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舶的规则、规范与标准(三者均系简称),对于船舶设计人员来说,虽是必不可少的日用工具,但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若不经过专项解惑,若干工作三五年者仍然理不清其间的ABC。尤其是规则和规范之间的关系,甚至工作多年仍有拎不清者。SOLAS公约第2-1章第3-1条规定:"除符合本公约其他要求外,船舶的设计、建造和维护还应符合主管机关按第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国际公约的缔约国,但目前在黑龙江水域从事国际航运的中国籍河船的检验仍然执行内河的相关标准,尚没有完全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2020年4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船舶技术法规体系框架(2020)》,明确了制定《国际航行河船检验规则》来解决这一问题.文中通过对照现行检验技术规则内容,对中俄界河水域国际航行河船检验管理方...  相似文献   

3.
目前,船舶设计部门、船舶修造厂.验船部门及港航监督部门,在船舶设计、修造.检验及安全检查中,主要是以1999年《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以下简称《规则》)、2001年《钢质海船八级与建造规范》和2002年《钢质内河船舶八级与建造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依据。《规则》中明确指出:“本法规是执行法定检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船舶科技不断进步,船舶术语及定义也应日趋严谨.特别是基础术语的定义,如船长、型宽、型深、龙骨线等,它们是船舶设计、建造、检验人员执行标准的依据,是行业共同语言的基础,必须达到严谨统一.但从目前船舶的规范性文件的情况来看,国际公约也未达到这一要求(见表1~表3),国内船舶《规则》《规范》《标准》及学校教材当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建议今后在修订上述文本时,对于基础术语及定义,应摒弃习惯性的延用及传抄,认真推敲修订而不必迷信其来自何方.  相似文献   

5.
王中华  周耀华 《船舶工程》2023,(9):47-52+60
为确保船舶对工业人员的安全运输及工业人员在船舶和海上设施之间转移作业期间的安全,IMO新制定了《国际工业人员船舶安全规则》(《IP规则》)。为了帮助各相关方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新强制性国际规则,从不同类别人员的差异、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类别人员数量和触发适用《IP规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厘清《IP规则》与其他相关或相似国际公约要求、规则之间的安全水平高低和适用性上的逻辑关系,并进一步解析出适用船舶的设计要点。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符合《IP规则》的船舶不必再符合《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SPS规则》),而客船可直接用于载运工业人员,但对货船载运工业人员有附加要求。《IP规则》适用于500总吨以上、从事国际航行、船上除船员外所有人员总数应为12名以上且至少载有一名工业人员的船舶;适用该规则的船舶在设计上需重点关注工业人员的安全转移、转移布置和危险品载运等附加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开展船舶检验质量监督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船舶检验即船舶检验机构按照船旗国政府的有关法令规定以及船旗国政府批准、接受、承认或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包括修正案)、议定书和规则等由政府主管部门或经政府授权的有资格的组织指派验船师进行的检验。经检验合格后,签发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以证明船舶符合有关船舶建造和营运规范、规则等要求。为加强船舶检验质量的监督管理,促进船舶检验质量的提高。2008年4月9日交通部海事局出台了《关于调整直属海事系统船舶检验管理职责的通知》,对直属海事系统船舶检验管理职责进行调整。陔通知要求各直属海事局履行以下船舶检验的管理职责:  相似文献   

7.
国际海事组织(IMO)出台的《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附则Ⅵ《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简称"73/78公约"附则Ⅵ)及我国相关的检验法规对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的规定相继生效,加大了对海洋和大气环境的保护。本文针对国内航行船舶的现状,结合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详细研究了《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73/78公约"附则Ⅵ)和我国现行船舶检验有关法规规范的主要技术要求和控制措施,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国内船舶防止空气污染的有关规定以及检验实践工作,对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方面的检验发证的管理和具体操作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办法。  相似文献   

