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地铁隧道中隔墙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均立 《隧道建设》2015,35(4):373-376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工程在国内首次采用1158 m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并运用钢筋混凝土墙板结构分隔单圆空间,形成单管双线地铁隧道。结合施工进度要求和现场环境条件,首创特制机械拼装预制中隔墙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文章就中隔墙施工关键技术(如预制件吊装施工技术、预制中隔墙安装临时支撑技术、预制件顶部传力杆安装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张妞  刘辉  刘昶  邓小钊 《公路》2022,67(3):343-349
为研究非对称连拱隧道中非对称中隔墙在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以湖南省塞子界隧道为工程背景,基于普氏平衡理论,分析了中隔墙的受力特点和偏转机制;建立MIDAS/GTS三维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形式的中隔墙在施工过程中位移和应力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隧道施工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对称连拱隧道(左侧大洞径隧道、右侧小洞径隧道)中,中隔墙会向大洞径隧道发生偏移,且发生逆时针偏转;以中导洞中心线对称,减小小洞径隧道侧中隔墙厚度,使小洞径隧道侧中隔墙厚度小于大洞径隧道侧中隔墙厚度时,左右隧道拱顶沉降均减少,中隔墙下墙角处竖向位移、中隔墙中心线顶点和中隔墙墙底中点水平位移均减小,中隔墙上墙角受力情况更良好,整体偏转幅度更小,稳定性更高,但非对称中隔墙整体厚度减小量应适量。  相似文献   

3.
崔振东 《隧道建设》2017,37(9):1140-1145
为了便于盾构过站施工连续,保证施工安全,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上桥车站工程为依托,对双侧导洞先行贯通、中隔墙后续开挖的双侧壁导坑工法进行分析,并研究临时中隔墙岩柱开挖的稳定性和加固措施,形成临时中隔墙岩柱开挖的施工关键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在双侧导洞贯通后、中隔墙岩柱开挖前,隧道已经发生较大的拱顶沉降和收敛变形。为保证中隔墙岩柱开挖的稳定性和控制隧道变形,先对隧道及中隔墙进行加固,然后采用分台阶开挖施工。中隔墙拱部采用锁脚锚杆和增加中隔墙临时支撑体系刚度有助于改善初期支护的受力模式和控制隧道的收敛变形。  相似文献   

4.
双连拱隧道中隔墙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夏永旭  鲁彪 《公路》2005,(8):167-169
针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墙结构没计与防排水存在的问题,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墙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曲中墙顶部支撑是最为合理的对称中隔墙结构形式。中隔墙的厚度宜定在1.5m~1.8m之间。建议中隔墙的高度取4.25m。  相似文献   

5.
中隔墙是双连拱隧道的施工关键,其构造设计及采用成熟工艺是保证中隔墙质量的基础。本文就目前双连拱隧道中隔墙设计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应将中隔墙稳定与中隔墙防排水分开处置的构造设计理念,从而使施工可完全采用成熟工艺。  相似文献   

6.
浏醴高速公路双井隧道是全线唯一一座双连拱隧道,是全线重点、难点工程,也是控制性工程.中隔墙是双连拱隧道的主要结构体,主要结合双井隧道的特点及现场施工情况,重点通过对隧道的中隔墙设计、施工方案优化及中隔墙施工过程控制,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中隔墙施工质量,加快隧道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7.
双连拱隧道中隔墙漏渗水是常见的问题,本文对中隔墙漏渗水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凸顶式中隔墙提出了防排水的改进结构和施工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凹顶式中隔墙结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中隔墙漏渗水问题.  相似文献   

8.
双连拱隧道的中隔墙防排水方法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连拱隧道中隔墙漏渗水是常见的问题,本文对中隔墙漏渗水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凸顶式中隔墙提出了防排水的改进结构和施工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凹顶式中隔墙结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中隔墙漏渗水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利平 《隧道建设》2010,(Z1):438-441
分析常见的大跨双连拱隧道中隔墙病害及其产生的机理,通过工程类比和结构分析的方法从中隔墙设计优化、开挖方法、支护方案、防排水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有效防止中隔墙出现病害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期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宝平  高诗明  王睿  秦威 《隧道建设》2013,33(9):726-730
以浅埋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法对正台阶环形开挖法、双侧壁导坑法、交叉中隔墙法和中隔墙法等隧道施工工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交叉中隔墙法能很好地控制地表沉降。结合FLAC3D软件,模拟交叉中隔墙法、正台阶环形开挖法施工后地表沉降,通过对比工程实际分析验证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法。结果表明,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法是选择开挖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能为浅埋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隧道)超浅埋下穿兴湖路段双连拱隧道为依托,提出三导洞十洞盖法施工工法;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施工工序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墙、边墙、初支及衬砌的变形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中隔墙及侧墙竖向位移在左右洞上台阶贯通后达最大值,当开挖预留核心土及中、下台阶时,中隔墙及侧墙均产生向上的隆起;开挖对中隔墙水平位移影响较...  相似文献   

