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明确陕西省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微浸润癌(MICC)病例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亚型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1 571例陕西地区宫颈病变患者,其中CIN 1、CIN 2、CIN 3、原位癌(CIS)、MICC分别为252、505、539、143、132例,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样本中高危型HPV(HR-HPV)15种和低危型HPV(LR-HPV)6种(共21种)HPV基因亚型,分析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结果总体HPV感染率为90.64%。HR-HPV感染率89.37%,占HPV阳性标本的98.60%;总体HPV感染率和HR-HPV感染率在CIN 1、CIN 2、CIN 3、CIS、MICC中分别为76.98%和73.02%、89.70%和88.51%、95.73%和94.99%、95.80%和95.80%、93.94%和93.94%,各组间差异除CIN3+(即CIN3和CIS)与MICC组外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11~136.96,P<0.001)。感染率最高者为HPV16(55.63%),其他常见亚型为HPV58(16.74%)、52(11.01%)、33(7.00%)、31(6.62%)、18(5.86%)。LR-HPV感染率6.68%。LR-HPV感染率在前述各组中分别为10.32%、8.32%、4.64%、3.50%、5.30%。常见LR-HPV为HPV81(2.93%)、11(1.78%)、6(1.21%)。高危/低危HPV混合感染率5.41%。CIN1组HPV基因亚型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于其他病变组。结论陕西地区宫颈病变中HPV感染水平符合疾病本质规律且随着病变加重显著增加,其基因型分布基本符合亚洲人群分布规律并具一定区域性差异。HPV基因亚型分布特征在不同病变中的差异反映了不同亚型在宫颈病变发生中作用的不同。本结果对理解宫颈病变的发生机制、宫颈癌防治和疫苗研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模板介导的染料终止子掺入-荧光偏振技术(TDI-FP)检测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情况,以初步探讨本地区HPV流行特点。方法基于TDI-FP的基本原理,以HPV16、18 L1克隆重组质粒为模板,用HPV通用引物GP5+/6+PCR扩增,再通过检测探针杂交后掺入的特异荧光素标记碱基的不同来判断病毒的类型。结果在宫颈癌组织中HPV16和18型阳性率分别为61.8%及32.7%,高危型HPV占宫颈癌HPV的98.1%,宫颈癌组高危型HPV阳性率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和慢性宫颈炎组。结论初步提示宫颈癌患者HPV感染以高危型为主,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患者以HPV16型感染为主。TDI-FP是一新兴的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快速、可靠、敏感、特异并且操作简便,更适合于大规模临床筛查及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次活检—宫颈锥切术在子宫颈病变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及应用指征。方法选取济南军区总医院妇科2012.01-2015.10间行宫颈多点活检病理为子宫颈癌IA期及以下、采用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行宫颈锥切二次活检的41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宫颈多点活检比较,约10.65%(44/413)锥切术后发生病理升级,73.37%(303/413)一致,15.98%(66/413)逆转(病理级别下降和转阴)。宫颈多点活检与二次活检—宫颈锥切术在诊断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早期浸润癌(IA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0,v=3-1=2,P<0.05)。锥切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阳性率为71.91%(297/413);锥切后病理升级的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为86.36%(38/44),未升级的为70.20%(259/369)。锥切前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阳性(ASC-US及以上)为87.89%(363/413),其中11.85%(43/363)锥切后病理升级。对锥切后病理升级与未升级的宫颈病变的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TCT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92,P<0.05;χ2=4.476,P<0.05)。结论二次活检—宫颈锥切术作为宫颈多点活检术诊治宫颈病变的一种再评价,能显著提高确诊率,减少隐匿性宫颈癌的漏诊,但其在临床应用时有一定的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阳性标本中早期基因(E6基因)178位(T→G)点突变情况。方法应用模板指导的染料终止子掺入-荧光偏振检测技术(TDI-FP)方法检测宫颈癌患者高危HPV16型E6基因178位点突变情况,以进一步明确此基因位点突变与宫颈癌变的相关性。