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娄新高速公路起点至茶园互通段为利用原潭邵高速公路娄底连接线路段(水泥混凝土路面),中、上面层采用了橡胶沥青混凝土,同时在基层顶面设置一层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此基础上,通过室内系列试验,研究了新型橡胶沥青的贮存稳定性、级配设计、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橡胶沥青突破传统橡胶沥青只能采用间断级配和高油石比的局限,采用了连续级配和低油石比设计的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均能满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高寒地区沥青混合料的弯拉特性。基于AC-13、AC-16、SMA-16这3种级配,通过弯曲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弯曲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沥青混合料弯拉特性与试验温度、油石比和级配直接相关,随着试验温度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的弯拉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弯拉应变增大,劲度模量降低,在高寒地区沥青混合料路面面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常年低温的气候条件对沥青混合料实际弯拉特性的影响;在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油石比条件下适当提高沥青的用量,采用粒径较大的级配有利于提高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能力。  相似文献   

3.
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调查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江苏省某段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病害的原因调查,通过现场取芯试验,分析路面各沥青层厚度、沥青混凝土路面现场空隙率以及沥青混合料级配油石比组成,并结合理论分析,有助于对车辙的形成机理作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路面养护效果,研究一种最大公称粒径为4.75 mm的砂粒式超薄罩面层沥青混合料,采用粗骨料空隙填充(CAVF)法对其进行级配设计,同时用规范推荐的AC—5级配中值作对比,确定最佳油石比后检测路用性能。结果表明,采用粗骨料空隙填充(CAVF)法设计出的砂粒式超薄罩面层沥青混合料细料较少,高温稳定、低温抗裂和抗滑性能较优,水稳定性能较中值级配相似。  相似文献   

5.
杨大田  王鹏 《湖南交通科技》2009,35(3):24-27,112
灰关联分析是一种系统分析技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方法.以间接拉伸强度和抗拉韧性为参考指标运用灰关联法定性地分析了通过率、最佳油石比、沥青针入度、沥青软化点、空隙率、纤维种类和纤维掺量等因素对纤维沥青混凝土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程度,并分清影响因素的主次.分析表明级配和油石比是影响纤维沥青混凝土低温抗裂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钢纤维及其最佳掺量是适合低温地区沥青混凝土面层防裂.选用密级配和适当增加油石比的钢纤维沥青混合料可减轻沥青路面裂缝.  相似文献   

6.
考虑旧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技术要求及多雨地区沥青路面的使用要求,以性能平衡协调为目标对AC-13沥青加铺层进行级配优化设计,通过5个矿料级配关键筛孔及油石比等6种因素对比分析,采用正交表试验表进行了优化试验,确立了推荐级配范围及最优级配。结合曲胜高速公路大修工程,对推荐级配进行了现场验证。结果表明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要求,混合料施工均匀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在沥青层与下层间设置应力吸收层,优化层间接触条件,有效吸收裂缝处的应力集中现象,是缓解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关键措施。选取6条矿料合成级配,3个油石比,对比研究不同级配及油石比条件下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的体积参数及抗压回弹模量,探究抗压回弹模量及体积参数与矿料级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1.18 mm筛孔通过率的增大,1.18 mm筛孔通过率对空隙率的影响敏感性降低;随着油石比的增大,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空隙率降低;8.0%、9.0%和10.0%油石比时,1.18 mm通过率分别为50.5%、45.9%和45.9%时抗压回弹模量达到极大值;随着空隙率的增大(油石比降低),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抗压回弹模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浇注式沥青混凝土上海长江大桥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级配、油石比、结合料对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并在实体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控制应力的方式进行三分点加载的弯曲试验对不同级配、不同油石比、不同旧料掺量下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近AC-20中值的级配C疲劳性能最优;随着油石比的增大,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不断提升;掺加旧料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有所降低。随着旧料掺量的增加,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先提高后降低,在旧料掺量为40%时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橡胶沥青中橡胶粉颗粒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程度,选取不同的SMA-13级配,在级配优化和最佳油石比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标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橡胶粉下,掺量越高,油石比越高,高温稳定性越好;而在同比掺量下,橡胶粉越细,油石比越低,高温性能也是越好。  相似文献   

