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地基作为铁路运行的基础设施,是确保铁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高速铁路对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要求非常高,对软土路基采用各种类型桩基进行加固是高速铁路控制沉降的有效措施.本文对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处理中常用的几种桩基的成桩原理、适用范围、设计要求、施工工艺流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类型桩基的造价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工...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针对天津站交通枢纽是集城际铁路、普速铁路、轨道交通、公交、出租和其它交通方式于一身的超大型综合枢纽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阐明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总的设计思路特点,给相关枢纽项目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研究结果:通过对天津站交通枢纽区域客流预测、规模控制、地理及其功能定位、换乘及交通组织流线、工期安排等众多方面的统筹考虑与规划,使得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更趋向于功能的集中性,枢纽的设计更具有便捷性、高效性、经济性、社会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路基的沉降过程非常复杂,常规的一维固结理论不可能考虑到影响和制约路基沉降的所有因素,因此计算得到的路基沉降值往往与实测值有很大差距,而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的控制要求极其严格。基于京沪高铁济南西客站桩-筏复合地基的实测沉降值,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桩-筏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化过程,寻求一种适合大面积堆载情况下桩-筏复合地基沉降的分析方法,为我国高速铁路车站站场基础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工程实际施工情况介绍运营桥梁桩基沉降加固处理思路、桩基沉降加固处理方法、锚杆静压桩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等,该方法在今后运营的铁路、公路桥梁桩基础加固处理中建议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谢叠大桥9号墩桩基托换和顶升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叠大桥采取桩基托换和顶升的方法解决9号墩下沉的问题,施工中通过托换大梁、墩柱、桩基、帽梁等部位监测数据及时对施工过程进行了控制.加固后,实现了控制桩基沉降和结构顶升复位的目的,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广东省航运局宿舍楼桩基托换工程中,采用钻孔灌注桩+托换梁的手段对该建筑物桩基进行托换。该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较为复杂,建筑物12根桩侵入盾构掘进区,经综合比较,采用桩梁托换技术。工程中对桩基托换桩基槽、周围建筑物、托换建筑以及桩梁的沉降和裂缝进行施工监测,以确保工程安全。计算托换桩的沉降及相邻桩的沉降差,均远小于规范规定极限值。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托换施工工艺、相关监测、桩基托换技术的控制要点和应急处理措施,可为此类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成都-绵阳-乐山客运专线机场路隧道下穿成都市蓝天立交桥工程中近接12根高架桥桩基为例,研究近接桩基施工位移控制技术.根据相关规范及相似工程研究成果,制定机场路隧道近接桩基沉降控制标准和水平位移控制标准.建立机场路隧道下穿高架桥段的仿真模型,依据工程地质情况和设计支护参数,确定计算模型物理力学参数,对近接桩基隧道施工进行开挖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2根近接桩基的沉降值和差异沉降值均小于预警值,但是水平位移值均大于允许值,必须采取加固措施才能进行施工.提出在机场路隧道两侧设置隔离桩的加固方案,并计算采取加固措施后的近接桩基沉降及水平位移值.结果表明:12根近接桩基沉降值和差异沉降值均有较大的减少,水平位移值亦大为减小且均小于预警值,机场路隧道可以正常施工.  相似文献   

8.
新建铁路客运专线设计时速多为300 km以上,对桥梁桩基沉降量要求极高。全面分析岩溶区溶洞对桩基沉降的影响,准确预测岩溶区桩基的沉降量是铁路客运专线桥梁基础设计的难题。以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徐州特大桥岩溶区桩基工程为依托,通过建立桩基和溶洞地基有限元模型,系统分析了溶洞参数对桩基沉降的影响规律,并对比了不同注浆加固方案对岩溶区桩基沉降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溶洞顶板厚度、桩尖至岩溶层间岩土层厚度、溶洞尺寸大小及竖向线溶率均对桩基沉降有影响。其中,桩尖至岩溶层间岩土层厚度和溶洞顶板厚度对注浆加固效果影响较大,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合理的注浆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9.
浅埋隧道下穿铁塔施工时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依托权莆隧道近距离下穿高压输电铁塔的工程实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三种施工方案进行数值模拟,主要从铁塔基础沉降量、沉降差及倾斜率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大管棚超前支护+台阶法+临时仰拱"方案较"洞内小导管超前支护+台阶法+临时横撑"方案可以减少铁塔桩基58%的沉降量和57%的沉降差;通过增加H形框架梁,可以把独立桩基差异沉降问题转化为整体基础的倾斜率问题,加固后铁塔基础最大沉降量为14. 5 mm,倾斜率为0. 04%,其沉降控制安全系数较"小导管超前支护+台阶法+临时横撑"方案有较大提高(由6. 2提高至15),而且增强了铁塔超静定构件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能力。加固后的现场实测显示,铁塔基础最大沉降量为16 mm,倾斜率为0. 05%(比计算值稍大),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工程的成功实施表明,洞内外综合处理方案合理有效,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岩溶区桩基沉降计算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成熟的计算理论及计算公式,这给岩溶区铁路客运专线桥梁基础设计提出了难题。本文以某高铁为依托工程,建立岩溶区桩基有限元模型,模拟了不同注浆方案对控制岩溶区桩基沉降的效果,系统分析了注浆土体变形模量和桩尖土层厚度对不同注浆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