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驾驶人将会参与更多的与驾驶无关的活动,从而呈现出新的姿态,这些新姿态是优化传统被动安全系统的重要切入点。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依然依赖于人和系统的密切配合。对驾驶人姿态的观察,则可以为判断驾驶人是否有能力及时接管车辆提供帮助,从而确保安全、合理的人机交互过程。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系统性梳理,综述了汽车驾驶人姿态监测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从传感器种类以及相应的姿态监测算法出发,分析了目前不同监测系统的优缺点。研究发现,尽管传感器技术和姿态识别算法取得了明显进步,然而廉价稳定且能够在实际驾驶条件下对驾驶人姿态准确感知的监测系统依然缺乏。总体而言,目前的监测系统大多只是集中于对驾驶人局部身体部位的感知,缺乏实际驾驶条件下的性能分析,并且对驾驶人状态的实时感知和预测能力仍有待完善。最后,针对目前监测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主动式立体视觉系统和压力传感器阵列相融合的驾驶人姿态监测方式。研究成果将为驾驶人姿态监测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有助于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可为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2.
董玮  李岩  董骐  渠谨黛  刘傲  董良 《汽车电器》2022,(10):1-3+6
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驾驶员和车辆之间的交互技术是汽车由传统走向智能的重要标志。在智能汽车的自主驾驶和驾驶人接管的阶段,由于不了解驾驶员当时的状态,不能简单切换驾驶模式,因为这与驾驶员当前所处的驾驶状态密切相关。本文从人员面部识别、生理及心理监控、用户接管及控制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系统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交通事故的原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细化等级来描述,概括而言是人、汽车、环境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人以及人与外部环境的组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试图揭示危险驾驶的本质时,情绪作为交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介绍基础的情绪诱发机理和情绪识别技术,来梳理总结情绪诱发与识别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分析驾驶人的情绪诱发机理及其与危险驾驶的关系,从而阐述驾驶人情绪诱发的特殊性以及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讨论驾驶人情绪检测识别的研究趋势和情绪调节的策略,可为相关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为保障驾驶安全和提升驾驶体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以芜湖二桥TP55型架桥机为监测对象,提出以前支腿倾角以、双导梁间偏位为监测指标的架桥机运行姿态监测技术,研发了基于架桥机过孔运行姿态监测的架桥机预警系统。监测系统通过运行姿态监测指标的采集,并结合结构受力监测数据发送到远程监控服务器,以原始数据、时程曲线、危险分级指示灯等多手段显示架桥机运行状态,软件提供历史数据查询、调阅、数据后处理以及架桥机危险状态评估等功能。研究表明:该系统达到了架桥机过孔关键环节动态监测的目标,可为架桥机施工过程危险状态预警管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长时间驾驶、睡眠不足、过度劳累、长期缺乏运动等因素会造成驾驶人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判断力等下降,进而导致疲劳驾驶,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疲劳驾驶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疲劳驾驶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交通管理、物流行业等领域,一些汽车厂商已开始将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纳入车辆的智能安全系统中,以提高车辆驾驶的安全性。如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开发了利用车辆横向位移量、驾驶人操作量等复合参数识别驾驶人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线控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分析了线控转向系统的传感器技术、总线技术、动力电源、容错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最后阐述了线控转向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动力总成的运动姿态直接影响着汽车振动性能和舒适性能,而常规的加速度信号特征往往无法有效表征出动总的低频运动特征。文章基于频域二次积分原理和多点运动合成方法,提出了一种汽车动力总成质心运动姿态监测算法。对加速度信号进行频域二次积分,同时对超低频成分置零处理,从而较好地消除传感器零漂和温漂的误差,提高了位移信号的获取精度;对多测点信号进行运动合成,获取了动总刚体六自由度运动特征信息。汽车加速窜动工况和静态点熄火工况的工程应用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并直观地合成出动力总成质心刚体的运动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8.
一种机动车驾驶人道路考试智能评判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考试是机动车驾驶员考试科目之一,目前的路考全部采用考试员人为判断考生的操作情况,从而判定考生是否合格。这就造成人为因素影响很大,评判标准不统一。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将智能化移动考试车辆和考试监控中心作为整个考试监测系统的两大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系统提供了路考过程的科学测试数据和定量的评分依据;提高了路考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透明度;改善了考官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了路考工作的效率。系统的成功研制有力的补充了目前科目三无电子评判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王烁宇  郭鹏  徐振宁  安林春 《时代汽车》2023,(6):105-108+156
制动能量回收作为车辆应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也是影响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能量经济性、制动安全性以及制动舒适性等性能的重要因素,部分车企已经明确提出停止生产销售传统燃油汽车的截止时间。因此,深入研究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是普及现代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措施。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能量回收的研究现状、回收方式和控制策略等内容,指出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今后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永伟 《时代汽车》2023,(5):184-18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多,一方面确实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新能源汽车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对驾驶人员以及乘坐人员的人身健康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将会对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域的发展造成较大程度的阻碍。本文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展开分析,并给出个人建议,以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装置的性能对车辆NVH表现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单自由度模型对悬置系统的隔振原理进行分析,阐述了悬置系统的发展过程,并对不同类型的隔振垫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动力总成是汽车主要的噪声和振动源。主要的激励可分为两类:一是汽缸燃烧而产生的震爆  相似文献   