11.
GTM法沥青混凝土路面组成设计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组成设计方法中的GTM法和国内外常用的马氏法,从试验原理到试验方法,再到试验结果和生产应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设计方法各有利弊,对最佳油石比确定方法的研究,不如进行压实工艺的探讨或提高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大型马歇尔试验确定6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击实成型蠕变试验试件。利用单轴静态蠕变试验结果-蠕变模量和拟合曲线斜率值,及动态蠕变试验拟合曲线斜率值综合评价6种沥青稳定碎石抗高温流动变形能力,试验表明在矿料级配范围上限与中值之间的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抗高温变形能力最强。因此,在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时矿料级配曲线应在上限与中值之间;特别地,ATB-25矿料级配曲线应靠近中值,ATB-30矿料级配曲线应靠近上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SMA改性沥青混合料抽提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抽提后人工挑出的纤维包裹了部分细矿料,从而引起油石比和纤维质量的偏差;对此偏差进行了试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同时对SMA改性沥青混合料油石比计算做出了修正。  相似文献   

14.
根据青藏地区年平均气温低、温差大等气候特点,采用室内劈裂抗拉试验,研究温度、油石比对沥青混合料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温度时,劈裂强度、劲度模量随油石比的增大而减小,拉伸应变随油石比的增加而增大;低温度时,劈裂强度、劲度模量随油石比的增大而增大,拉伸应变随油石比的增加而减小。运用二元方差分析温度和油石比对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温度对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显著,油石比对劈裂强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混凝土在持续荷载的损伤与疲劳损伤的联系,假定在持续荷载下混凝土的损伤速率和应变增长速率成正比;分析了混凝土在持续荷载下的变形行为和损伤机理,及混凝土在不同荷载历史情况下的破坏边界面;建立了荷载水平和临界损伤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不同荷载水平下混凝土的真实强度以及不同强度混凝土在持续荷载下的性能。与试验结果对比,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混凝土在持续荷载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结合吉林省长松高速公路施工检测的具体实践,分别进行消石灰单质、空白集料以及自拌ATB-25沥青混合料燃烧试验对燃烧法进行标定,得出了添加消石灰混合料和SMA混合料油石比的修正值,提高了沥青混凝土施工检测的精度,对今后利用燃烧法进行沥青混合料油石比检测结果的标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钢筋混凝土圆柱在遭遇超过现行规范设定水准的巨大地震时仍能保持正刚性且残余变形足够小,提出了采用高强低粘结的无预应力钢绞线作为柱纵筋的办法. 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4根钢筋混凝土圆柱的常轴压低周水平往复试验,其中3根采用钢绞线纵筋,1根采用普通钢筋作纵筋,研究了剪跨比和塑性铰区横向约束方式对钢绞线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剪跨比为3和4的配置钢绞线为纵筋的钢筋混凝土圆柱位移角达6%时,仍保持正刚性,且残余位移角在2%以内;和普通钢筋混凝土圆柱相比,当位移角为6%时,钢绞线混凝土圆柱的侧向承载力提高了90%,残余变形降低了73%;在柱的塑性铰区(1.5D,D为截面直径)采用螺栓连接的钢板进行横向约束可将柱的侧向承载力进一步提高15%,残余变形进一步降低21%;由于钢绞线存在明显的粘结-滑移效应,基于平截面假定的分析方法不适用于采用钢绞线的钢筋混凝土柱侧向承载力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从PEER数据库中选取7根钢筋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数据,在分析了不同轴压比和配箍率下各试件的滞回特性、延性指标和割线刚度退化等的基础上,基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Park-Ang双参数破坏准则,研究了构件损伤与耗能的关系、轴压比和配箍率对滞回耗能和损伤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压比较小和配箍率较高的试件,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在一定范围内,增大轴压比或配箍率可以提高试件的屈服位移、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加载前期,试件的损伤主要由位移首次超越引起,累积耗能对试件损伤影响相对较小,随着位移幅值的增大,累积耗能对试件损伤的贡献逐渐加大;配箍率相同的情况下,减小箍筋的间距对改善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替换包裹碎石桩碎石芯料,形成一种新型地基处理方式——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以改善采用包裹碎石桩处理液化及软弱土地基时碎石强度未能充分发挥的问题.开展了模型试验,研究包裹长度、刚度及长径比对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单桩承载特性和骨料破碎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包裹长度为1倍~6倍桩径时,延长包裹长度可显著提高桩体承载力,包裹长度小于1倍或大于6倍桩径时,包裹长度对承载力改善不明显;包裹材料的临界刚度约为100 kN/m,当小于临界刚度时,增加包裹刚度能显著提高桩体承载力,大于临界刚度时,增加包裹刚度不再明显改善桩体承载力;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桩长不变时,长径比大于10的桩体承载力较低,桩体主要在10~30 cm深度内产生不同程度的局部弯曲,长径比小于7的桩体承载力较高,桩体主要发生轻微鼓胀变形,无局部弯曲;混凝土骨料的破碎度与桩体能承受的极限荷载呈正相关,增加包裹长度、刚度及桩径均会增加芯料的破碎度.因此,进行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单桩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包裹长度、刚度和长径比与芯料破碎度之间的关系,以获取最优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