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利用昆明市2020年AFC刷卡数据和POI数据,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将昆明市83个轨道站点划分为商办综合型、商住综合型、商住成熟型、商住开发型、单一就业型及景区枢纽型6类,在此基础上对站点类型进行空间特征挖掘和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关联性分析。研究发现:(1)轨道对于拉伸城市空间框架、促成重要城市交通走廊作用显著,然而居住用地和就业用地的扩散程度存在不同步现象。(2)建成环境尺度、POI类别与站点类型间存在较强关联,即站点居住功能越强,与用地类别的关联关系影响范围越大,而站点商业功能越强,与用地类别的关联关系影响范围越小。研究成果可以为轨道站点差异化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居住型地铁站的步行可达性是影响地铁站使用率高低的主要因素。首先,调查研究此类站点附近居民的出行方式,分析影响天津市地铁2号线翠阜新村站可达性的空间阻隔因子。其次,从附近居民到达地铁站的时间、距离两方面对路网阻隔、土地利用阻隔、围墙阻隔、流线阻隔和天气阻隔等进行步行可达性分析。最后,运用空间阻隔模型,基于现状和改善措施后得到的量化对比结果,提出优化步行通道、增加站点出入口与周边居住区的连接度、加大站点周边街巷密度、拆除影响步行路线通行的障碍物等优化策略。以期对今后居住型地铁站步行可达性的改善提供具体措施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地铁出入口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所处的不同城市空间功能,将其周边的城市空间类型主要分为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与开敞空间3种;通过分析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地铁出入口布局的主要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街道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考虑与街道的不同位置关系、人流方向及大小来衔接街道空间;建筑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注重与不同用途的建筑结合布置来融入建筑空间;开敞空间中的地铁出入口布局,应加强与景观小品等设施的协调关系以及与地下空间的连通。另外,罗列出相关的契合方法,为城市地铁站点出入口的布局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网络中站点分布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巴黎、东京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层次和站点分布特征,总结不同区域站点分布密度及不同线路站间距指标特性,从区域协调性、交通功能需求等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网络站点合理分布的理论化,确定具体的规划指标和标准。表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应系统考虑区域协调性,通过网络层面的覆盖率指标考量对出行需求的满足,以及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网络中站点分布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巴黎、东京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网络层次和站点分布特征,总结不同区域站点分布密度及不同线路站间距指标特性,从区域协调性、交通功能需求等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网络站点合理分布的理论化,确定具体的规划指标和标准。表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应系统考虑区域协调性,通过网络层面的覆盖率指标考量对出行需求的满足,以及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国内外的站城融合发展情况入手,对站点区域开发演变过程、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研究要素进行分析.将西安站城融合类型划分为交通枢纽型、历史文脉型、商业汇聚型、人文关怀型及景观渗透型.基于站城融合类型提出设计引导原则,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引导交通布局及产业功能布局、合理配套公共设施与服务功能等,使地铁建设在建筑形式和空间上融入...  相似文献   

7.
精准地进行城市轨交公交换乘服务水平评价分析是探索和推进城市轨交公交两网融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从全样本刷卡数据筛选出的具有实际换乘需求的轨交站点,以周边的建成环境特征为聚类指标采用k-means方法划分轨交站点类别。基于此,综合考虑实际换乘需求和目的地站点吸引力时变性,构建动态换乘服务缺口指标,解析不同类别轨交站点换乘效率时空分布差异性。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轨交公交换乘效率具有时变性特征:表现为平峰时段的平均换乘效率低于高峰时段,换乘沙漠的小时尺度空间移动趋势为由市区中部逐渐向外延伸,并向北部集中。轨交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对轨交公交换乘效率时变性特征存在影响:商务办公型与娱乐休闲型站点在高峰时段的平均换乘效率高于平峰时段,居住型与职住结合型站点在下午平峰与晚高峰时段的平均换乘效率优于早高峰与夜间平峰时段。针对换乘沙漠站点,商务办公型换乘沙漠站点的平均换乘效率最优,其次为娱乐休闲型与职住结合型换乘沙漠站点,居住型换乘沙漠站点的平均换乘效率最差。研究结果为城市轨交公交换乘服务能力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有效指导轨交公交衔接不...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土地利用发展息息相关。文章旨在研究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发展演变规律,为促进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协调提供判别依据。首先阐述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网的发展变化进程,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整体影响,然后,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2 km范围内每250 m划分为1个区域,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2003、2007和2010年3个不同时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沿线、城市轨道交通不同类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性质、强度随站点距离的变化。最后,判别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站点对城市空间布局、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的影响规律,为促进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为识别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在网络拓扑结构中的综合重要度,分别用复杂网络中节点的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介数中心性描述车站在线网中与其他车站的直接关联性、联系的便捷性以及在其他车站间联系中的桥接作用,从三个维度建立车站在网络拓扑结构中的重要度指标;为减少主、客观综合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兼顾评价方法的功能驱动与差异驱动的特点,基于主客观集成赋权法建立站点的综合重要度模型。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北京地铁线网中站点的中心性分布,并对全网站点的综合重要度进行识别,发现:(1)中心性高的站点多分布于功能核心区及中心城办公、商业密集区内;(2)环型结构线路上站点的中心性均值最高,棋盘型线路次之,而放射型线路最低;(3)综合重要度大于0. 05的站点服务区域涵盖了城市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核心区、综合枢纽等重要开发区域,表明总体上站点综合重要度分布与北京城市区位关系相吻合;(4)本研究成果可为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区位关系的匹配性规划、围绕重要站点进行的一体化开发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地铁站域的概念和形式.结合国内外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实例,根据独立站点地下空间的设计特点、相邻站点地下空间的连通设计特点、多站点地下空间的协同设计特点,归纳总结出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的点、线、面三种布局模式的特征及其适用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布局模式的适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客运量严重不足,调查分析发现,主要是1号线各站点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接驳存在问题。调查分析了二道桥地铁站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发展“集约型”城市和交通一体化的理论,对地铁与道路公交、私家车、出租车、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接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打造立体交通接驳方案,以期通过优化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模式提高地铁的客运量。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分类对车站的规划设计及客流预测有重要作用。基于刷卡数据提取出行时间、频次、车票类型等反映车站客流特性的若干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高斯混合模型(GMM)进行车站聚类。该聚类方法不仅可以识别车站类别,同时可以根据后验概率确定混合类型的车站。以北京地铁为例,将全网233个车站分为4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可视化分类结果,并叠加地理信息描述各类车站的特征,直观地展示了部分混合性质的车站。与K-均值聚类结果比较显示,GMM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多种特性混合的车站类型。  相似文献   