12.
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中隔墙的变形及稳定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线弹性平面应变和空间模型,考虑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对双连拱隧道三导洞法施工时,中隔墙的变形和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右洞(先开挖洞)开挖对中隔墙的影响约在开挖面前后1.5B(B为右洞开挖宽度)的范围,左右两洞的开挖面间距以2.5B~3.0B为宜;右洞施工时,中隔墙产生整体向左的偏转,墙身中部向左侧鼓出,基部右趾向上抬起;同时在纵断面方向,产生向左的横向弯曲;随着左洞施工推进,中隔墙的偏转得到纠正,基部右趾回落,横向弯曲逐渐恢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中隔墙顶部和左侧的密实回填,对抑制中隔墙的变形和降低中隔墙的内力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3.
在连拱隧道施工中,中隔墙至关重要。中隔墙上方作用荷载大小,不仅关系着连拱隧道在施工期间结构的安全,还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以及隧道建成后衬砌结构的长期安全性。文中以十漫高速公路当家湾双连拱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双连拱隧道三导洞法各主要施工阶段中隔墙的应力和变形进行分析,研究中隔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陈家桥大跨连拱隧道爆破振动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陈家桥大跨连拱隧道的施工,分析了大跨连拱隧道爆破开挖对中隔墙的振动影响;通过对比中隔墙对应后行洞已开挖部分和未开挖部分的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得出大跨连拱隧道爆破对中隔墙影响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公路》2017,(7)
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岩溶地区隐伏溶洞存在的连拱隧道区段开挖施工过程中,埋深对中隔墙和围岩的应力、位移的影响,进而推导了中隔墙适用长度的公式。研究结果表明:(1)拉应力主要集中在中隔墙底部位置,压应力集中在中隔墙中间位置,随隧道埋深的增加,其大、小主应力均呈线性增加;(2)随埋深增加,围岩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均增加,且变化率逐渐增大,其水平位移集中在左、右洞拱肩及拱腰处,竖向位移集中在拱底及拱顶处;(3)建议使用强度判据对连拱隧道进行稳定性判断,且中隔墙的极限长度为60/tanα(m)。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双连拱隧道施工工序繁多,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过程中中隔墙的受力体系不断变化,如何确保中隔墙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施工过程中中隔墙受力的安全性,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每位工程师都普遍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此,结合工程实践从设计施工和监控等方面对双连拱隧道中隔墙的受力演变过程进行了充分论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指导以后类似环境条件下双连拱隧道的设计施工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中杰  叶冠林  汤翔 《隧道建设》2014,34(10):953-958
上海市轨道交通16号线地下区间首次采用内径为10.4 m并设置中隔墙的"单洞双线"大断面盾构隧道。为了避免中隔墙的设置对隧道管片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中隔墙顶部与隧道结构之间需预留一定的间隙,即采用分离式设计。针对管片自身重力、地层荷载和地层固结沉降3种不同荷载类型,分别采用弹性铰圆环法、弹性地基梁法和连续介质有限元法计算管片的变形量,讨论隧道管片接头的转动刚度取9 800 kN·m/rad和19 600 kN·m/rad 2种情况。计算结果表明,隧道管片与中隔墙之间的间隙值应取为10~1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大型陆上沉井具有下沉深度深、平面尺寸大、封底混凝土方量多等特点,为了有效保证封底施工质量,确保封底效果,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北锚碇沉井封底施工时,通过对竖向分层封底、回填砂封堵分区隔墙封底、混凝土封堵分区隔墙封底3种工艺的对比,选择了较为合适的混凝土封堵分区隔墙封底方案。该方案首层沿分区隔墙浇筑封底混凝土,将分区隔墙与基底间空隙封堵,形成可靠挡墙使沉井形成四大一小5个分区,之后逐区域浇筑封底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了现场操作流程,降低了施工难度,施工时间短,经验收沉井封底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9.
连拱隧道曲中隔墙施工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胡绍东 《公路》2007,(2):165-167
结合白果坝1号连拱隧道的施工实践,介绍了曲中隔墙连拱隧道中隔墙的施工技术,重点分析了复合式曲中墙的施工难点和施工重点。  相似文献   

20.
伍毅敏  吕康成 《公路》2008,(5):205-210
某高速公路连拱隧道将已施工的整体式中隔墙凿薄改为分层施工中隔墙,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两侧凿薄25 cm、30 cm和35 cm三种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的主应力、位移及地表下沉量。研究认为:凿薄在结构安全上是可行的;为改善二次衬砌受力,可取较大值;凿薄过程中中隔墙顶与正洞初期支护交接处是薄弱环节,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