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亚  王勇  刘杰  艾钰皓  高斌 《公路》2023,(3):13-20
双面加筋土挡墙加筋交叉区的两侧筋带相互影响,使其与常规单面加筋土挡墙存在差异。为研究双面加筋土挡墙的破坏机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研究挡墙的破坏模式及破坏开展过程,然后分析填土因素对挡墙变形的影响、面板刚度与挡墙整体安全系数的关系以及筋带在路堤内部的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施工工艺控制不当是造成公路双面加筋土挡墙病害的主要原因,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及加强对筋带连接位置的保护设计;双面加筋土挡墙会发生路堤整体剪切与地基剪切2种模式的破坏,路堤整体剪切破坏的破裂面形式为折线形、破坏的表现形式是面板鼓胀,地基剪切破坏的破裂面形式为爪形、破坏的表现形式是地表隆起和挡墙绕墙顶变位;面板刚度与挡墙稳定性呈对数线性关系;填土黏聚力超过30 kPa后,挡墙面板鼓胀位移几乎不再减小,而是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最大鼓胀变形位置位于墙高的1/4~1/3之间。  相似文献   

2.
加筋土挡墙差异沉降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有限元ABAQUS,以一加筋土挡墙为例进行数值模拟,对墙的差异沉降、筋带内力变化和回填土应力状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差异沉降导致筋带不再保持原来的水平位置,其竖向变形近似可用指数曲线描述,而筋带受力条件也会发生恶化,使挡墙安全度降低.对回填土应力状态的改变,设计应加大下部面板厚度,增加上部筋带的长度.  相似文献   

3.
本介绍了一种利用塑料土工织物作为筋带的加筋土挡墙结构的设计与计算方法,并提出结构计算参数筋带宽度(dx)的取值范围,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讨论该结构的特点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北京——承德高速公路互通区加筋土挡土墙施工实践,总结了在进行高等级公路的加筋土挡墙施工中的基础施工、面板安装、筋带铺设、填料摊铺等工序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5.
采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预应力筋的预拉力对预应力加筋土挡墙的变形、土压力分布、墙面板基础反力和破坏模式等静力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实测数据及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预应力加筋土挡墙的工作机理。结果表明:预应力筋施加预拉力后,顶部荷载作用下挡墙的墙面板位移、顶部沉降以及墙面板基础反力比未施加预拉力的情况均明显减小;预应力筋施加预拉力后,加筋区内部水平土压力显著增大,但分布并不均匀。预应力筋施加预拉力对填料内的剪切带影响不明显,但非加筋区顶部加载时,预应力筋的预拉力能够有效阻止剪切带在填筑区域内贯穿,提高了挡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在福宁高速公路3座加筋土挡墙的实例施工中,掌握了加筋土挡墙从面板的预制,安砌,筋带铺设,填料碾压等施工要点和特殊部位的施工方法,为以后的类似施工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张文中 《公路》1995,(2):8-12
结合施工经验,对加筋土挡墙工程施工中的准备工作、构件预制、面板安装、填料填筑、筋带铺设以及上部的构造的具体做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做了较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8.
公路高大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凌天清 《中国公路学报》2000,13(2):13-15,19
在室内模型试验和野外43.75m原型墙测试研究的基础上,理论分析提出了高大加筋土挡墙的合理破裂面形式、筋带拉力计算式与面板后侧压力、垂直土压力与筋带锚固长度等计算方法,据此编制了计算分析的CAD软件。  相似文献   