12.
减振器作为悬架系统的主要部件,在悬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减振器在设计匹配后需完成调校,以使汽车达到最优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文章首先介绍了前人关于减振器调校方面的研究,然后从台架调校和实车调校两个方面研究了减振器的调校方法,通过改变减振器阻尼力的角度分析了减振器调校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出建立减振器调校系统的建议,为以后减振器调校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系统回顾了早期汽车驾驶人模型的发展与演变,根据驾驶人模型的设计理论和研究方法,将驾驶人模型分为方向控制驾驶人模型、STI模型、预期开环控制模型、双模式模型以及其他种类的模型,其中方向控制驾驶人模型又可分为预瞄驾驶人模型和线性状态变量控制模型。综述了上述各类汽车驾驶人模型的研究过程,分析论述了早期汽车驾驶人模型的结构特点,总结了各类驾驶人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驾驶人模型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汽车电子监控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汽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汽车的制动负荷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频繁停车的市内公共汽车上、山区行驶汽车上和下长坡时,制动负荷过大的问题更加突出。若这些制动负荷全部由行车制动系统来承担,就会造成制动鼓和制动摩擦片过热,从而造成制动效能下降,甚至制动能力完全消失;使制动摩擦片和制动鼓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使汽车的使用成本上升,维修工作量加大。为解决该问题,在现代汽车上加装辅助制动系统。  相似文献   

16.
汽车儿童约束系统(Child Restraint System)是一种有效的安全装置,能够减少儿童在车祸中的伤亡。随着我国家用轿车的普及,研究儿童约束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汽车儿童约束系统结构和种类以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展望了汽车儿童约束系统在我国普及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便携式汽车超重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便携式液压称重系统。由于其液压变换器对动载荷具有较好的承受能力,且对于地基无任何特殊要求,特别适合于用作高等级公路的汽车超重监测。  相似文献   

18.
详细介绍了车辆盲区带来的危害以及车辆盲区的成因和分类,说明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的重要性。研究了国内外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对车辆盲区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具体阐述,针对车辆盲区监测系统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研究发展的重点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因汽车轮胎压力故障引起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为了规避危险,需要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对轮胎压力进行实时监测。文中对汽车轮胎压力监测装置的功能要求及其性能指标和系统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浅谈了轮胎压力监测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线控转向系统节能设计是汽车线控技术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对线控转向技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线控转向节能设计思想和需要深入研究的4个关键问题,并阐述了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从汽车转向系统安全性和节能降耗角度,指出研究线控转向系统节能设计方法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