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介绍IPv6环境中引入VRRP协议的必要性以及它的工作原理和作用,阐述了其中的安全性问题.讨论如何将VRRP协议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共同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自组织网络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一种多组播业务并存的多重组播网络,该网络相对传统的组播网络具有节省系统开销,降低能量消耗的优点,尤其适于铁路通信的应用.文中对多重组播网络中的节点连接度的不同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在充分考虑移动节点的实际通信能力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重组播网络的负载均衡路由算法.算法非常适用于本文所提出的多重组播网络环境,与其它组播协议相比,能够在动态环境下以较高的成功率建立组播树,保持较高的数据包发送成功率.同时,该算法引入负载均衡机制后有效的平衡了各节点之间的负荷,消除了节点载荷突发的现象.仿真结果表明,该路由算法负载均衡性能良好,并能显著提高组播业务的稳定性.文章结尾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由于组播技术的优越性,下一代互联网很好地继承组播.为更好地使用和管理组播应用,IPv6对组播特性作进一步的增强.作者所在项目团队通过对IPv6组播模型,组播组管理协议、组播路由协议的分析,选取适用于视频组播应用的技术方案,基于IPV6网络环境搭建组播网络兼容性测试环境,并对国内主要网络设备提供商的主流产品进行组播特性支持方面的测试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宝贤  刘越  陈常嘉 《铁道学报》2000,22(6):109-111
提出了一处简单有效的延迟受限最小代价组播路由(DCMA)启发式算法。其计算复杂性为O(m│V│),其中m是组成员数量,│V│是网络中节点数量。仿真结果显示DCMA取得了良好的代价性能,是一个简单实用的组播路由算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受限时延和时延抖动的最小代价组播树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高速分组交换网络和因特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如视听电视会议、远程教学、资源发现、计算机协同工作等)需要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和多点连接,这就需要研究如何构造有效组播通信树的问题。本文首先给出基于受限时延和时延抖动的最小代价组播树问题的网络模型及其数学描述,并确定寻求这样的受限树是NPC问题。然后提出一个启发式算法来求解该问题,并分析了算法的复杂度。最后,显示了目的地动态变化时,在对组播通信造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享树策略的延迟受限组播路由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基于共享树策略的延迟受限组播路由算法(STMA),算法的计算复杂性是O(m|V|^2),其中m是组成员数量,|V|是网络中节点数量,仿真结果显示,STMA在适中的复杂性水平上取得了良好的代价性能。  相似文献   

7.
从建立GSM-R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的需要出发,在组播路由算法ODMRP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提出1种支持GSM-R铁路应急通信网络组呼的组播路由新算法(REGCA)及其算法流程。在该算法中加入了抑制听者发言、限制洪泛区域以及允许自动加入临时组播等控制策略。使用NS2仿真工具建立武广高铁应急通信系统自组网仿真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建立相应的仿真场景,对REGCA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REGCA算法能够大大减轻网络负载、提高分组投递率、降低端到端传输时延和路由开销;采用REGCA算法在各种仿真场景中的分组投递率均达80%以上,端到端传输平均时延均在0.4s以下,能够满足GSM-R铁路应急通信环境下的组呼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组播技术的发展,基于IPv6的PIM-SMv2(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Sparse Mode Version2)组播协议将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通信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分析了PIM-SMv2协议采用显示加入模式围绕根节点RP(Rendezvous Point)来建立单向共享树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在Linux操作系统中PIM-SMv2组播协议基于用户空间和系统内核来协调工作的总体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设计了PIM-SMv2协议基于组播消息的预处理、组播数据包转发以及套接口属性设置3部分的实现机制和内核流程。通过搭建模拟广域网环境的三角形网络拓扑环境,实现了消息交互和通信功能,证明了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广州局管内铁路数据网采用基于MD方式配置ASM模式的组播VPN方案,完成域内组播业务互通。随着铁路数据网业务的快速发展,不同铁路局之间组播业务需要相互访问。为了满足跨域组播的需要,深入分析目前铁路数据网的组网结构,结合MPLS VPN及组播的相关原理,提出基于Option B方式跨域NG MVPN的组播设计方案,并进行仿真实验,确定方案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在编组站网络的规划设计中,不仅要保证网络的可靠性,还要考虑到链路带宽的利用率,达到既实现冗余切换功能又能满足负载分担的目的。