上, 说明已实施的防疫策略的信息公开对乘客出行态度极其重要, 这在当前是普遍被忽略的。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公开、分散就坐等具体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借鉴顾客感知服务理论和服务绩效模型(SERVPERF)方法,针对步行、等车、乘公交、换乘等出行链各环节,本研究构建了个体感知公交服务质量的短时评价指标类型矩阵表,形成了公交用户感知服务短时评估方法。以佛山市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个体公交出行距离、出行各环节时间期望值与实际值差距、个体出行时间成本等特征因素,建立了短时的公交用户感知服务评估模型,可支持开展公交全出行链的短时服务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步行短时评价结果、等车短时评价结果、换乘短时评价结果对整体公交出行满意度情况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总时间成本和乘公交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对整体公交出行满意度情况产生的影响较小;步行路线的方便程度、路边环境的舒适程度、步行的安全性、步行时间会对步行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是否多条线路选择、等车的安全性、站台拥挤程度、遮雨(遮阳)设施、站台环境卫生会对等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运行速度、车内环境、运行平稳性、报站情况、驾驶员专业程度会对乘公交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公交服务稳定性情况、公交时间成本并未显著影响乘公交车服务短时评价结果,这与85%被调查者为通勤出行者,他们对其公交出行时间已有明确预期有关;换乘步行环境、换乘拥挤度、换乘安全性会对换乘服务短时评价结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9.
无序蔓延的城市发展模式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毋庸质疑,关于城市土地利用对人们出行行为影响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以往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在良好社区环境(高密度、土地混合利用、公交可达性高、宜于步行)下的人们相对于以小汽车为导向环境下生活的人,其对小汽车的使用更少,但这些研究并未考虑人们自身的出行倾向。文中将人们的出行态度因素纳入考虑,以随机效用理论为基础,调查在不同社区环境下人们在非通勤时间内所采用的交通方式,通过建立交通方式选择 MN L模型来标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社区环境与出行倾向对出行行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群体公平差异的公交网络双层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刻画公交网络优化对不同居民群体的公平性影响,建立了考虑不同群体的人均道路占有面积、出行成本差异等因素的公交网络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以出行成本剥夺系数与道路面积基尼系数最小化为目标,用于求解考虑交通公平约束的公交网络优化方案;下层模型为多模式多用户随机均衡交通分配模型,用于描述上层给出的公交优化方案中不同群体对于不同交通方式的复杂选择行为。采用非劣排序遗传算法-Ⅱ求解模型,并以一个简单网络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公交网络优化前,小汽车、公交车与自行车的出行分担率分别为42%,47%,11%;优化后,各出行方式的分担率分别为7%,82%,11%,部分拥有小汽车的高、中收入用户改用公交出行,3类群体的出行成本剥夺系数下降了20.68%,道路面积基尼系数下降了87.76%,低收入群体的交通公平感受与客观资源分配均显著改善。研究结果可为公交网络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模型基础,是改善交通规划方案公平性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广深城际运输通道为例,分析城际运输通道中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传统的多项式Logi(tMNL)模型具有无关方案独立性,无法对不同出行者的选择偏好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故应用随机系数Logit模型分析城际交通出行选择行为。选取城际出行旅客的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心理潜变量(对交通方式舒适性、可靠性和便捷性的心理感受)、城际出行方式特征变量设计问卷。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共收集534份问卷,基于此建立并求解随机系数Logit模型。随机系数Logit模型估计结果的伪R2为0.178,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研究结果表明:城际出行旅客的收入、职业、私家车保有情况、家庭儿童数量以及对出行方式便捷性的感知对其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出行方式的舒适性、可靠性对城际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影响不显著;改善交通方式的便捷性对提升城际出行方式的吸引力起关键作用。因此,在城际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中应着重考虑便捷性对城际交通方式选择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e study assesses the viability of electric cars for personal use in India based on the driving range and travel pattern, vehicle ownership and income levels and energy demand. The study estimates the expected personal electric car stock in India using a scenario-based approach. This is used to further estimate the electricity demand. Growing income levels present a potential for converting personal cars to electric, however, the limited percentage of multicar households in India limits its viabilit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ow powertrain models can meet most of the daily travel demand in a single charge. However, the increasing ownership of large-size vehicles and growing travel distances impose a burden on electricity demand. There is a need to adopt a package of policies to restrain the growing vehicle ownership, retain the existing travel intensity and manage the energy demand.  相似文献   