8.
国际信息     
《中国海事》2007,(3):73-75
公约与法规无害拆船公约有望2008年出台国际海事组织近日在中国珠海透露,由该组织起草的《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国际公约(草案)》,有望在2008年正式出台,届时国际拆船安全和环保管理将更加规范。《公约(草案)》涉及到船舶设计、建造、营运以及拆解的全过程,对船上有害物质的处理、船舶拆解设备的要求、船舶拆解过程的控制、拆解工人的安全与培训以及应急反应措施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9.
曾苇 《珠江水运》2012,(12):73-75
MARPOL附则IV《防治船舶生活污水规则》已于2008年9月27日对国际航行船舶生效实施,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都对船舶生活污水的排放接收进行了规定。本文主要通过对公约和国内法规对船舶生活污水排放监管要求的简要介绍,分析广州港口目前船舶生活污水排放接收处理的现状,并提出应如何加强防治船舶生活污水污染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智能船舶技术的兴起,相关的法规和规范也紧随该技术发展不断革新,促进船舶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DNV GL船级社已发布了智能船舶入级指南,并将其入级符号归类为描述性符号。以实船入级为基础,介绍该入级指南在技术、审核、认证、检验等方面的要求及方法,以期对未来的智能船舶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王成宝 《水运管理》2002,(10):36-37
美国的港口国监督由美国海岸警备队港口国检查官(USCGPSCO)负责,依据国际公约、联邦法典、港口国监督工作指南、航海和船舶通报以及有关特殊规定的引文指南等制定的检查手册,对进入港口的外国籍船舶实施港口国检查。通过观察来确定船舶的检查深度和范围,查实船舶和船员是否确实符合相关的国际公约和与美国法律有关的要求。如发现对海上人命安全和海洋环境构成威胁,有明显依据证明船舶及船上的设备不符合基本的有关的国际公约要求或者船长或船员不熟悉船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机器处所的脱险通道,船舶法规都有设置与免除的规定,相关要求各不相同。法规的免除要求能否简化一致,值得探讨。对于机器处所的脱险通道,船舶法规都有设置与免除的规定。在我国《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4》(以下简称《国际法规》)《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11》(以下简称《国内法规》)和《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15》(以下简称《渔船法规》)中,要求各不相同。脱险通道的属性并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有关《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及《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的规定,对非油船舱底和油船机器处舱底水,必须经过油水分离装置处理,在其含油量不超过15×10-6时方可排出舷外.检验与测试的目的是验证经处理后排出舷外的舱底水是否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下面简要介绍该装置在实际工作中所采用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事》2005,(4):32-32
为保障水上人命财产的安全,防止船舶污染,避免因港口航道图和航海出版物的配备不符合相关要求而引发港口、航道及附近的海难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和《SOLAS公约》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国际公约要求,交通部海事局要求各海事机构加强对船舶规范配备港口航道图和航海出版物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15.
苏绍娟  韩静  王天霖 《船舶工程》2018,40(S1):346-351
从船舶无人化后的特点出发,对现有船舶设计需遵守的国际公约进行分析,指出无人船设计应继续遵守或无需遵守的公约条例。从船舶设计角度着手遵照船舶设计螺旋线,系统分析无人船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并对影响较显著的船舶空船重量、船体设计形式、船舶主机选型、总布置设计与船舶建造成本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以后无人船设计及新船型开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际公约法规、国内规则和船舶生产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海船机舱消防应急操作规程》(1995版)于现行公约法规和船舶生产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亟待修订。经过对修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确定主要研究范围和技术内容,力求对标准的实用性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液化气运输船舱室布置及防火结构是该型船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通过几个典型区域的事例,运用《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国际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与设备规则》的相关条款进行分析,优化船舶布置,提高船舶的安全系数,使船舶达到国际公约和规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船舶无人化后的特点出发,对现有船舶设计需遵守的国际公约进行分析,指出无人船设计应继续遵守或无需遵守的公约条例。从船舶设计角度着手遵照船舶设计螺旋线,系统分析无人船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并对影响较显著的船舶空船重量、船体设计形式、船舶主机选型、总布置设计与船舶建造成本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以后无人船设计及新船型开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8修改通报)对内河船舶防止生活污水做了强制性规定,要求内河船舶应设置防止生活污水污染系统,并具有《内河船舶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证书》。本文从法规要求出发,简要介绍内河船舶防止生活污水污染的处理方法以及检验发证,为内河船舶正确选用防止生活污水污染的配套设施、获得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证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2021年全国船舶检修检测服务机构督察活动结果,介绍了我国船舶检修检测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技术法规对船舶检修检测服务的要求,对海事管理机构未来对这些机构的认可和监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