针对单一网关部署、生成树协议(STP)和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已经不能满足编组站的网络要求的问题,结合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CIPS)在宝鸡东站的建设实施,提出采用MSTP+VRRP双协议联动的方法,实现冗余切换和负载分担,保证编组站网络的高可靠性和充分的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CTCS-3级列控系统中的信号安全数据网,对基层环网、子网间、网管系统等各组成部分分别做了可靠性分析,并着重从组网结构、光传输特性、交换机软硬件性能、过载处理、链路聚合、VRRP冗余、网管服务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以系统的高度提出了综合可靠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接入对既有网络客流影响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基于接入轨道交通网络的新线特点、接入位置等因素,提出接入轨道交通既有网络市区贯穿型线路、市区环状型线路、郊区延伸型线路3种新线类型,分析不同新线类型接入后对既有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布的影响以及引起客流分布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网络规模的扩张、土地使用性质的改变、网络连通性增强3个原因,并通过选取北京既有网络中的4号线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线路接入对4号线的客运量、换乘量以及断面客流量的影响,从而得出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接入对既有网络客流分布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主干线网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规划方法因缺乏线网形态定量确定致使线路功能层次不清的缺陷,提出一套以线网形态定量确定为依据、以覆盖最大相关性客流为目标的线网规划方法。首先在城市功能片区合理划分及客流场强分布有效计算的基础上,给出线网整体形态布局的定量分析方法,界定各条线路的经由片区及宏观走向;其次针对具体线路,在确定其有效搜索域的基础上给出区域内客流集散点的析取与匹配优选方法;然后以优选后的集散点为控制点,以完成最大直达客流为目标,实现单条线路的优化布设;最后在对OD表修正调整的基础上,实现逐条布线,优化成网。由于给出了线网宏观形态的定量确定方法,与已有方法相比明确了线路的功能定位及宏观走向,此外通过集散点的优选匹配,提高线路对客流的有效覆盖。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需要对网络及所承载的各类业务进行及时、准确的流量和流向分析,挖掘网络资源潜力,控制网络流量成本。为此,对现有的互联网网络流量分析系统技术现状进行分析,给出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站为例,根据南京站在线网中的位置、实施设备和客流特点,分析南京站客流组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站厅和站台的容纳能力、出入口及通道的通过能力、自动售检票设备的能力、乘降设备的通过能力及列车输送能力,对南京地铁进入网络化运营时期后对换乘客流和外枢纽转入客流采取的车站级、线路级和线网级等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移动智能网在GSM—R铁路专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SM-R是一种专门应用于铁路的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智能网是在原有通信网的基础上设置的一层叠加网络。本文对GSM-R移动智能网做了简要的描述,并详细介绍了GSM-R的3种特殊的铁路业务,提出了基于移动智能网的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17.
介绍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建立过程,并分析模型的特色及创新点。以济南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例,对济南市的各个轨道交通线网方案进行客流预测,为最终确定轨道交通线网方案以及优化布局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目前积累的AFC系统数据,分析郑州市线路开通近5年主要客流特征,从线网客运水平、增长趋势、高峰时段不均衡性、客流周期性变化规律、线路所经通道特点等方面论述分析。总结郑州轨道网络客流发展规律,探讨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以及郑州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为后期线路设计、建设、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目前铁路网车流径路存在的问题,提出路网车流径路综合最优的含义,对路网进行数学描述;分别以运输时间最少、运输距离最短、运输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多目标0-1规划模型;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多目标0-1规划转化为单目标问题进行求解,利用专家打分法获得合理的权系数,设计并采用阻尼系数法约束线路能力,在此条件下对路网车流径路模型及算法进行分析,提出求解的方法步骤;最后运用本文模型和算法,以我国铁路网为背景,通过改变阻尼系数调整线路流量,实现宝中线和宝兰线的车流径路调整,验证了本文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