13.
The author has used econometric equations to forecast travel by car and public transport in the Paris Region in the year 2020. The parameters of the equations were estim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ed trends since 1980. The technique is innovative in that it takes account of changes in structural factors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by age, ring zone of residence and car ownership) using what are termed structural demand variables. Existing forecasts of these structural factors have been used. By applying hypotheses about changes in the remaining explanatory variables (income, transport price and supply) we have estimated traffic levels in a business as usual scenario whose sensitivity to the explanatory factors has also been tested. From this we have derived some additional indicators: network congestion, trip frequencies for each mode, travel time and aggregate quality indicators. Finally, some limits of this approa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城市公共卫生事件下,考虑特殊时期的交通服务需求,通勤合乘模式解决通勤出行的可行性及组织效率,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基于疫情期乘客出行偏好网络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民众出行偏好及对不同出行模式的暴露风险感知。意愿调研显示,71%的私家车主及无私家车群体均对与同单位人员发生合乘有较高的参与意愿,60%的私家车主表示愿意提供合乘服务,73%的无私家车通勤人群表示愿意接受合乘服务。在单位层面组织通勤合乘,有需求、有条件、有基础,具有良好可行性。以问卷数据为基础构建二元Logit模型对合乘出行驱动因素影响分析,研究发现疫情持续期出行者对交通方式主观感知风险将对合乘选择行为影响较为显著。结合出行群体在疫情持续期的交通方式选择偏好,提出基于健康管理的通勤合乘组织设计的公益互助、安心、用户群体固定、预约共享、合乘人数控制原则和服务水平要求。通过不同场景下合乘仿真,对该模式的预期效率进行解析,得出由单位组织的通勤合乘模式相较商业顺风车而言,前者“N对1”的配对需求与后者“NN”配对相比,大幅提高了配对成功率。在不同拥车率条件下,存在一个成行率较高的合理员工规模,且该合理规模不是很大。员工住地较为分散的成行率均低于住地聚集场景,当拥车率达到65%的水平时,不论员工住地分布集聚还是分散,均可达到较高的成行率。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期,探索通过城市交通组织模式创新来破解通勤的流动需求与风险管控难题,为城市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电动自行车用户对不同城市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政策的行为响应机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用户的社会人口特征、出行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在不同政策下的决策,基于心理接受度等潜变量构建了多指标多因素模型,得出了潜变量的拟合值,将潜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到行为决策模型中,构成了混合选择模型来分析社会人口变量、出行特征变量和心理潜变...  相似文献   

16.
Rapid change in urban travel, in particular the increase in car traffic, is causing severe problems which mean that it i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the determinants of travel practices. In addition to such relatively familiar socio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parameters as gender, age and inco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ips also depend on how the locations of intra-urban residenc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re structured. The lengthening of distances and the increasing role of the car appear to be largely explained by the emergence of new, more sprawled, spatial configurations, which may even be multipolar. One of the ways of examining the link between urban forms and travel is to compare conurbations which differ very greatly in term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tions and determine to what extent these differences affect trip-making. The results we present here originate from on-going research, mainly by the Laboratoire d'dconomie des transports and INRETS, which compares the urban areas of Marseille and Aix-en-Provence, Lyon, Bordeaux, Grenoble, Dijon and Saint-Etienne. Only home-to-work trips have been considered. The firs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ose urban areas which retain a pronounced centre and others which have been more affected by urban sprawl. The differences we have revealed with regard to home-to-work journeys involve the geography of traffic flows, the use of different modes of transport and above all the dissociation between residential locations and places of work, which is less marked in those areas where the centre has retained an important role.  相似文献   

17.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成为当今受鼓励发展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城市步行质量也成为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步行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短途交通工具,而且也是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开始和结束,对于山地城市来说步行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针对重庆市主城区步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建设步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性,提出结合重庆特殊地理环境的规划原则,完成了重庆主城区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8.
深入解析公交信息对居民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机理,是合理规划城市公交出行信息环境的理论基础,对于城市交通管理以及交通拥堵的缓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基本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公交信息、出行经验、个人属性等变量,对计划行为理论加以改进,利用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建立公交信息条件下的公交出行意愿模型。以南京市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确定了各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对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公交信息对公交出行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变量有直接显著影响,且为正向关系,影响系数分别为0.533、0.451和0.576;公交信息会对公交出行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影响总效应为0.92,说明高质量的公交信息可以提升公交吸引力,增强居民的公交出行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