13.
梳理可供地铁开发的空间资源,归纳车站与物业结合的方式,研究各类典型案例,指出地铁车站结合物业 开发设计主要包含两个维度:一是以地铁车站为核心,充分挖掘空间资源进行站内外物业开发;二是有效建立地铁 车站与物业开发的空间联系。总结各类型地铁车站结合物业开发设计的主要特点,阐述地铁车站结合物业开发的价 值体现、设计原则、布局规律。分析建设时序对结合方案的影响,提炼人性化设计、防火设计、防洪涝设计中的要 点。结合实际,提出引入前策划后评估机制、建立成体系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都市快轨是在我国都市圈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轨道交通干线,以京雄快线为例,以探索可推广的都市快轨车站设计标准为目的,使其兼有铁路的快速通达和城轨的公交化运营两方面优势,并与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相融合。梳理传统铁路客运站与城轨车站的特点和差异,以因地制宜、各取所长作为设计导向,剖析京雄快线各站点在线网中的功能定位,分为城市重大交通节点、城市级、区域级,提出面对差异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开发强度做好建筑空间一体化。面对都市快轨快速通达的乘客诉求,采取公交化运营缩短旅行时间,提供高效便捷的换乘、接驳服务水平。面对列车高速越行产生的风压,设全高站台门隔绝轨行区与乘客候车区,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采用“桥建分离”的结构形式,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满足风压计算强度要求。面对都市圈轨道先行,圈内各区域发展的不确定性,在站型选择和总体布局中为都市轨道线路未来逐步成网预留好主支结合、不断生长、网络化运营的拓展条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轨道交通设施在我国大城市大规模建设,以地铁站为中心的空间开发利用已成为城市规划、地铁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从单一交通服务空间利用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发展成为集多种交通、商业于一体、多种功能综合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交通枢纽,大型交通枢纽结构的空间合理分布,对节约城市占地、改善城市环境、建成简洁、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以及促进城市经济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在公交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有赖于各项换乘接驳设施提供良好的换乘条件和环境,使乘客便捷地到达或离开轨道交通车站。城市轨道交通与换乘接驳设施的高度协同是优化交通出行的必然要求。针对当下存在的不协同现状,通过建立协同机制进行协同规划、立项、设计和实施,保障在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上做到协同。以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望春桥站为例,具体分析换乘接驳设施的协同建设案例。  相似文献   

17.
城轨交通车站列车折返形式不同,将直接影响车站的折返能力和车站渡线的设置方式。文章对城轨车站不同折返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以南京地铁为背景,探讨了车站不同列车折返形式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勾城轨车站渡线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讨论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时间变化规律,根据客流的时序特征,利用时间序列聚类的K-means算法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对比不同类别站点的客流差异,同时探究轨道交通站点早晚高峰进出站客流与站点周围用地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定量计算回归方程,详细分析客流与用地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空间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为不同站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运营管理措施,以及为轨道交通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精细化客运组织需求,对车站进出站客流特性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结合自动售检票系统(auto fare collection,AFC)采集的进出站客流数据,从车站进出站客流总量及时序特性方面入手,提出一种基于K-means算法的双层规划聚类方法对全线所有车站进行聚类并划分车站类型。首先以车站进出站客运总量为特征指标进行上层聚类,得出不同客运规模的车站大类;然后考虑车站进出站客流的时变特征,根据不同时段内的客流变化特点构建特征向量进行下层聚类,识别车站客流的时序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本算法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实际高度吻合,不同类别车站在客运规模和时变特性上差异明显。双层K-means聚类分析算法通过把握客运规模和客流时变特征,对车站进行精细划分,为车站的客运组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车站弱电系统电源整合是城市地铁领域电源系统建设的发展趋势,简要介绍了目前地铁弱电系统UPS供电的基本特点,并根据地铁弱电系统对电源的要求分析了地铁车站弱电系统采用UPS集中供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