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尿激酶与川芎嗪合用对新发生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疗效观察高路,慕慧,杨继维(西安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710061)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患者往往急诊就医。目前对这类疾患主张早期应用尿激酶治疗。但是,在临床上遇到的患者常常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告外伤性脑腔隙梗塞 (TCLI)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 总结 5年期间收治TCLI患者 32例 ,全部病例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本组男性年轻患者发病率高 ;发病时间以受伤至出现症状和体征为伤后 2h至 1 1d内 ;病变部位在基底节区者 2 9例 ,多发数个病灶者 1 4例 ;梗塞面积为 0 .5cm× 1 .0cm× 2 .0cm大小不等 ;预后为治愈 2 4例 ,轻残 6例 ,重残 2例。结论 对TCLI只要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对 2 5例脑梗塞患者及 2 0例非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与椎动脉颅外段进行了彩色多普勒检查 ,观察其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动脉管腔的狭窄率。结查显示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较非脑梗塞患者发生率高 ;梗塞侧与非梗塞侧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脑梗塞的发病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4.
梗塞范围是决定梗塞后左室功能最主要和直接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梗塞后顺应性的改变、非梗塞心肌收缩的代偿性加强及交感一儿茶酚胺活性的提高等都在不同时相时左室功能发挥各种程度的影响。而后面这些因素又与梗塞范围的大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对54例经颅脑CT(X线电予计算机断层扫描)或MRI(核磁共振成象)检查确诊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EEG(脑电图)、BEAM(脑电地形图)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EAM在定位价值上逊于CT或MRI,优于EEG(P<0.01),反映脑功能变化的敏感性方面,BEAM也优于EEG(P<0.05)。BEAM的改变以慢波频段能量增高明显,其分布部位以额颠部最明显,枕颠及额区次之(P<0.05)。认为BEAM对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不失为一种敏感性较高、对病人无损伤、价廉、易普及的早期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法和舒斯云的葡萄糖氧化酶-二氨基联苯胺-镍(Glucose oxidase-DAB-Nickel,GDN)呈色法研究了大鼠背海马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e,CCK-8)免疫反应分布。结果显示:CCK 阳性细胞体主要分布于CA1-CA4区光辉层、锥体细胞层、放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还偶见于槽层。阳性细胞突起清晰可见。阳性纤维终末呈带状,集中在锥体细胞层、槽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托亦有丰富的阳性细胞和纤维。采用舒斯云的GDN 法能明显地增加背海马CCK 阳性细胞染出率,尤以显示阳性细胞突起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变化。方法 测定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 2 7例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 2 3例红细胞 C3 b受体花环率 ( RBC· C3 b RR)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 ( RBC·ICR) ,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 ( RFER)及血清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 ( RFIR)。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RBC·C3 b RR及 RFER明显降低 ,而RBC· ICR明显增高 ( P <0 .0 0 1 ) ,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 P >0 .0 5)。结论 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影响齿轮融侧隙的因素,针对准高速机车牵引齿轮传的实际情况。计算了齿轮副侧隙,并对牵引齿轮工作过程中侧隙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80例脑梗塞磁共振成像与临床表现,其中20例有CT检查。多数病例磁共振成像显示为多发性脑梗塞(95%)。梗塞灶在T_1加权是低信号改变;T_2加权呈高信号改变,急性和慢性期特点一致。资料结果表明:磁共振成像定位准确(98.75%)。病灶检出T_2比T_1敏感,磁共振成像检出病灶多于CT。在诊断脑梗塞方面,磁共振成像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经颈部向颅内插入及再拔出尼龙线的方法复制了鼠基底节梗塞,并观察了基底节区的血管密度。结合临床资料发现,外伤后基底节梗塞的发生与基底节区血管的构铸特点、颈总动脉(CCA)或(及)颈内动脉(ICA)的病变以及外伤对其的进一步影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Patients with lacunar infarcts are thought to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cognitive i mpair ment anddementia[1].Cognitive i mpair ment is a predictor ofpoor functional outcome in stroke survivors[2].However,in patients with lacunar infarcts,thepathway leading to cognitive i mpair ment is notclear.According to the lacunar hypothesis,cogni-tive i mpair ment results fromincreased number andvolume of lacunes,especially whenlocated strategi-cally within frontal subcortical loops[3];while Feinet al[4]f…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自1983年3月至7月,对43例曾在我院内科诊治过的糖尿病患者,作了全面的眼部检查,现将其中有意义的几项检查结果初步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随访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  相似文献   

13.