结果应用TDI-FP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高危HPV16型E6基因178位突变率为32.5%,与癌前病变及慢性宫颈炎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623,P<0.01)。结论宫颈癌患者HPV16型E6基因178位(T→G)突变率较高,可能是HPV致癌的一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PCR)检测30例生殖器尖锐湿疣(CA)患者临床皮损、醋酸白试验阳性及阴性的非皮损区刮屑及尿道拭子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结果:CA临床皮损HPV29例阳性,阳性率96.60%,醋酸白试验阳性的非皮损区HPV22例阳性,阳性率73.3%,醋酸白试验阴性的非皮损区HPV21例阳性,阳性率70%,尿道拭子HPV18例阳性,阳性率60%。结果表明CA患者非皮损区及尿道内均存在HPV潜伏感染,HPV潜伏感染在CA复发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和HPV(16/18型)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34例正常宫颈组织(汉族19例,维吾尔族15例)以及40例宫颈癌组织(汉族18例,维吾尔族22例)中p16蛋白的表达和HPV16/18的感染情况。结果维吾尔族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汉族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维吾尔族、汉族宫颈癌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97.50%)明显高于维吾尔族、汉族正常宫颈组织(2.94%)(P<0.05)。HPV16型感染的宫颈癌中维吾尔族阳性表达率(54.54%)高于汉族(22.22%)(P<0.05);但HPV18型感染的宫颈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宫颈癌组织中p16蛋白表达量与HPV16型感染的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0.603,P<0.05)。结论p16蛋白和HPV联合检测可能作为检查宫颈癌的标记物,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根据HPV6、11、16、18、31、33型L1ORF高度保守区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HPVL1区共有引物。该引物除与上述六型有很高的同源性外还可覆盖其它已知的20多型与女性肛生殖区感染有关的HPV。用该引物及PCR技术对一组计144例活检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病理确诊的尖锐湿疣、子宫颈癌及外阴癌组织、正常宫颈标本中HPVDNA序列检出率分别为100%(55/55)、70%(28/40)和13.3%(2/15)。另外,34例临床诊断而未被病理证实的尖锐湿疣HPV-DNA亦呈阳性,说明在对这类病变进行病理诊断时有必要进行病原学检测。  相似文献   

8.
用真核表达HPV16L1蛋白为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64例宫颈癌患者血清和阴道分泌物的相应抗体,并用型特异性聚合酶键反应检测宫颈癌组织HPV16L1基因。结果:宫颈癌组血清HPV16L1抗体阳性年64.1%,对照组20.8%;宫颈癌组阴道分泌物HPV16L1抗体阳性率64.1%,对照组25%;宫颈癌组HPV16L1基因检出率为42.2%,对照组10%。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宫颈癌患者有明显免疫反应,全身和局部无明显差异,真核表达HPV16L1蛋白可用于宫颈癌患者的抗体测定。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研究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基因的转化作用,我们运用PCR技术扩增HPV16 E6 DNA,以pUC—19为载体,大肠杆菌了JM103为宿主菌,组建了质粒pRCE6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Southern转印杂交证实,其插入片段约为0.5Kb,含有全部HPV16 E6序列。该质粒的组建为检测HPV感染中mRNA转录提供了特异性的早期基因探针。同时为进一步研究HPV16 E6基因的转化作用及转化蛋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示癌的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主要涉及两组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和人乳头瘤病毒(HPV)。为了探讨HSV、HPV 与宫颈癌的关系,我们以~(32)P 标记HSV—2DNA 和HPV DNA,分别用Southern 转印和打点杂交技术,同时检测了73例宫颈癌和14例正常宫颈活检标本。在严格状态下杂交,65例宫颈癌中未发现HSV—2DNA,其中19例癌组织RNA 与HSV—2DNA 杂交阳性。研究发现与宫颈癌组织RNA 杂交阳性的HSV—2DNA 位于0.2~0.33,0.58~0.625图谱单位。此外,在25例宫颈癌中检出了HPV_(16) DNA,2例标本检出了HPV_(18) DNA。在非严格状态下杂交,8例经PstⅠ酶切的宫颈癌组织DNA,Southern 转印后分别与HPV_(16) DNA 和HSV—2BglⅡ克隆片段杂交。结果,6例检出了HPV_(16)DNA,1例既检出了HPV_(16)DNA,又检出了HSV—2DNA。初步结果说明HPV、HSV—2与宫颈癌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