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铅较为普遍,为进一步了解双硫腙比色法和火焰及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铅的相关程度,我们做了双硫腙比色法和火焰法、石墨炉法的相关检验和灵敏度,精密度及准确度等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采用酸浓缩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水样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进进行了测定,同时与国家标准萃取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其精密度及准确度均能达到测宁要求,且弥补了用萃取法测定的不足,此方法有效,可行,适用于日常工作中批量的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测定工业废水中铅常用的方法有双硫腙比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极谱法等。这些方法有的需要特殊仪器,有的分析操作步骤比较复杂或操作中需用较多的剧毒试剂等。鉴于环炉技术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灵敏度较高,适宜于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因此我们进行了环炉技术(玫瑰红酸钠法)测定工业废水中铅含量的初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作者研究了用石墨炉无火焰双波道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准确迅速的同时测定ppb级的镉和铜。原子吸收的测定条件:干燥20安—30秒(约180℃);灰化35安—60秒(约470℃);原子化240安—10秒(约2700℃);分析波长:A波道228.8毫微米(镉),10毫安,B波道324.7毫微米(铜),氩流量3升/分;试样体积20微升。  相似文献   

5.
目前,尿锰测定多用化学法,其中不论是集锰法或直接消化法,都需要大量试样(200~300ml)和多种试剂,操作繁杂、费时多,结果也不理想。而国外介绍的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由于用有机溶剂萃取,影响仪器的稳定性和有关部件的寿命。为了配合应用Na-PAS治疗锰中毒患者,观察该药的驱锰效果及其规律,我们根据现有的条件,参考有关资料,将尿样消化后,直接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联邦德国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尿组织中铍的方法介绍如下。一、仪器及试剂 10ml聚四氟乙烯容器和一个附有加热装置的不锈钢罐密封消化器。 P—E303原子吸收仪、HGA—72型石墨炉程序控制器、自动进样装置。为了降低干扰和有效地原子化,所用容器要在HC1和HNO_3中煮沸4小时,再用水蒸10小时,或用HNO_3冲洗后再用水淋洗。石墨管内滴几滴经二氯氧化锆溶液饱和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在150~  相似文献   

7.
作者研究了锰与2-[2-(羟亚氨基)-1-甲基亚丙基)-N-苯肼羰基硫代酰胺(PBTOH_2)形成阴离子性螯合物,在四丁胺离子(Bu_4N~ )共存下成为离子对,用甲基·异丁基甲酮(MIBK)萃取后用空气—乙炔焰进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测定微量锰的方法。试剂:PBTOH_2:按CanoPavon等报告的方法制备,溶于二甲替甲酰胺(DMF)中。Bu_4NBr:溶于MIBK中。分析方法:取合10微克以下锰的水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3毫升0.4%(W/V)PBTOH_2-DMF溶液和5毫升氨一氯化铵缓冲液(pH10),再加水至全量为25毫升。然后加10毫升1%(W/V)Bu_4NBr-MIBK溶液,振摇20秒钟萃取锰螯  相似文献   

8.
石墨炉法原子吸收温度的控制与选择对测定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温度、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以及净化温度的控制与保持时间选择是用好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关键所在。笔者通过反复实践与长期摸索,结合TAS-98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横向石墨管)的实际,适当改变铅测定时干燥温度、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以及净化温度的控制与保持时间,铅测定的准确率由87.5%提高到98.4%,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指甲中微量元素的方法。本法采用一次性收集指甲样品,经前处理后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测定,使用火焰与电热石墨炉原子化器、混合标准溶液、校准曲线法定量,可一次测定9种元素含量。文章提出了样品处理方法和仪器工作条件,进行了方法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法的线性良好,9种元素测定的变异系数为0.9~7.6%,回收率为86~111%。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早为人们重视,毛发和指甲中微量元素分析可反映组织内残留和代谢的情况,亦是研究环境对人体影响的不可缺少的检测指标。近年来对毛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的研究报道已较为常见,而对指甲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报道则甚少,为了探讨指甲中微量元素与人体疾病的关系,本文提出用火焰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指甲中Ca、Mg、Zn、K、Cu、FeMn、Cr、Pb的含量,并就该法的重现性、工作曲线、回收率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有机溶剂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环境保护和进出口商品检验等方面。由于直接喷雾有机溶剂,背景吸收增加,燃气和助燃气的比例较难控制,在铅2170埃,镉2288埃火焰吸收更为明显,严重地影响测定的稳定性。本试验参考有关文献,拟定了在同一个分液漏斗中,控制样液pH2.5~3.4,在柠檬酸铵和三乙醇铵的存在下,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作络合剂,用甲基异丁基酮(MIBK)萃取样液中铅、镉的DDTC络合物,再用1.2N盐酸反萃取,萃取液用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这样就可保持并提高了有机溶剂萃取法富集金属元素和提高灵敏度的优点。避免了铁的氢氧化物吸附铅、镉,基本消除了化学干扰,减少了背最吸收。操作简便,不堵塞燃烧器的缝隙。通过大批的样品分析,具有良好的准确度与重复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铅,样品不需消化,可直接测定。用磷钼酸铵将石墨管电解涂层,能有效地消除基体干扰。一次性涂层可连续测定120次,变异系数小于10%,检出限3PPb,回收率在95~103%。本方法灵敏度高,取样量少,操作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触媒合金中的钴,其结果与标准值一致。  相似文献   