<正> 糖尿病可合并神经系统各种病变,且神经系统方面疾病如遗传病、变性病、运动神经元病等也可合并糖尿病,两者关系日益密切。我们自1979年10月—1981年7月观察了80例糖尿病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内科78例,神经科2例隐性糖尿病并发脑血拴形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们用RIA法测定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观察了ET与糖代谢、脂代谢及糖尿病病程、血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以便了解ET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作用,从而探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机制。结果发现无合并症2型糖尿病组E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合并症Ⅱ型糖尿病组ET水平显著高于无合并症2型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01)。长病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肾病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ET升高的主要因素,而ET升高又进一步加重糖尿病血管功能异常,从而加重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 6 0例皮层下多发脑梗死痴呆者和 6 8例皮层下多发梗死无痴呆者CT表现。结果 痴呆组中额叶皮层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3级、4级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层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皮层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脑皮质萎缩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转铁蛋白(TRF)在糖尿病肾病(DN)和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CG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了114例2型糖尿病 (T2DM)患者、108例CGD患者和30例正常人24h尿TRF排泄量(UTf),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N早期TRF较白蛋白(ALB)更早出现异常;CGD患者 UTf与尿总蛋白量(UTP)成正相关,且较后者更敏感。结论  UTf在DN早期明显增加,较白蛋白排泄率(UAER)能更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UTf与UTP呈正相关。联合检测二者应能更灵敏、更精确地反映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清VEGF含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视网膜病变 (DR)程度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伴有DR及DR的严重程度分 3组 :糖尿病不伴DR(NDR)组 ,糖尿病伴单纯型DR(NPDR)组 ,糖尿病伴增殖型DR(PDR)组。采用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 ,记录糖尿病病程。结果  3组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逐组升高 ,NDR组为 (5 13.71± 16 8.92 )ng·L- 1 ;NPDR组为 (738.4 2± 337.4 2 )ng·L- 1 ;PDR组为 (95 4 .81± 2 6 1.2 0 )ng·L- 1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血清VEGF含量与糖尿病病程显著正相关 (P <0 .0 0 0 1)。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血清VEGF含量直接正相关 ,血清VEG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定DR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内血栓调节蛋白 (TM)含量变化与 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及其在 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意义 ,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 ,同时测定 6 9例 2型糖尿病患者和 12例正常人 (NC组 )血浆TM ;并根据 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将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 (SDM组 ) ,微量白蛋白尿组 (即早期糖尿病肾病组 ,EDN组 ) ,大量白蛋白尿组 (即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 ,CDN组 )。结果 ①与NC组 (1.4 6 11± 0 .392 6 ) μg·L-1比较 ,血浆TM水平在SDM组 (2 .0 2 81± 0 .5 813) μg·L-1、EDN组 (2 .6 6 32± 1.0 0 3) μg·L-1、CDN组 (4 .5 86 1±2 .5 2 91) μg·L-1,均显著升高 (P <0 .0 0 5 ,P <0 .0 0 5 ,P <0 .0 0 1) ;与SDM组比较 ,EDN组和CDN组血浆TM显著升高 (P<0 .0 5 ,P <0 .0 0 1) ,CDN组血浆TM水平显著高于EDN组 (P <0 .0 0 1)。②血浆TM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 (r值为 0 .5 74 ,P <0 .0 0 1)。③血浆TM分别与病程、FPG、GHbAc、BUN、Cr、TC、LDL、SBP、DBP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4 33、0 .2 2 7、0 .315、0 .2 2 8、0 .2 2 6、0 .2 0 7、0 .2 96、0 .4 77、0 .372 ,P均小于 0 .0 5 )。结论 血浆TM水平的测定有助于 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了解糖尿病患者术后泪膜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48例48只眼),无糖尿病者设为对照组(随机检查80例90只眼)。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 d、7 d、1月、3月依次行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UT有明显差异(P<0.001),其中糖尿病组的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与术前相比,术后1 d两组BUT均明显缩短,Schirmer-I值明显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下降明显(BUT:P<0.05;Schirmer-1P<0.001)。两组Schirmer-I值术后7d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恢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BUT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01),糖尿病组BUT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恢复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两组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阴性~+,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 d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角膜荧光素染色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糖尿病患者泪膜稳定性较差,术后其泪膜稳定性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恢复较慢,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眼干涩、畏光、视力波动等。术前应常规检查SI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有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水平,并探讨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病程的关系。结果显示: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同时还发现NO水平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提示NO是2型糖尿病馒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