9.
预应力加筋土挡墙内部的应力分布影响挡墙的力学性能,控制预应力筋的拉力值可以有效控制加筋区的应力分布。首先研究了该类型挡墙的数值模拟方法,将其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进而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单层预应力加筋土挡墙内的应力分布、塑性区大小及筋带预拉力合理取值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增大预应力筋的预拉力会引起侧压板附近的填料产生贯通的塑性区,随着预拉力的增加,塑性区向墙面板发展,并使墙面板的位移增加,预拉力的增加应避免塑性区贯通。填料在预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水平应力沿筋长方向呈中间小两端大的分布形态。引入了破坏比系数表示填料的应力达到抗剪强度的比例,发现增加预拉力系数会使填料的平均破坏比系数先减小后增加,表明填料存在最优的安全状态。预拉力的合理取值由侧压板附近是否出现贯通的塑性区和填料的最优安全状态来控制。增加预应力筋长度与挡墙高度比可以提高填料的抗剪强度,预拉力合理取值的上限和下限相应增加,进而对预拉力合理取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复杂动力作用下加筋土挡墙内部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加筋土挡土墙的特殊受力机理出发,对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加筋土挡墙进行了内部稳定性分析;研究了挡墙破裂面形状与位置,结合国内外一系列室内和现场足尺试验资料而确立了地震作用下加筋土挡墙的分析模型;通过挡墙的筋带拉断破坏和筋土粘着破坏分析,分别推导了加筋带的界限配筋率和临界长度计算公式,这两个公式能适用于多种实际的荷载工况(静力荷载和地震荷载),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可为加筋土挡土墙工程抗震设计及动力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板闸立交桥B、C匝道的加筋土挡墙进行了原型墙测试,在此基础上,运用岩土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方法,对挡墙面板压力、侧位移、筋带拉力等进行对了比分析,数值计算与实测的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有限元之于加筋土挡墙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MRAC软件,对直立式加筋挡土墙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加筋土挡墙的水平位移分布、面板的变形、筋材的受力和变形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坡中设置加筋材料,能有效改善土体的变形状况,减小土体水平位移,提升挡土墙的工作性能,确保了土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加筋土挡墙路基病害,开展工程地质调绘、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及筋带检测试验等,研究病害成因和变形特征,分析加筋土挡墙的变形机理;通过外观、筋带强度、路基湿陷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价,为该段加筋土挡墙的整治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在美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美国加筋土挡墙的应用情况,特别是土工格栅类加筋挡墙的设计计算方法、土工格栅与土的相互作用系数、土工格栅设计允许强度、拉带与面板的连接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维全  韩冬 《中外公路》2011,31(4):18-21
综合考虑水对加筋土挡墙的影响及加筋土挡墙中面板的作用,提出一种新型加筋土结构,即墙后设置砂反滤层的筋一板无连接加筋土挡墙.采用复合材料理论,对其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加筋土挡墙的应力分布、沉降及墙面侧向位移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无连接加筋土挡墙的结构特性较传统加筋土挡墙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应用及推广的实用价...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高路堤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结构的荷载状态和筋土相互作用,以我国西南山区一典型的高路堤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为工程依托,其上部为8 m高的未加筋路肩,下部为14 m高的返包式土工格栅加筋路堤,现场安装土压力盒及筋带柔性位移计,开展为期1 a的现场监测试验,深入分析加筋土体内部垂直土压力、土工格栅应变的分布规律以及加筋土挡墙的潜在破裂面形式。测试结果表明:格栅的网兜效应在土体中形成托举力,使得土工格栅可以有效改善筋土复合体内部的应力分布,减小垂直土压力;对于上部有路肩填土作为超载的加筋路堤挡墙结构,其加筋土体可划分为"斜坡荷载影响区"和"垂直荷载影响区",两区分界位置附近的垂直土压力和土工格栅应变均出现峰值;土工格栅应变沿筋长方向呈非线性分布,距离坡面4 m内的土工格栅变形在工后有随时间增大的趋势,但筋带最大拉伸应变仅为1.32%,筋带受到的最大荷载不超过40 kN/m,远小于其极限拉伸强度(165 kN/m);由实测筋带变形推算的潜在破裂面与采用GeoStudio和Geo5数值计算的潜在破裂面趋势较为一致,但数值计算的潜在破裂面相对于实测推算更靠近加筋土体内部,路堤的整体稳定性更高,数值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加筋土挡墙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阐述其在公路工程中的设计应用情况,其中包括设计条件及参数,材料选用,设计方法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等。  相似文献   

18.
为更清楚地了解加筋土挡墙抗震性能和动力学特性,采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3D)对其地震动力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体的加速度沿墙高逐渐增大,在坡顶临空面处达到最大值;加筋土挡墙土体的剪切拉伸屈服面起于墙趾,以一定的角度斜向上延伸到达一定高度后垂直向上发展,其形态近似于对数螺旋面;顶层及底层的筋带拉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甚至出现筋带拉力失效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最小加筋材料面积的加筋土挡墙最优布筋方式,开展了以纸质作为挡墙面板和加筋材料的砂箱模型试验,测试了加筋土填料和加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了布筋密度、筋带宽度及长度等因素对加筋土挡墙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表明:处于极限稳定状态的加筋土挡墙,采用“窄筋密布”、“窄筋长布”方案的用筋量均小于“宽筋疏布”、“宽筋短布”方式;在用筋量相同条件下,采用“上长下短”布置方式的稳定性高于“上下等长”布置。  相似文献   

20.
结合玉蒙铁路玉溪南站无面板加筋土挡墙的成功实施,阐述了其设计与施工技术。通过与传统的重力式挡墙在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和环保方面的对比分析,阐明了无面板加筋土挡墙结构轻盈、便于绿化、对不良地基适应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