13.
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法比火焰原子吸收法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且样品前处理过程简易迅速,但由于石墨管自身的化学及物理特性以及机械加工时带来的损伤等也会给测定工作带来一些影响。主要表现为(1)管本身的性能在高溫下迅速降低,通常使用100~200次后则损坏。(2)随使用次数的增加光散射及背景吸收亦增高。(3)容易产生  相似文献   

14.
血镉和尿镉可反映机体实际接触镉的情况。血镉的测定目前已可借助电热原子化手段,经添加媒介液和仅用1MHNO_3使试样非蛋白化后直接检测,这样可免去消化或萃取步骤。西德在1982年改用此统一方法,现介绍如下。一、仪器与试剂仪器:PE-4000或5000型原子吸收仪,附氘灯或塞曼背景校正;HGA75或500型石墨炉程控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生物材料中铝含量的测定有铬天青-s溴代十四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该方法操作简便,但对pH值的要求苛刻。应用原子吸收无焰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材料中铝含量虽灵敏度高,但易受环境污染,结果变异较大,对操作中各环节要求严格。应用乙炔—氧化亚氮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材料中铝含量操作简便、迅速,在一般实验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西德科协有害物质评审委员会分析化学组1982年修改的统一测定方法。此法简单,可用无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尿锰,亦可测定血清样品。一、仪器及试剂仪器:PE-420型原子吸收仪,并附有自动进样装置。 10mV记录仪或带峰值保留的数字读出器。微量加液器、振荡器、离心管等。试剂:用Fixana10.1g装的锰标准安瓿,加  相似文献   

17.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微量铜时的酸度及共存离子试验,目前尚不见报道。长期使用原子吸收,对多种金属离子的存在,相互干扰如何及选用何种酸酸化水样为理想。我们用GG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仅对水中微量铜的测试进行了分析。实验部分一、仪器与试剂 1.仪器:GGX-1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铜  相似文献   

18.
硫酸镍用盐酸、过氧化氢溶解,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并结合浓度直接读法和标准加入法分别测定镁、钙、钠、钴及铜、铁、钾元素含量。该方法准确、快速,现已用于科研,生产中,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两组职业性接触铅的男性工人进行了研究,第一组由31名接触空气中高浓度铅的工人组成,第二组33名工人接触低浓度铅,并对没有接触过铅的10名对照人员,也作了血铅和发铅浓度的调查,年龄均在21~55岁。血铅和发铅浓度,用电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每个接触者采集5根包括根部的头发样品,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对车间空气中稀土的定量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用比色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对车间空气和稀土作业者发中稀土总量和铈(以下均以氧化物计)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点空气中铈的含量占稀土总量的百分比基本符合该厂生产的稀土盐中铈占稀土总量的比例。作业工人发中稀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空气中稀土浓度具有相关性。目前一般认为测定人发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可以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人发作为生物样品具有易采集,无损伤,便于运送和保存等优点。现在国内仅有个别单位对车间空气中稀土粉尘浓度进行测量,而对空气中稀土的定量分析还未见报道,又鉴于有的国家已提出了车间空气中二氧化铈容许浓度的建议值。因此,我们进行稀土劳动卫生学调查时,选用比色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对车间空气和稀土作业者头发中的稀土总量和铈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了解车间空气中稀土浓度及寻找稀土职业接触、吸收程度和职业中毒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